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一個字總結中華文化,精闢

2020-12-18 酒歌說文

在西方人看來,不同的學說,不同的宗教由於立場不同,其關係往往對立,不可調和,甚至是水火不容。

在中國,這種情況是不存在,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明,讓華夏大地既誕生了儒家、道家這種土生土長的哲學宗教流派,也吸納改進了佛教這樣外來宗教。

歷經千年,這三教雖有著不同的學說思想,有過一些爭議,但這種爭議也僅僅停留在哲學範疇,並未上升為矛盾衝突。在很多時候,甚至相互吸收對方的學說,在包容之中謀取發展,速歸同途

,形成中國人特有的複合人文思想,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

為什麼西方人做不到的,中國人能做到,實現三教合一呢,關鍵一個字,和。

所謂儒家衣,在於儒學文化是中國文化建築的主幹和基礎,推崇「和而不同」的境界。

正如孔子說的那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個簡單的「和」就是中國人最高的思想境界。

儒家的「和」建立在多數人的價值取向之上,反對「孤立主義」,提倡平衡互補,反對傷害和戰爭。這也就是中國歷代王朝無論如何更迭變化,始終能維持統一的政權的關鍵所在。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儒家從」和」到」和「,以「和」制「合」。和,不是簡單拼湊和吞併;而是兼容並濟,合中平衡,實現和平。

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道,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歷經千年風雨,被多個朝代視為「國教」,從皇帝到百姓,擁有大量信徒。

道教成立之初,只是百家學說之一種,以「道」為最高信仰,其核心就是容納萬物、提倡清靜無為。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和西方宗教不同,道家沒有上帝造萬物一說。認為宇宙洪荒最高法則,就是道。而後才孕育萬物。

和普通人以為的道家消極遁世不同,道家的核心依然是「和」字,肯定生命存在的價值,主張通過身心的修煉,使自己和宇宙融為一體,最終身心和諧,不為物役,不被財色權所迷惑。

在道教看來,宇宙間四大根本:道、天、地、人,人為萬物之長,以地為法則,繼而以天為法則,最終實現宇宙的統一和諧。

老子曾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社會和諧是道教不懈追求的理想狀態。一片祥和之中,和睦和平和善,內和外順「致太平」。

以「太和萬物」為基礎,謙虛謹慎、虛懷若谷,淡泊名利,用祥和之氣緩和戾氣焦慮,以「上善若水」的胸懷,以德為本,孝敬父母、敬老恤孤,助人為樂,以和為貴。

佛教雖然起源於印度,但在中國歷經兩千年的發展,已經被多次改良,打上了鮮明的中國文化烙印。

佛教提出「諸法因緣生緣起論「。認為一切事物的產生、發展都是有原因和條件的,萬事萬物和合共生。

在這個基礎上,佛教認為每個人互相依存,密切關聯。主張和諧平等,在「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只有內心平和安定,才能和諧安寧。

心淨方能「和」,只要心乾淨了,佛就在心中。

「和」的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思想。從百家爭鳴開始,中國人就開始運用「和」的闡述治國安邦的理念。「和」是對自身的認可,更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然的感恩,還是處事的真理。

以和為貴。以對話求理解,求團結,最終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新年要到了,祝大家新年快樂,和和美美,和氣生財!

