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北宋銀州城城門口,党項人李繼遷帶著自己的家人和部下,謊稱為乳母發喪,把兵器藏在棺材裡,躲過宋軍官兵的盤查,直奔地斤澤。
地斤澤是沙漠中的綠洲,在今天內蒙古鄂託克旗東北,離党項統治中心夏州三百多裡,水草豐美。李繼遷準備以地斤澤為根據地,再度集結党項各部落,壯大自己力量奪回祖先的故地。
其實這時的李繼遷還是北宋任命的定難軍都知藩落使,他接到了宋朝要求李氏全族入京的詔書,明白党項人尤其是他們李家(拓跋家)經營200多年的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已經不能再待了。但他可不想到開封城裡去當寓公被軟禁起來,所以打定主意「走避漠北,安立家室,聯絡豪右,捲土重來」。
一、党項首領不能服眾,發生內部權力爭奪
想當初北宋建立時,宋太祖承認了拓跋思恭後裔李彝興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的割據地位,換取其臣服。北宋還利用党項人牽制北漢,李彝興父子曾一再出兵助宋進攻北漢,保持與北宋的臣屬關係。
可到了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李彝興的孫子李繼筠死了,就由他的弟弟李繼捧承襲西平王爵位。但李繼捧缺乏號召力,党項貴族內部的權力鬥爭隨即開始白熱化。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李繼捧的叔父、綏州刺史李克文向宋太宗上表,認為李繼捧「不當襲職,恐生變亂」,建議把李繼捧弄到開封去,擺明了借宋朝之手把李繼捧攆走,希望自己好掌權。
這樣的建議實在是正中宋太宗的下懷,就跟天上掉餡餅一樣。就在李繼捧向宋朝獻出夏、綏、銀、靜諸州,把全家都搬到開封之後,宋太宗立馬就派使臣把剛剛權知夏州的李克文和綏州刺史李克憲遷到開封城。李克文乖乖獻出了唐僖宗賜給拓跋思恭的鐵券和御札,明白表示歸順之心。
客觀的說,李繼捧叔侄獻出土地和鐵券、御札的行為,從宋太宗的角度來說,是消除割據行為、統一天下的識時務之舉。但站在當時某些党項人的角度和立場來看,李繼捧他們那就是出賣祖宗土地的叛族舉動。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就是這樣認為的,因此他才決定不遵守宋太宗的命令,逃進地斤澤。
二、李繼遷打下銀州城,又得而復失
兩年以後,雍熙元年(984年)七月,李繼遷就捲土重來,率眾偷襲夏州王庭鎮(今內蒙古烏審旗西南),俘虜上萬人口。但他似乎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讓部將張浦傾全部兵力去襲擾宋朝的州縣,結果造成了地斤澤的空虛。
宋朝知夏州尹憲和都巡檢使曹光實抓住機會,連續兩夜派出騎兵奇襲地斤澤。李繼遷突圍而出,母親、妻子都被俘,幕帳、牛羊損失慘重。
李繼遷絕對是個打不死的小強,沒多久又在黃羊平(今內蒙古烏審旗西北)重振旗鼓,支持他的党項豪族也很快在他旁邊聚集起來。
次年(985年)二月,李繼遷決定智取銀州城。他親自帶著少數親從到銀州城下,對守將曹光實說他準備投降,並約在葭蘆川(在今陝西佳縣)獻降。
曹光實也真是很實在,居然信以為真,也是他立功心切,不與旁人通氣,就帶著百十來號人,跟著李繼遷去受降了。半路上,李繼遷的伏兵突然殺出,曹光實就這樣丟了性命。李繼遷轉身扮成宋軍模樣,回軍攻破了銀州城。
其實,以李繼遷當時的力量,是守不住銀州城的,果然不久就丟了。他自己也明白還無法與宋軍抗衡,只好決定藉助契丹的力量來對付宋朝。
三、投靠契丹人,玩兩手策略,終於拿回党項故地
雍熙三年(986年)初,李繼遷派張浦帶著重禮出使遼朝,表示歸附。這也正中遼國下懷,這是一個牽制北宋的好機會啊。遼聖宗決定授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都督夏州諸軍事,並將宗室之女封為公主嫁給繼遷,沒過幾年還封李繼遷為夏國王。
得到契丹支持後,李繼遷不斷襲擾宋朝西北邊境,屢屢得手。宋太宗深感頭疼,重新任命李繼捧為定難軍節度使,希望他可以回去對付自己的族弟李繼遷。
李繼遷哪裡是李繼捧對付得了的,他一邊打宋朝,一邊讓李繼捧為他請封,結果李繼遷也被北宋任命為銀州觀察使。同時,李繼捧反而被李繼遷拉了過去,被契丹封為西平王,而北宋朝廷還蒙在鼓裡。
李繼捧、李繼遷這二位,一個西平王、一個夏國王,一山難容二虎,準得掐起來。果不其然,淳化五年(994年),二李火併。李繼捧不出意料地大敗,還被宋朝州將趙光嗣抓起來送到開封,其部眾則被李繼遷悉數兼併。
李繼遷實際上也守不住銀州,宋軍在田仁朗、王侁指揮下,在濁輪川擊敗李繼遷,迫使他放棄了銀州城逃走。宋朝打算用經濟制裁使李繼遷就範,因為他們缺糧,只能用當地產的青白鹽來換取。
至道二年(996年),李繼遷派兵偷襲,截獲宋軍運往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的40萬石糧食,並進圍靈州。宋軍五路出師馳援,試圖一舉殲滅李繼遷,但卻被李繼遷靈活迂迴的戰術所困,無功而返。
同時,宋朝沒有處理好自己人的吃鹽問題,其他遊牧部落沒有糧食吃也頻繁擾邊,經濟制裁效果並不好,只好放棄。李繼遷也看準時機以退為進,向宋朝上表請降。剛剛繼位的宋真宗選擇妥協,仍舊封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領有原來党項的夏、綏、銀、宥、靜五州。
打不死的小強李繼遷,從942年逃奔地斤澤,到997年拿回党項五州,與宋朝前後經過15年的艱苦較量,終於捲土重來,奪回了党項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