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lackpink新專封面中Jennie以超短裙造型出鏡,立即引起熱議。裙子長短屬於個人自由,穿超短裙又有什麼可指責的?如今長裙短裙都可以被穿出不同的美,而在穿搭時尚之外,著名的「裙擺指數」卻使裙子長度成為經濟指標。裙擺長短預示股市漲跌?裙擺指數真的可信嗎?過時理論如何引發對時尚風格的思考?
當「Jennie超短裙造型」這一話題衝上熱搜,本以為已經成為默認的「穿衣自由」觀念隨著部分人對裙擺長度的惡意揣測再次被捲入話題中心。裙子長短到底由什麼決定?
長期以來,女性的穿著一直受到更多各種各樣的約束。以泳衣為例,上世紀最初女性下水必須穿上長裙長靴和帽子,比基尼在四十年代出現時則被評為「有傷風化」,無數時尚先鋒們付出長期努力才使比基尼逐漸免於被各國政府抵制,而當比基尼終於成為主流泳裝,穆斯林女性的罩袍式泳衣——布基尼卻在2016年的法國被全面禁止。保守也要被罰款?
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暴露或是保守,這難道不是個人的選擇嗎?我們難道不能決定自己想穿什麼嗎?穿衣自由,不應該被法律或是任何偏見所束縛。
如今穿衣自由已比從前普及很多,時尚也日益個性化,當哪個名人換了新造型的照片衝上熱搜,網友們總是想從這個新髮型或這套新衣服中挖掘出點什麼新時尚趨勢或更深層的含義:情侶裝緋聞或是政壇更迭之類......但有時人們的衣著透露出的信息遠不止於此。
衣著時尚能成為金融和民間動蕩的指標?「裙擺指數」(Hemline Index)似乎就是這麼認為的。
神奇的裙擺指數
70年代的西方流行這麼一句話:「如果你看到一個西裝革履的男人盯著窗外女性的腿發呆,不要妄下結論,畢竟他也可能在孜孜不倦地探尋關於未來經濟趨勢的線索。」
大名鼎鼎的裙擺指數認為經濟的繁榮程度和女性的裙擺長度成反比例關係:女性的裙子越短,表示經濟越繁榮,牛市趨勢日漸昂揚;而裙子變長則表示經濟衰退,裙腳著地更是預示股市大熊市即將到來,而裙長的變化會比股市大勢提前6個月左右。
把裙子長度和經濟狀況這毫不相干的兩者聯繫起來,聽起來著實有點離譜:裙子長短怎麼可能預示經濟呢?但這個理論的依據在歷史上確實有跡可循。
在20世紀20年代,裙擺隨著股市的上漲而上升,然後在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期間下降。20世紀30年代中期,裙擺重新變短,到了20世紀40年代所謂的戰時繁榮時期,女人們一直穿著長及膝蓋的裙子。
當迪奧在1947年推出大量長裙,這一時尚趨勢被認為預示著1949年的經濟衰退。而後當60年代的市場恢復正常,裙擺也開始了緩慢而穩定的上升,超短裙出現並從倫敦時尚圈走向國際,短裙的流行一直持續到80年代。神奇的是,在1987年,原本正處於時尚風口的超短裙在10月突然被人們冷落,中長裙取而代之,而這一年秋天美國遭遇了股市崩盤。
不少人將其理解為國民心理作用(對前景的預期樂觀與否)影響經濟走向,而且由於這種強烈的相關性,媒體和經濟學家幾十年來一直在推廣該指數。美國著名媒體合眾國際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甚至曾發出警告:「加長裙擺可能會影響到國家經濟」。
裙擺真的能影響經濟嗎?這種相關性會是巧合嗎?
裙擺指數是真的嗎?