相關焦點

  • 山東特色文化禮品——儒家文化玉璧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曆八月廿七~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 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中華老字號孔府文化行」在曲阜啟幕 文商聯手弘揚優秀儒家文化
    中國山東網9月28日訊 9月28日上午11時,在孔子故裡、儒家聖地的曲阜孔府,隆重舉行「中華老字號 孔府文化行」活動開幕式。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於傑等領導出席開幕式。今年是孔子誕辰2570周年紀念日,又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華誕,為深入貫徹中央關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保護傳承老字號的重要指示精神,探索中華老字號與儒家文化的融合發展,9月27日至10月4日,在「2019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期間,創新舉辦「中華老字號 孔府文化行」活動。
  • 「中華老字號 孔府文化行」圓滿收官 儒家文化走進百姓生活
    老字號孔府行是老字號企業的儒商文化回歸之旅,一方面不少老字號企業在歷史上都曾結緣孔府,另一方面儒商精神正是由儒家文化衍生而來。參與祭孔大典的老字號掌門人一致認為:儒學精神是一代又一代先人的精神信仰,老字號的金字牌匾正是在儒家文化的薰陶浸染下,逐漸形成「至誠至信」「以義取利」「博施濟眾」等儒商精神,才能百年傳承、發揚光大。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在這五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文化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到琉球,琉球社會的各階層開始接觸到中華文化,並逐漸被中華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文學藝術、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生產科技、宗教信仰和社會習俗等方面所吸引,琉球人因此對於中華文化心生嚮往,並開始積極學習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
  • 第五屆世界儒家文明大會暨中華國學文化代表大會在寧遠縣舉行
    紅網時刻永州6月10日訊(通訊員 蔣文勇 歐陽智文 劉瑛)6月9日,群賢畢至,為弘揚虞舜文化、繼承舜帝精神、傳承優秀傳統、構建和諧社會,第五屆世界儒家文明大會暨中華國學文化代表大會在寧遠縣舉行。世界儒學聯合會、中華國學聯合會、紐西蘭儒家協會主席陳建雲,寧遠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劉庚旺,寧遠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胡昕若出席會議,海內外專家、學者,中國漢社、長安國學院等書院弟子及永州當地儒學文化愛好者參加會議。6月9日上午,陳建雲一行在九嶷山舜帝陵舉行了祭舜活動,隨後參觀了舜帝陵碑林、古遺址博物館、文廟等景點。
  • 以「禮——樂」為核心的儒家文化
    從字源上看,「禮」字在卜辭中為「豊」字。王國維考證說:「此諸字皆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禮以玉,故《說文》曰:豊,行禮之器,其說古矣。」此說可證明禮字的來源與禮字的本義,即禮為祭祖祭神的儀式。可見禮是原始社會中的社會風俗習慣,是一種動態的文化現象,隨著儒家以「仁」為核心的思想的發展,禮逐漸演變成國家典章、制度、儀式等。舉行禮的儀式是為了加強社會的和諧和有序。
  • 陳來: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在這樣的精神影響下,儒家一貫強調明辨義利,主張明理節慾,在價值評價上對堅持道德理想追求的人進行褒揚,對追求個人私慾的人加以貶斥,人的「美德」和修養始終受到重視。在中華文化的長期發展中,形成了以重視禮義廉恥、奉行仁孝忠公誠信為核心的傳統美德體系。
  • 「中華文化復興之路」主題研討會第四期在四知書屋舉辦
    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是以否定、割斷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作為文化方針和教育方針的,也沒有一個民族是在丟魂落魄、喪失自我的背景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因此,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首先復活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王繼光進一步闡述,中華民族曾經輝煌、衰敗,曾經經歷無數次朝代更替。造成歷朝歷代興衰更替的原因,歷史已經給了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
  •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之成語文化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用到它,恰當地運用它就能做到用最簡短的語言,表達出豐富的內涵思想,它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瑰寶之一。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稱成語,它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定型的詞,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
  • 1幅匾額上寫4個字,在養心殿保留300多年,見證中華文化的博大
    雍正一朝是清朝歷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養心殿作為雍正皇帝日常起居、處理政務的所在地,與雍正皇帝的政治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從養心殿的匾額來看看雍正治國理政的理念。在養心殿內,懸掛著多個雍正皇帝的御筆匾額,有的甚至一直保留到了現在,有的已經沒有了,但是有一個四字匾額,一直保留到了現在,這幅匾額不單是雍正為政思想的集中體現,同時也能夠見證中華文化的偉大。這個匾額就是養心殿寶座上方的「中正仁和」匾,此匾為雍正帝御筆。
