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談信仰與幸福說起

2020-12-14 基督教資訊門戶網站

「有信仰的人不一定都幸福,但是沒有信仰一定不幸福。」據人民網9月14日消息,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到新作《幸福了嗎》多次提到的「信仰」一詞時如是說。

「人為什麼要有信仰,因為對死亡恐懼,再往後就不那麼簡單了,你要信一些事情,我覺得才會慢慢平靜,才會靠近幸福,不信的話挺可怕的。」白巖松認為談論信仰並不是要放棄對現實問題的批判和改造,而談這個話題不早,相反已經太晚,「你必須要知道我們現在往前走是奔向哪兒去。」

白巖松關於信仰的談論在多家網站均刊登後,大量評論隨之出現,有支持亦有反對。一網民寫文說,每個人都因生而來,每個人都因死而去。在死神面前,無論高低貴賤、貧窮還是富有都一樣——死神必讓你經歷死亡的恐懼。但有信仰的人,恐懼在巨大的力量面前落敗了,因此他們可以死的安寧甚至幸福;而沒信仰的人,只信自己和自己相關的人,精神得不到提升,最後只好去經歷死亡的黑暗和恐懼。

也有網民反對說,包括我自己,好象是沒有什麼信仰的,活著只為了生活得更舒適,希望天下太平,老有所依,幼有所養,居有其屋。但半小時之後就有人回論,看似沒有信仰,實際也不知不覺的深受儒家中庸影響,也是個有信仰的人。

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物質生活漸漸滿足的同時,幸福感和內心的安穩卻逐漸失衡,開始迫切尋找精神寄託、探索生命根源。滙豐銀行一位高管說,如果人是PC的話,那麼信仰就是我們的Windows。可見,信仰早已被接納,成為輸出的窗口,站在不可或缺的位置之上。

對於幸福,白巖松認為人們的困惑是失去了核心的信仰,沒有信仰就沒敬畏,沒有敬畏就沒有底線,這個社會的底線在不斷地被突破,所以才會有「不安全」、「焦慮」、「浮躁」的因素出現。只有不斷夯實底線,不突破底線,懷有敬畏,才能逐漸抬高底線而獲得幸福感。然而,看現實會發現信仰雖變得泛濫,可真正解決人們內心深處問題、找到幸福感的卻少有。這樣的現狀,將安全感、焦慮、浮躁及對生命根源的追溯推上了急需解決問題的至高點。

我們的生活,就如《聖經》耶利米書中所說,「我們指望平安,卻得不著好處;指望痊癒的時候,不料,受了驚惶。」但《聖經》帖撒羅尼迦後書3章16節卻給出了最終的解答,「願賜平安的主隨時隨事親自給你們平安!願主常與你們眾人同在!」約翰二書也說「恩惠,憐憫,平安從父神和他兒子耶穌基督在真理和愛心上必常與我們同在!」

關於生命來源與價值,《聖經》中也給出了最完美的解釋:上帝造人並賦予人絕對的價值。一個人的價值不看其本事大小、財富多少或權勢強弱,以及是否良善,僅因為他是上帝兒女的身份便具有絕對價值,任何人不可輕視或侮辱,這正是人類平等與人權的價值來源。一件事情是否重要,也不看事情大小或人眼裡的尊榮,而是看這件事是不是上帝呼召人去做的事情。

在《專訪趙曉:為什麼這麼多的企業家選擇基督信仰?》一文中,基督徒趙曉回答說,「真正的自由是在真理裡,真正的幸福是在信仰裡。只有上帝才能解決人的問題。人曾經以為沒有上帝,什麼都可以做,後來才發現,沒有上帝,什麼都做不了,連自己的幸福都達不了。全世界60億人口中有20多億是基督徒。不是因為這些人傻,而是基督信仰最好地滿足了人的幸福追求。在信的那一瞬間『頓生』,剎那時擁有了新的生命,『若有人在基督裡,舊事已過,一切都是新的了』,這個新的生命將是真正幸福的生命,因為這幸福將不再有阻擋。」

「有信仰的人不一定都幸福,但是沒有信仰一定不幸福。」據人民網9月14日消息,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到新作《幸福了嗎》多次提到的「信仰」一詞時如是說。

