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造營2019》在創造什麼
創造營學員的練習室。
「零機會」用手機,三層建築,四個月封閉訓練,百人同睡大通鋪宿舍。這是《創造營2019》構建的敘事空間。一連串數字,最終指向一個明確結果:只有11個男生會成團。
距離總決賽還有一個月,本報記者探班採訪創造營。這是青島黃島一個極為偏遠的園區,早晨院外已有一些手持攝影器材的粉絲蹲守,在兩棵樹間掛起應援橫幅。
粉絲的長焦鏡頭,能捕捉到學員的戶外高清畫面,但很有限——除了下午短暫的出門自由活動,學員們只能待在創造營樓內。
一樓電梯門開啟,裡面站著睡眼惺忪的18歲學員周震南,穿著金色寬鬆家居服。看見圍在門口陣仗龐大的記者和攝影器材,他淡定地走出來,準備做拍攝的妝發。
創造營三個樓層功能分割清晰,一樓食堂,二樓宿舍生活區,三樓訓練室。每天下午,學員可以拖一把椅子,到樓前院子裡曬太陽、吹風、打球。學員形容,該時段如同「養老」。而拍攝他們的粉絲則說,隔絕手機網絡的日常像「網癮戒斷中心」。
創造營在創造什麼?「不知今日何日」的學員,日復一日訓練,創造進入下一賽段的通行證,在此期間有人還偷偷躥了身高,從184公分長到186公分;在營外,他們每周排名榜單、最終的成團單,都將由網友的點讚來創造。
《創造營2019》的學員,年齡層橫跨80後、90後、00後三個年代,最大年齡差為15歲。在此之前,他們均經過系統化的專業訓練,擁有10年以上基本功的不在少數。有的學員學習舞蹈14年、有的學習竹笛12年、有的出道超過10年、有的學習京劇武生8年……其中一些學員,已通過其他男團或選秀節目,積攢了一定的知名度和人氣。
相較於之前「一張白紙」式的素人選秀節目,創造營男生已在藝人路上產生「位移」,沒少和舞臺過招交鋒。他們為何而來?
生於2000年的周震南,因12歲那年偶然看到麥可·傑克遜的《This is it》,被強烈震撼,瞬間萌生想上舞臺的念頭。
周震南去韓國做過練習生,回國後憑藉一些綜藝節目收穫不少好評。「參加《明日之子》,是試圖去抓住那個夢;《潮音戰紀》,是時隔一年打碎之前的自己,再造新的自我;來到創造營是完成之前的遺憾,努力住上看」。
周震南說,他始終記得參加面試時,導演問他什麼是男團?他當場回答:「男團就是一個男子以上的人組成的團隊。」在創造營生活這麼久,現在周震南想法變了,「覺得男團是因為責任、因為熱情、因為夢想凝聚在一起的,來到創造營真正感受到了這些情感」。
今年20歲的翟瀟聞,人生第一次想要當藝人的想法,源於小時候在家看《還珠格格》。
上大學後,翟瀟聞決定去舞臺試試看。「一個人在十八九歲的年紀,有資格去做可能你沒把握的事情」。翟瀟聞參加過《明日之子2》,「被淘汰時確實挺難受,在自我放棄的邊緣掙扎」。
他說,目前在創造營有兩件事印象深刻:入營的第一天,和第一次有學員必須暫別舞臺的那天。「我能想到每一個人剛入營那種興奮和開心,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翟瀟聞感慨,因為之前選秀節目離開的人是他,如今他對彼時難受的自己,有了不一樣的思考。「如果你在一個時間被否認了,不代表你有多麼差,是你的機會沒有在那裡。還是要努力,別輕易放棄」。
85後張遠,是2007年《快樂男聲》的選手。站在一大群90後、00後男生中間,「小叔叔」張遠不免有一種「老boy」的氣質:手持保溫杯,特別愛喝茶,時不時對著周圍的小夥伴露出老父親般慈祥的微笑。可一旦開口唱歌,穩重的聲線裡不乏少年意氣。
12年前,張遠成了較早一批通過選秀出道的人。2007年的快男讓大家記住了張杰、魏晨等人,而快男張遠卻被時間遺忘了。
2008年張遠加入「至上勵合」組合併擔任隊長,組合歌曲《棉花糖》紅遍大街小巷。但在那之後,由於組合其他隊員相繼出現狀況,「至上勵合」悄無聲息地消失在觀眾視野中。
今年張遠34歲,來《創造營2019》舞臺「踢館」時目光沉靜:「『至上勵合』在10年前有了最好的開始,但是沒有做到我們想要的樣子,所以我希望在這裡努力到不能再努力,讓遺憾沒有那麼遺憾。我從來沒有看到過自己真正認可的自己,所以我來了。」
