怕灰塵太大,買房堅決不要9至11樓?
你錯了,PM2.5、PM10濃度與樓層無關
專家指出,很難以樓層來區分汙染物分布,而較大顆粒灰塵更容易在低樓層聚集
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以及PM2.5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購房者對樓層的選擇有了更多的想法,以前人們多考慮採光、日照、數字是否吉利等;然而,現在對於坊間盛傳的9—11層為揚灰層不可買的說法,很多購房者也深信不疑。
那麼,這幾層所謂的揚灰層是否存在汙染嚴重的現象呢?
「高層建築的9—11樓是揚灰層,髒空氣到這個高度就會停頓,這裡的汙染物密度最高……」這則關於樓房揚灰層的說法流傳甚廣,引起一些人的擔憂。揚灰層存在嗎?空氣中的顆粒物會在9—11層的高度聚集形成汙染區嗎?記者經調查採訪發現,所謂「9—11樓是揚灰層」的說法並不科學。
疑問1
9—11層汙染最重?
實際情況:PM10、PM2.5在各樓層的濃度相差不大
廣州市房地產專家韓世同表示,「樓房9—11層是揚灰層」這個說法,起源於2003年一篇《售樓小姐真情自白》的網文,這篇網文以「揭秘」的口吻說:「不要以為高層中的9—11樓不錯,這些樓層正好是揚灰層,髒空氣到這個高度就會停頓。」文中的觀點並未得到科學證實,但這個說法流傳開來,使人真假莫辨。
寧夏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陳世功介紹,PM2.5的形成機理是,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質在空氣中遇到水汽,形成了酸性的凝結核。從氣象角度及凝結核形成機理來說,所謂9—11層的揚灰層並不存在。
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馬德剛教授表示,在環境科學研究領域,並沒有揚灰層的說法,也不能籠統認為建築物的9—11層汙染最嚴重。「大氣運動是在三維空間內進行的,不僅有垂直運動,也有水平運動,以高層建築為例,不考慮風影響的條件下,陰陽面因太陽輻射產生的對流就不同,因此很難以樓層來區分汙染物分布。」
廣州市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介紹說,包括PM2.5在內的粉塵濃度與樓房高度無關,而與樓房所在區域的「微氣候」有關。「從地上幾米到幾十米,近地面的空氣品質和顆粒物分布比較平穩,PM2.5濃度差別並不大。9—11層是揚灰層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疑問2
灰塵分布有無規律?
實際情況:受地理、氣象和產業結構影響較大
陳世功認為,灰塵在城市的分布與汙染物排放源、氣象條件、地表粗糙度、地面建築布局等情況有關係,「建設工地周圍、公路上方和兩側、地表裸露地區的灰塵分布較大。」
銀川市環境監測站站長張欣榮認為,灰塵停留狀況還和城市高架源、低架源的多少和分布有關。大型工業企業、熱電等屬於高架源,高架源在高空的排放輻射半徑、風向、建築密度,都是決定因素。
至於較大顆粒灰塵的分布情況,陳世功認為,受地表人為活動及顆粒物重力原因向下沉積等因素影響,導致樓房最低的幾層空氣最「髒」。根據其1992年做過的顆粒物垂直分布測試,大顆粒灰塵越接近地面分布越多、越往上分布越少。「當時做的是100微米以下灰塵顆粒的測試,是較大的灰塵顆粒。分別做了2層、4層、8層、10層這4個點,結果表明,灰塵顆粒越大、重量越大產生沉積現象越明顯,隨著高度的增加則灰塵顆粒濃度越來越低。」
疑問3
PM2.5分布有多廣?
實際情況:在大氣混合層內均勻分布,不同城市混合層高度不同
近來經常出現的霧霾天氣,讓人們對PM2.5尤為關注。PM2.5到底分布在空氣中的哪個範圍?