「人為什麼要有信仰,因為對死亡恐懼,再往後就不那麼簡單了,你要信一些事情,我覺得才會慢慢平靜,才會靠近幸福,不信的話挺可怕的。」白巖松認為談論信仰並不是要放棄對現實問題的批判和改造,而談這個話題不早,相反已經太晚,「你必須要知道我們現在往前走是奔向哪兒去。」

白巖松關於信仰的談論在多家網站均刊登後,大量評論隨之出現,有支持亦有反對。一網民寫文說,每個人都因生而來,每個人都因死而去。在死神面前,無論高低貴賤、貧窮還是富有都一樣——死神必讓你經歷死亡的恐懼。但有信仰的人,恐懼在巨大的力量面前落敗了,因此他們可以死的安寧甚至幸福;而沒信仰的人,只信自己和自己相關的人,精神得不到提升,最後只好去經歷死亡的黑暗和恐懼。

也有網民反對說,包括我自己,好象是沒有什麼信仰的,活著只為了生活得更舒適,希望天下太平,老有所依,幼有所養,居有其屋。但半小時之後就有人回論,看似沒有信仰,實際也不知不覺的深受儒家中庸影響,也是個有信仰的人。

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物質生活漸漸滿足的同時,幸福感和內心的安穩卻逐漸失衡,開始迫切尋找精神寄託、探索生命根源。滙豐銀行一位高管說,如果人是PC的話,那麼信仰就是我們的Windows。可見,信仰早已被接納,成為輸出的窗口,站在不可或缺的位置之上。

對於幸福,白巖松認為人們的困惑是失去了核心的信仰,沒有信仰就沒敬畏,沒有敬畏就沒有底線,這個社會的底線在不斷地被突破,所以才會有「不安全」、「焦慮」、「浮躁」的因素出現。只有不斷夯實底線,不突破底線,懷有敬畏,才能逐漸抬高底線而獲得幸福感。然而,看現實會發現信仰雖變得泛濫,可真正解決人們內心深處問題、找到幸福感的卻少有。這樣的現狀,將安全感、焦慮、浮躁及對生命根源的追溯推上了急需解決問題的至高點。

我們的生活,就如《聖經》耶利米書中所說,「我們指望平安,卻得不著好處;指望痊癒的時候,不料,受了驚惶。」但《聖經》帖撒羅尼迦後書3章16節卻給出了最終的解答,「願賜平安的主隨時隨事親自給你們平安!願主常與你們眾人同在!」約翰二書也說「恩惠,憐憫,平安從父神和他兒子耶穌基督在真理和愛心上必常與我們同在!」

關於生命來源與價值,《聖經》中也給出了最完美的解釋:上帝造人並賦予人絕對的價值。一個人的價值不看其本事大小、財富多少或權勢強弱,以及是否良善,僅因為他是上帝兒女的身份便具有絕對價值,任何人不可輕視或侮辱,這正是人類平等與人權的價值來源。一件事情是否重要,也不看事情大小或人眼裡的尊榮,而是看這件事是不是上帝呼召人去做的事情。

在《專訪趙曉:為什麼這麼多的企業家選擇基督信仰?》一文中,基督徒趙曉回答說,「真正的自由是在真理裡,真正的幸福是在信仰裡。只有上帝才能解決人的問題。人曾經以為沒有上帝,什麼都可以做,後來才發現,沒有上帝,什麼都做不了,連自己的幸福都達不了。全世界60億人口中有20多億是基督徒。不是因為這些人傻,而是基督信仰最好地滿足了人的幸福追求。在信的那一瞬間『頓生』,剎那時擁有了新的生命,『若有人在基督裡,舊事已過,一切都是新的了』,這個新的生命將是真正幸福的生命,因為這幸福將不再有阻擋。」