喬治·泰勒是20世紀20年代的一位美國經濟學家,被認為是創造了裙擺指數的人。然而,他實際上並沒有把經濟狀況和裙子長度聯繫起來。相反,泰勒在1929年寫了一篇《全時尚襪業戰後的重大變革》,探討了為何襪業在20世紀20年代出現爆炸式增長。他發現的一個影響因素是裙子長度。
絲襪在當時屬於奢侈品,許多買得起絲襪的女人們會穿短裙來炫耀裡面的長絲襪,而消費能力低者則穿上長裙以掩飾買不起絲襪的窘迫。
但當時的媒體們不知怎麼地抓住了這種基調,也許摻雜了絲襪商的營銷手段,進一步將裙子和經濟聯繫起來,然後一些理念在被引用和重複中逐漸成為今天的「裙擺指數」。
當你再深入追蹤經濟的實際變化時,整個論點就會分崩離析。戰爭和戰後時期,長裙被視為繁榮的象徵,而不是相反。婦女不再被迫實行定量配給,所以穿有更多布料的衣服被視為富裕的標誌。
經濟狀況也並非總能被裙擺長度預示。二戰後,經濟趨勢變化開始領先於裙擺,只有瑪麗蓮·夢露在地鐵出風口以手掩裙的照片能和1945年的股市對應上,1946年股市暴跌,而在1947年女人們的裙擺才開始變長。到1969年長裙的再次流行甚至比股市暴跌晚了將近兩年。
鹿特丹伊拉斯謨大學經濟學院的菲利普·漢斯教授一針見血地說:「相信裙擺能預測經濟,這和伊朗的神職人員相信女性衣著暴露會導致地震一樣荒謬。」他通過研究發現從1921年到2009年裙子長短的流行趨勢和經濟形勢這兩者的相關性很差,表明裙子長度和經濟狀況之間沒有必然的關聯。
掀開神秘的面紗,裙擺指數好像也並沒有那麼神奇。裙擺指數連接了經濟和時尚,分析完經濟,再來看看這一理論對於時尚是否有意義呢?
裙擺指數之於時尚
時尚界對「裙擺指數」並不感冒,服裝設計師們根本不會特意設置裙擺的長度。
即使是在同樣的季節,不同的設計師也會有不同的靈感,同樣的主題也可以用或長或短的裙子表現。裙擺長度遠不如整體風格對於時尚重要。尤其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更注重為特定的風格穿衣,而不是執著於更短或更長的裙擺。
如今,時尚日益個性化和多樣化,人們想減少快時尚的消費,有道德和環保意識,支持來自邊緣人群的品牌。我們更感興趣的是「這些東西從哪裡來、我們為什麼要買」,這讓我們產生了不限季節、不限時間的時尚概念。
夏天有人穿長裙,冬天有人穿短裙,人們的穿衣不再像幾十年前那麼單一,裙子長度也變幻莫測,如今想從中預測經濟趨勢似乎已是無稽之談。裙擺長短不再那麼重要,也不再被經濟理論束縛,那麼,我們的穿著風格僅由我們自己決定嗎?
儘管時尚潮人們越來越喜歡穿自己覺得舒服的衣服,看起來只是單憑喜好簡單地挑選要追隨的潮流,但外部因素仍然在決定「什麼是流行」的過程中發揮著作用。如今還是如此,尤其是在2020年,由於疫情、各種社會動蕩和不同程度的經濟衰退,人們更傾向於關注在精神層面上更有意義的時尚風格。
疫情的突襲使我們的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正在尋找安慰,平息焦慮,所以我們更傾向於寬鬆舒適的設計。影響我們時尚感的並不是經濟狀況,而是我們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的反應和感受。
裙擺指數在2020年還適用嗎?不完全是。但我們是否更傾向於用某些時尚風格反映我們的內心感受或對外界事件的觀點,包括經濟? 是的,在未來的許多年裡,我們可能還會繼續這樣,繼裙擺指數之後,或許還會出現包包指數、口紅指數、鞋跟指數等等......
文/Te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