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古代,正一品官員就屬於朝中重臣了,他們位高權重,其說話在皇帝面前也十分有分量。清朝建立後,也沿用了漢人創立的九品中正制,朝中的百官被分為「九品十八級」。不過,在清朝有這3種正一品官職,他們聽起來名頭很響亮,實際上卻並沒什麼實權。究竟是哪3種官職呢?下面聽小編細細道來。
實際上,這3種官職便是文職京官裡的太師、太傅和太保,雖然聽上去屬於正一品官員,但手裡並無實權,相當於只是朝中的官職擺設而已。其實,在很早之前,這3種官職的權力很大,地位也很尊貴,合稱為「三公」。周朝時期,在天子下面就已經設立了「三公」的官職,其地位在百官之上,天子之下,可見其權力有多大。
而在「三公」之中,最尊貴的當屬太師。周朝時期,被封為太師的便是我們所熟知的姜太公,他可以說是朝中的頂梁柱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太師的地位有多麼重要。其次,便是太傅,太傅的地位僅次於太師,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公旦,就曾擔任過太傅一職。其主要職責為輔佐大臣,還兼任周成王的老師。周公旦任職7年的時間裡,為周朝建立並完善了很多制度,為周朝的統治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太傅下面便是太保了,其官職職責也是輔助周天子。
總的來說,在周朝時期,「三公」的職責都是輔助周天子和百官,其權力大的驚人。周朝之後,在漢朝、晉朝、隋朝、唐朝等多數朝代中,均有「三公」的設置,只是官職稱呼有所不同。比如,隋唐和唐朝的「三公」便稱為太尉、司徒、司空。在明朝以前,「三公」都屬於朝中重臣,但在明仁宗之後,「三公」逐漸成為了一種榮譽職位,喪失了實際權力。
不過,在清朝時期,其實還有一些比較厲害的大臣,能得到實權的「三公」職位。比如順治帝曾留給康熙四位輔政大臣,其中一位名叫鈕祜祿·遏必隆,他曾被加封為太師,當時在朝中地位非常高,一直到康熙親政後,遏必隆額太師官職才被撤銷。至此,「三公」的職位,基本上成為了虛銜,甚至在後來成為了死後追封大臣時才使用的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