相關焦點

  • 白巖松談信仰:有信仰的人不都幸福,但無信仰一定不幸福
    向來在尋找信仰的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在9月初發布新作《幸福了嗎》。相比10年前銷量67萬冊但略顯青澀的《痛並快樂著》,《幸福了嗎》加入了更多思考,顯得更為成熟和睿智。對於書中多次提到的「信仰」一詞,白巖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有信仰的人不一定都幸福,但是沒有信仰一定不幸福。」
  •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認為國人亟需信仰
    近日,白巖松接受了《南方日報》的採訪。當被問及對中國哪些問題感受最深刻時,他提出其中一點是中國亟需心靈改革,即國民需要找到信仰與敬畏之心。 「中國亟需一場心靈改革,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如果不拉開心靈改革的大幕,中國依然危險。我們為什麼一直在尋找信仰?
  • 白巖松出新書 稱「尋找信仰」是中國最大的命題
    《中國,再啟動》龍永圖、白巖松談信仰 越來越多的人在說,中國最重要的問題是信仰缺失。龍永圖和白巖松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二人的思想在《中國,再啟動》一書中有著淋漓盡致的表達。 一位經濟學家,一位主持人,分別以各自的人生經歷和睿智觀察來現身說法:論經濟、談信仰、憶青春、道幸福……  本書中關於信仰的探討是從日常生活常見的新聞開始的:「航班延誤遊客圍攻機場工作人員」「機場爆炸」「商場砍人」「孩子被摔」「城管打死人」……這些事件無一不在透露著社會濃重的戾氣。
  • 《白說》白巖松:幸福和信仰有關嗎?中國人真的沒有信仰嗎
    ——白巖松一.信仰盛行的條件是什麼提到信仰,一般我們都會理解為宗教信仰、思想信仰。中國擁有千年的歷史,中國宗教信仰最興盛的朝代是哪一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簡簡單單的一句詩向我們描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宗教盛行的狀況。
  • 白巖松的不惑之惑:權是中性詞 看你拿它怎麼用
    資料圖:3月20日,無錫第二十一期「周末大講堂」活動,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為無錫市民開講《中國與世界》。「周末大講堂」舉辦以來已成為無錫市民接受新知識、開闊新視野的地方。白巖松:我們曾把開心、刺激、舒服、得到等欲望的滿足當成了幸福,但後來發現不是,它只是幸福的碎片。我覺得幸福必須是整體的、抻長的、平靜的、有安全感的,內心有感恩的感覺。有幾個人敢跟我說他擁有持續的平靜和安寧?享受生命中的一切細小的開心和快樂?有信仰?這是我自己的困惑,作為一個新聞人,這也是一個時代的命題。記者:那麼幸福一定與信仰有關嗎?
  • 懟完了黃西又評白巖松,在董路的眼裡,央視主持人談足球挺外行!
    懟完了黃西又評白巖松,在董路的眼裡,央視主持人談足球挺外行!足球解說員董路,最近算是跟央視主持人幹上了,因為央視主持人黃西在微博上調侃解散國足,不料卻遭到了像董路這樣的所謂專業人士的批評,董路在微博上非常直接地批評黃西,這熱點蹭的,臉都不要了。
  • 央視主持人推薦書目:白巖松推薦《楊牧詩集》康輝推薦《紅樓夢》
    今天早上7點,@央視新聞 發表微博,總結央視主持人推薦的書目,並說:「在你迷茫、焦慮、失意、痛苦時,願這些影響過他們的書照亮你前行的路。」根據這份書單,白巖松推薦《楊牧詩集》,號召「活得有點詩意」,水均益推薦託馬斯·弗裡德曼的暢銷書《世界是平的》,康輝推薦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郎永淳推薦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張越推薦史鐵生的《病隙碎筆》 ,趙普推薦《百歲憶往》,董倩推薦的是《梵谷傳》,而另一位女主播歐陽夏丹推薦張小嫻的散文集《謝謝你離開我》。
  • 中國人愛拜神佛像,上帝借教徒之手愛迪生創造光,聽白巖松談信仰
    中國人大都是不信仰基督教的,認為那是西方人的宗教,認為是崇洋媚外的行為,認為中國人應該信佛教,那才是中國人傳統的信仰。其實佛教是源自印度流傳過來的,成立時間只有2千多年歷史,基督教成立就有4千多年歷史,也是不到兩千年傳入中國的。
  • 白巖松:中國將來最大的命題是尋找信仰