對於PM2.5的邊界,陳世功表示,PM2.5等顆粒物主要分布在大氣混合層內。據介紹,混合層主要是日出後地表受熱,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對流逐漸加強,造成各種性質近乎均勻的混合。「在混合層內的汙染物,因對流混合作用,很容易使大氣汙染物均勻分布在混合層內。因此,混合層高度是空氣汙染預報的重要指標之一,混合層高度愈高,汙染物被稀釋空間變大,利於汙染物的擴散,汙染物濃度愈小;反之,混合層高度愈低,則汙染物濃度愈大,受汙染的程度要大。」
「PM2.5的均勻分布是在特定區域內。北京地區的PM2.5濃度一般情況下要高於銀川的,是因為兩地的汙染物排放量不在一個等級上。」陳世功補充說。
廣州市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稱,根據監測結果,300米垂直範圍內的PM2.5分布是均勻的。現在的樓盤一般在100米左右,所以各樓層的PM2.5濃度不會有多大差異。
買房常識:看高層住宅買在幾層最好
買房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樓層越高越貴,確實,高樓層空氣好,噪音小,連蚊子都會少幾隻,為了一輩子的窩,不少購房者都願意多搭上點錢,買個高樓層。
但其實住房並不是越高越好
但其實住房並不是越高越好,你知道第幾層的高層,才是最好的嗎?
最佳樓層大樓的3/1到 3/2之間處以21層的大樓為例,它的最佳樓層是7-14層之間。這裡無論是採光還是空氣都不錯,如果是景觀樓觀景的效果也很好;這樣一個高度人站在陽臺上也不會有眩暈的感覺。
對於中年和青年人都很適合;這個高度離地面有一定距離,受馬路上噪音的影響也不大。即使電梯壞了,住戶跑10幾層樓也不是問題。
多層房型好,多層住宅就是磚混結構。這種結構成本低,比鋼筋混凝土結構低40%左右。這類房子的耐久性一般,折舊較快。它的優勢是房子由於受到各種限制,通常只能是板式,大多南北通風。
少了柱梁的限制,戶型也比較好。加之沒有電梯,少了電梯井、候梯廳等公用建築面積,房間利用率高。多層的最佳樓層為3、4層。
高層住宅就是鋼筋混凝土建築。又分為框架結構、框架剪力牆結構、框筒結構等。 框架結構,就是用幾根柱子和棟梁架起整棟房子,這種結構可以隨意更改戶型結構。缺點是房間內有梁有柱出現,影響美觀、家具布置。
框剪結構,優點是隱梁隱柱。缺點是房型布局有局限性,室內多數牆壁不能拆卸,裝修不便,同層平面難免會出現較差戶型。
框筒結構:整體建築主要由幾大框筒承擔重量。單元內的牆體不起承重作用,真正的活性建築,牆體可以隨意改變,甚至整層都可以隨意間隔。這是現在最先進的結構。
銷售中,這些樓層雖然價格要比其它樓層貴許多,仍然是最先被搶掉。
有種說法:由於「峽谷效應」的影響,很多社區密集區高層住宅的中間位置有一個「汙染物高密度區域」俗稱,揚灰層。 所謂「峽谷效應」指的是周邊有公交幹道或工廠,以及高樓密集的住宅。在街道風的作用下,含有灰塵的氣流不是平穩移動,而是在高樓之間的某個區間上下徘徊。
八到十六層優:從八樓到十六樓及以上樓層,是最明亮的樓層。最高的樹也達不到這個高度,因此光線不易被遮擋。劣:如果在這幾層上下有排放廢棄物的管道,那麼這幾層所受的影響是最大的。
十六層以上優:視野最好,空氣最清新。住宅樓暖氣是往上升的,所以十六層以上最暖和。劣:發生火災時不易逃生,並且火災散發的有毒氣體都是由下向上擴散的,因此是最危險的樓層。
頂層優:發生火災時,可以從房頂施救。一些樓房頂層還加裝了附屬設施,更增加了施救的可行性。劣:在一些老的小區,高層住宅樓一般水壓較小,有時會出現停水的現象。此外,高層住戶最好自備救生用品,如吊籃、自鎖環鉤等,低層住戶準備繩索軟梯,以便逃生。
近地面的汙染物隨氣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後又向下或水平方向消散。有人說這個高度就在9-11層。據行家介紹這也要具體樓盤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比如一些鬧市區,工廠的旁邊等揚灰塵是存在的,不過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高度不一定在9-11層。而在一些周邊環境好的社區,就不會有這種現象出現。
在國內,越高的樓層往往賣得越貴,但是,專家建議,購買樓房時,六七層的位置最佳。
(責任編輯:DF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