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鬢邊不是海棠紅》(以下簡稱《鬢邊》)正在熱播中,作為一部以「京劇」為題材的網絡劇,除了在弘揚國粹,而且還與抗日的民族氣節交集在了一起。用一種戲謔和俏皮的表現手法講述著北平梨園這一群人的喜怒哀樂、人情世故,家國情仇。自上線來觀眾對此劇的討論熱度一直不減。
京劇藝術表現不僅是《鬢邊》的整體背景,也成為了觀眾經常評論的焦點。由尹正飾演的梨園天才商細蕊,用紮實戲曲功底向熟悉京劇票友演出了一場京劇盛宴。
戲曲為主線的影視劇與其他不同,鑑於國粹的嚴謹性,也就意味著對演繹細節有更高的要求。從而要保證符合戲曲文化最基本的常識。劇組邀請了梨園泰鬥畢谷雲老先生及兩位京劇名旦尹俊、牟元笛作為戲曲顧問及指導,尹正等演員也進行了特訓,這才有了觀眾看到的「水雲樓」。
同時尹正在劇中小眼神小動作不斷,也給大家呈現了一個活潑靈動的商老闆。但作為絕大多數都是吃貨的觀眾來講,這好像不是我們最關心的,《鬢邊》好像還放了一個大招:饞死觀眾。
這哪裡是一部國粹劇,這簡直就是國粹中的國粹「吃劇」,特別是商細蕊一出鏡,小嘴一直在吧嗒吧嗒地吃,吃態把人都萌化了:一會兒是老北京名吃「炸灌腸」,一會兒是杏仁豆腐、銅鍋涮肉,一會兒是焦香四溢的烤地瓜,還有香酥油餅、炸醬麵、冰糖葫蘆和蛋糕……
談及劇中大量吃美食的鏡頭,惠楷棟稱這是劇本中就有的設定。劇組還專門請了廚師給尹正做,拍攝時尹正也是「真吃」,「尹正也很痛苦,他說『導演啊,再吃就胖了』,但是沒有辦法。」惠楷棟透露,有時候一場戲下來,換好幾次機位,尹正需要一下吃三四碗面。
在劇中,商細蕊經常一言不合就吃肉,上臺前先來個肘子大快朵頤;與程鳳臺吃飯時,燒餅夾肉、奶油蛋糕也是「一吃而盡」。就連和程二爺去破廟,為戲園子選址,手裡也得拿串冰糖葫蘆。
身為梨園新魁竟然喜歡在上臺前吃肘子?這個習慣絕對可以稱為是奇葩一朵了,再加上從宣傳海報開始就有不少觀眾認為尹正比之前胖了不少,畫上妝之後像個「發麵饅頭」,所以大家紛紛質疑這個設定是否合理?作為角兒吃肘子是不是太破壞形象?
雖然這個質疑合情合理,但是這次卻真的冤枉於正和演員們了,有喜歡京劇的網友看到這一個顯著特點,立刻想到了一位歷史上的京劇名旦程硯秋。
他和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並稱為京劇四大名旦,而吃肘子的這個特點其實是他最為人知曉的特點。大師愛吃、愛喝還愛抽菸,童芷苓年輕的時候曾經也看過大師吃肘子,兩斤多的肘子轉眼間就進了肚。
另外從時代背景再挖掘一下「名角吃醬肘子」的合理性,劇中情節發生在「30年代民國的北京」,醬肘子甚至可說是老北京人的最愛。只舉一個例子就能說明白:晚清在菜市口問斬犯人前,有規矩要給犯人吃一頓「辭陽飯」,即醬肘子一包,大餅一斤。這足以說明「醬肘子」在北京美食界的地位。
商細蕊特有儀式感地啃肘子,除了是對原型人物程硯秋大師的致敬,更是吃的老北京對醬肘子的那份鍾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