張遠接受採訪時笑稱,做男團過了他這關,孩子們才算合格了。
在創造營樓裡走一圈,你會看到此處的一切,都和普通學生宿舍別無二致。
節目組配置了選管(選手管理工作人員),負責學員的生活事宜。選管們每天第一項工作,是去「百人大通鋪」宿舍依次叫早。
翟瀟聞先對記者說,他一遍就能被叫醒。旁邊選管意味深長地笑了,翟瀟聞嘆口氣:「可能起床對於我來說是個難題……選管你能不能離開?」他又和選管深深對視了一眼,選擇修改答案:「好吧我說實話,七八遍吧,我被所有人譴責。」
100個男生睡一間體驗如何?學員表示,像露營,感覺睡個覺99雙眼睛在看你。
訓練之餘,這群男生靠各種健康遊戲消遣:打「創造營球」(低配版排球)、「大通鋪低空羽毛球」、玩狼人殺、捉迷藏……還發明了「空氣斬」,兩個人把眼睛蒙上,拿氣棒對打。
翟瀟聞說,發冰紅茶,是他每天超滿足的時刻。「因為它是甜的,太難得了,冰紅茶生產線快被我們喝斷了」。
重慶小哥張顏齊,原本帶了20多罐「老乾媽」來青島,因打包費勁,只留下7罐。「之前生活在吃辣的環境裡,覺得辣最好吃。到了這接觸到更多不一樣的料理,感覺各有各的好吃的地方,現在已經比較習慣了」。
宿舍門口小白板上既有選管寫的當日要做的事項,更有學員們自行揮灑的生活路徑:「請拾到吹風機的人送到××號床」、尋找失蹤的充電寶、隨手創作的人像塗鴉、今日播放電影的意見徵集……當幾個男生在興高採烈寫下一串恐怖片時,「王老師」王晨藝立馬衝上來反對,說一定有人看不了恐怖片。
小白板上最熱鬧的部分,當屬「羽毛球比賽報名」,底下密密麻麻寫了33個名字。
生於1999年,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劇系的趙磊告訴記者,入營期間已完成了六七首原創歌曲——生產效率如此高,就是因為睡大通鋪,每寫完一首歌,隔壁「鄰居」都會圍過來聽他彈唱,之後七嘴八舌分享感受。趙磊再根據他們的建議對歌曲作調整。「我很感謝他們來聽我寫的歌,因為我需要一個觀眾」。
在《創造營2019》已播節目中,有些男生首秀平平不甚起眼,但用力突破自我逐漸成長。對他們而言,如主題曲所唱的,「幸運是努力到拼才開始起作用」。
吳季峰在第一次公演前的訓練中,因表情管理不到位頗受挫折。想突破以往可愛風格的他,陷入了瓶頸。「最開始被框在了一個小框框裡面,沒勇氣去嘗試更多東西。我不能為了強行改變我原來的風格而做改變,而是要真正了解自己」。
第二次公演,吳季峰選擇聲樂組《追夢的螞蟻》,挑戰Rap。他毛遂自薦、競選中心位和隊長,向大家請教說唱的動作表情。「最後在舞臺上真是感覺在咆哮,真正去理解那個歌詞,唱出自己的感覺,特別爽。」這次公演,吳季峰獲得最高票的「點讚王」。
同為《追夢的螞蟻》組員的林亞冬,一樣驚豔了眾人。京劇武生出身的林亞冬,初中就被媽媽送去戲校——林亞冬花了半年時間接受這個決定,並逐漸感受到京劇和舞臺的魅力。「在跑龍套上過舞臺以後,底下觀眾在叫好、吶喊,我都替主演開心。我就默默發誓,一定要下去好好練功,一定要演出,一定要當主演」。
「我真的體會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這是來衡量你的地方」。林亞冬覺得《追夢的螞蟻》很符合他心境,「我是有大大的夢想,但很小很小的一隻螞蟻。」
晚上8點鐘,記者準備離開創造營時,一個班級正在三樓練習室上課;一樓羽毛球賽事正酣,揮拍擊球之間夾雜著少年笑談:「區區20歲,你哪來那麼大怨氣!」「趙讓,你為什麼還在讓?」大門口,兩三個學員在夜風中輕聲閒聊。
次日,新一周點讚排名將更新,少年們的名次升降又將影響粉絲的情緒。但此刻這個男生宿舍,只有一個並不憂愁的夜晚。(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沈傑群 實習生 餘冰玥)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