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畫了一幅畫,放大10倍後,竟然能看到樹葉上的破洞
齊白石畫的樹葉放大10倍,樹葉上的破洞都畫出來了,不愧是大師
談起齊白石,你一定不覺得陌生,就像你談到電腦會想到比爾蓋茨,談到手機會想到賈伯斯一樣,談到中國畫,就一定會想到齊老先生,他是近現代的中國繪畫大師。哪怕你對於繪畫一無所知,完全沒有涉足過這個繪畫行業半分,不知道任何專業名詞以及一連串閃耀在畫壇的大師名字,你也一定知道齊白石的名號。
中國畫講究意境,講究神韻,看中國畫,你會明顯發現其和西方藝術繪畫的不同,簡單的顏色,寥寥幾筆卻又恰到好處的線條,甚至有時畫面上大幅的留白,和講究逼真細緻的西方繪畫都有所不同,可以稱得上是涇渭分明。但不同的藝術風格並不能改變藝術的本質,那就是基於真實。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絕不可能天馬行空的幻想虛構,就算是對此進行了藝術方面的二度加工,那也是以真實為基礎加以合理想像創新的產物,而不是無根浮萍一般的肆意虛構。齊老先生作為中國畫的大師,自然也是十分追求真實的。
像上面這幅圖,初看只是兩片再普通不過的葉子,一片還是新鮮濃綠的,另一片卻已經枯黃,對比之下,自有一股別有韻味的意境在其中,但當你把它放大10倍以後仔細觀察,你自會發現畫家本人的細緻認真,以及其深厚功底。
將上面那幅畫放大10倍以後,你能清晰地看到枯黃葉子的紋理構造,葉片脈絡,甚至就連被蟲子咬過的洞都是如此清晰鮮明,完全是一片深秋時常見的枯黃落葉,同旁邊那片青翠濃綠的葉子一相對比,瞬間便帶出了無窮韻味和意境。原本只是兩片看上去再普通不過的葉子,但卻在細枝末節處都透著畫家本人的細緻認真,這和齊白石先生本人經年累月的經驗累積以及深厚的繪畫功底是分不開的。
眾所周知的是,齊白石先生也很擅長畫蝦,他所畫的蝦堪稱是活靈活現,僅用幾筆墨色畫出幾隻遊弋水中的群蝦,就連蝦本身的顏色都不顧及,卻能讓人仿佛感覺到江水的流動和群蝦遊弋時的姿態,簡直可謂是絕妙。
齊白石先生從小便生活在水塘邊,釣蝦玩;青年時期便開始畫蝦;中年時開始臨摹大師們筆下所畫的蝦;到了63歲時,齊白石先生所畫的蝦便已十分神似,但卻還不能「活過來」,於是他便在自己的畫案上放了一隻碗,養了幾隻長臂蝦,日日觀察,有時甚至一看就是大半天,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不斷根據客觀存在改進自己的畫法,終於畫出了栩栩如生、廣為流傳的蝦。
若是仔細了解過齊白石先生所畫的蝦,你會發現很有趣的一點,隨著齊白石先生年紀漸長,畫蝦日子與日增多,齊白石先生筆下的蝦,尤其是到達巔峰之境的晚年時期筆下的蝦節數只有五段,但實際上蝦卻是有六段的。這是為何?是因為齊白石先生觀察不夠仔細,畫蝦的權威才會惹出這樣天大的笑話嗎?非也,齊白石先生早期注重寫實筆法時,筆下的蝦是有六段的,但隨著畫法的不斷改進,直到最後的「透明」畫法後,齊白石先生的蝦才從六段變成了五段。這是齊白石先生經過長期試驗比對之後,才認定了五段的蝦在視覺效果上看起來最合理最好看最美。
同理也曾應用在法國紅白藍三色條紋國旗上,看上去完全佔比一樣的三個色塊實際上真實面積比例並不相等,如果追求客觀事實上的相等,人眼看上去反而會覺得白色面積最大,藍色最小。在現實和藝術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這不僅需要對真實的極度認真細緻的觀察,更需要畫家本人深厚的藝術功底,二者缺一不可,才能達到最完美極致的平衡,正如齊老先生一直以來的藝術主張「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一般,這才有了如今我們所看到的僅以墨色塗抹便似乎要躍然於紙上的群蝦。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齊白石先生幾乎將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了蝦上,為了畫出最完美的蝦,一直不斷磨礪自我。《道德經》裡曾提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其意為越好的音樂越悠遠潛低,越好的形象越縹緲宏遠,從完全寫實到神形兼備,齊老先生完全以其深厚的繪畫功底踐行了此話,當真不愧是我國的繪畫大師。
一個美術生筆下的自己,女生看到滿臉花痴,男生看到懷疑人生
丹麥藝術家用可回收材料製作的「巨人」世界,真是壯觀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