  • 漢字博大精深文化底蘊深厚,寫好字也是做中國人的光榮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漢字是唯一延續至今的文字,在全世界的認知中,中國的漢字都是出類拔萃的,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大約將近十萬個漢字,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只有幾千字。漢字不論在知識匯集和藝術美觀上都是被公認的,尤其漢字有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漢字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最值得驕傲的國粹和文明傳承。
  • 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一個重要分支,是三湘大地人才輩出的文化基礎
    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一個重要分支,是三湘大地人才輩出的文化基礎在《通書》的開頭,有一個關於「誠者,聖人之本」、「真誠、五個常任理事國之書以及各行各業之源」的討論。他認為「真誠」是「純善」的基礎,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儒家倡導的正義、禮、智、信和所有美德的基礎,也是世界上所有事物的行為準則。一個人只有「努力和誠實」才能真正實現「聖人的正義和正義」的目標。湖湘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是湖南三省人才培養的文化基礎。
  • 儒家文化對韓國飲食的影響
    中國的儒家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後,對當地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不僅表現在政治制度、倫理道德、文化教育等方面,也表現在飲食文化之中。儒家注重衛生適時、強調健康養生的飲食思想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與生活智慧,其對韓國飲食習慣的影響延續至今。
  • 潘嶽:中華詩詞與中華文化共同體
    本屆研討會的主旨與2019年3月23日首屆「中華詩詞復興論壇」一脈相承。在首屆論壇上,時任中央社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潘嶽在致辭中表示,新時代迫切需要一場「文化復興」,詩詞復興正是文化復興的先聲。在此發布致辭全文,以饗讀者。中華詩詞的傳承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精闢闡述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與重大意義。
  • 古人總結的道理,原來這麼精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過數千年的沉澱,總結出了許多精闢的俗語,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或許這些話不嘗被人提起,但有這些話蘊含的道理,放在今天依然很使用。古代人對身體十分的愛惜,在那個年代已經開始在意養生的重要性,身體是人生存的根本,只有把身體養好了之後,才能活得更開心更有意義。
  • 16個成語,64個字,全解中華文化,給你受用一生的智慧!
    生為中國人,我們得天獨厚,擁有幾千年綿延不絕、歷久彌新的中華文化。它是融入每個人血脈中的智慧基因,影響著我們的衣食住行、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今天,我們分享16個成語,64個字,帶你洞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願你了解它,運用它,更重要的是傳承它。
  • 到底何為真正的中華文化?書法的貴族精神是啥?如何傳承
    中華文化現狀中華文化中優秀的貴族文化,即儒學文化中蘊含的貴族精神早已絕跡消亡上千載。剩下的草根田園文化,即如李子柒傳播的田園生活卻大行其道。唐朝大書法家大儒歐陽詢《儒家十三經》包含文、史、哲的方方面面,囊括盡中華家數千載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
  • 儒家對中華文明的千年傳承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近代人誤會孔子了
    一,儒家思想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建立文明框架和秩序我們得先解釋中華文明的核心結構以及框架是什麼?我們知道古代中華文明的社會框架是農業,而農業文明則是有血緣關係人的聚集,那麼什麼是社會的核心呢?答案就是儒家,即儒家對社會政治秩序、民眾思想道德以及心靈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就一直是儒家在做相關工作。
  • 儒家文化「經史子集」
    這些經典文獻最終在中國儒家的傳統文化裡面歸納起來,就是「經史子集」四個類型,也就是通常說的「四部」。這種分類法在唐朝形成,一直延續到近代,算是傳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分類方法。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四庫全書》,就是按照這四個部分的結構完成的。 為什麼叫作「經」呢?「經」,從絲,織布時貫穿始終的經線,與交織其間的「緯」相對,引申為恆常不變。所以經者,常也。
  • 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不要被騙了!
    如果我們翻閱諸子百家的各家書籍,只要稍微的看看,我們就會發現,古代書籍很少會像現代書籍一樣,充斥著各種名詞概念,也就是說,古代書籍裡面名詞概念很少,即使出現一個名詞,古人會馬上在下一句去解釋他們所提出的名詞是什麼意思。古人做學問是不會圍繞著一個核心概念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