    這是白巖松對於自己後半輩子人生的尋求總結,也是中國將來最大的命題的定位——尋找信仰。在此之前,白巖松就對時下物質豐富的社會現狀的思考時說:「當我們已經在物質方面有了巨大的進步的時候,也許一個真正與精神,與靈魂,與信仰有關的中國人追求的時代真正開始了。」
  • 白巖松:後半生靠12字支撐 最後四個是「尋求信仰」
    如今45歲的白巖松身兼兩職,不僅是央視新聞評論員,也成為新任的政協委員。由於在新聞界工作多年,他認識了社會的本質,也看透了人心的本質,因此他一直呼籲中國人需要信仰。近日,他在採訪中坦言,中國的信仰崩潰得差不多了,自己的後半生也需要靠「尋求信仰」來支撐。
  • 白巖松:表達是為了築起理性的河床
    這是白巖松曾說過的話。事實上,白巖松從來都不只是一個著名的節目主持人,在這個公共表達日益繁榮的時代,他更像一個「意見表達分子」,不斷地言說,懷著耐心,揣著希望,也帶著痛苦。他相信理性是束縛社會情緒的河床,最終能使得奔流的河水不至於湧出堤壩。在本報評論周刊100期之際,我們專訪白巖松,希望共同探討這個時代的表達途徑。
  • 【夜讀】白巖松:信仰缺失下的迷茫(深度好文)!
    【夜讀】白巖松:信仰缺失下的迷茫(深度好文)!沒有辦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個缺乏信仰的社會裡,便無所畏懼,便不會約束自己,就會忘記千百年來先人的古訓,就會為了利益,讓自己成為他人的地獄。
  • 「央視名嘴」白巖松,曾患抑鬱暴瘦50斤,如今怎麼樣了?
    央視著名主持人曾經說過: 別怪高考太無情,高考是世界最簡單,最公平的成功方式! 白巖松當年正是通過高考,才得以有機會成為一名主持人的。
  • 白巖松談愛妻:你不欺我少年窮,我定不負你糟糠恩
    白巖松一臉難以置信地說著。說起白巖松,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當今央視新聞主播的金字招牌,一些書、PPT的封面會打上他的名號來給自己進行宣傳,這光輝燦爛的結局,背後鋪墊著他和妻子一併努力的所有酸甜苦辣,十幾年來的婚姻生活,自有其道。
  • 白巖松等名人助力「一杯水的約定」環保活動
    著名播音主持人趙忠祥和著名藝術家鬱鈞劍來了,他們倆的身份都是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副會長;著名央視主持人劉芳菲也來了,她是以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常務理事的身份出現在活動現場;主持人白巖松的出現更是引得現場一陣躁動。來自環保部和主辦單位的諸多領導雲集北京,共同見證這富有紀念意義的一刻。
  • 白巖松:信仰缺失下的迷茫
    沒有辦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個缺乏信仰的社會裡,便無所畏懼,便不會約束自己。也會忘記千百年來先人的古訓,就會為了利益,讓自己成為他人的地獄。有人說,我們要守住底線。但早就沒了底線,或者說底線被隨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談何守住底線?可守的底線在哪裡?一天下午,我和身後的車輛正常地行駛在車道上。
  • 白巖松表示阿爾法狗是人類的代表 另類教育方式值得一鑑
    雖然央視的名主持真的不在少數,可是,今天,先讓我們談一談名主持白巖松先生吧。白巖松,出生與1968年,細數一下,現在也已經是有48歲了,可是,在電視熒幕上還是十分的活躍的。每當他提出的言論,都會得到不少的關注。
  • 撤僑令下,赴美產子章子怡面臨「骨肉分離」,白巖松「栽」兒子手中
    並配文:2020年1月1日,我們的生命中多了一個他,從此我們的世界又多了一份幸福的牽掛![鮮花]這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最美新年禮物,感恩!新年真好!祝福大家新年快樂![心]畫面中汪峰一臉寵溺的看著小寶寶,十分的溫馨。
  • 白巖松談豐巢收費風波:好事 很多人開始考慮這種模式的可行性
    首頁 > 見聞 > 關鍵詞 > 白巖松最新資訊 > 正文 白巖松談豐巢收費風波:好事 很多人開始考慮這種模式的可行性
  • 白巖松看央視「四朵金花」:張泉靈、柴靜、李小萌、歐陽夏丹
    這本書既有對白巖松職業成長曆程的追根溯源、「東西聯大」新聞教育的一手觀察,也有對「肅寧槍擊案」報導爭議事件的正視,揭秘編輯部選題策劃背後的故事,是全面梳理白巖松新聞業務和演講口才的「武功秘籍」。在《一個人與這個時代》一書中,白巖松說:「幾年前我就找我們的領導,跟他們談這幾個年輕人:柴靜、歐陽夏丹、李小 萌、張泉靈,我稱其為四朵金花,應該給她們創造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