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後期·撰文│老唐這廝
文字是圖片的靈魂,建議圖文一起閱讀
行攝他鄉的小城
既是一種旅行,也是一種流浪
更是一種邊行走、邊工作的生活方式
作者希望以此去實現
一種對詩和遠方的嚮往.....
說到四川都江堰市的大觀鎮,怎麼也繞不開與之毗鄰的「青城山鎮」和「街子古鎮」。
作為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世界文化遺產-青城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天下人皆知。而青城山就在青城山鎮,該鎮也因青城山而名揚天下。
大觀鎮其實也在青城山腳下,其距離青城山鎮不過3公裡。而大觀鎮的南邊,則是成都著名的"街子古鎮」。
往來青城山和街子古鎮的遊客,都會經過大觀,但卻鮮有在此停留。很多到過此地的遊客,根本不知道有大觀鎮的存在。
大觀夾在青城山和街子兩個網紅小鎮之間,處境比較尷尬,存在感較低,鮮為人知。
如果說青城山是世界的青城山,那街子古鎮必然是成都的街子。而大觀,又該是誰的大觀?
今天,就讓老唐帶著大家,一起去走進這個鮮為人知的川西小鎮,去解讀它神秘的歷史未解之謎。
大觀鎮與青城、街子的區位示意圖
大觀鎮
青城問道,遊的是歷史和文化;街子古鎮,遊的是懷舊與情懷;若與青城和街子相提並論,大觀又有什麼?
大觀鎮街景。
橫穿大觀鎮的這條大道,是從青城山到街子古鎮最近的一條交通要道。
大觀鎮上的房子,多以川西民居風格為主。
行走在大觀鎮上的兩位老奶奶。
大街上的麻將,是成都常見的街頭文化。
大觀鎮廣場一角。
廣場的旁邊是一個荷塘。
荷塘有個很詩意的名字「荷塘月色」。
荷塘很大,其間小橋流水、曲徑通幽。
荷塘中有很多古建築,還有一個古老的戲臺。
枯藤、老樹,遠山、荷塘,大觀、小景……
一池碧翠,兩束芳華。
只見荷葉,不見蓮花。
大觀鎮四通八達的街道。
在一個運動廣場,年僅5歲的小女孩騎車搭載著一個只有兩歲的小女孩。
街道上的小情趣。
街道兩旁有很多的銀杏樹。
街邊的店鋪。
大觀鎮,也還保留著它更原始的一面。
在大觀鄉村的廣闊天地裡,一群勞動者正行走在阡陌縱橫的田間小道上。
田野裡的牧場,為這片土地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拿個茶杯行走在大觀的街頭,這或許就是大觀的靈魂,一種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
成都人在大觀避暑養生
大觀有一條通往青城後山的路,道路穿行在山水間,空氣清新,景色迷人。夏天,很多成都人會選擇在沿線遊山玩水,更有甚者,選擇了在這裡永久買房置業,把自己變成一隻季節的候鳥。
大觀鎮通往青城後山的路。
這條路翻山越嶺,是一條夏季避暑涉水的重要通道,此為路上的茶坪橋。
從茶坪橋看下邊的溪流,此河謂之「味江」,街子古鎮也在此下遊。
味江的水質非常好,因此會吸引眾多的遊客。
公路沿著河邊走,在味江邊上,有很多避暑休閒的旅遊服務場所。
味江邊濱水的涼亭,這是夏天避暑、休閒、喝茶的理想場所。
味江兩岸的植被鬱鬱蔥蔥。
青山綠樹中,是避暑的成都人選擇的候鳥居所。
天下青城,很多年前房產公司在於味江邊上開發的旅遊度假公寓。
在一個漂流服務場所,一座吊橋橫跨味江。
秋天,味江邊的商家正在利用此淡季修繕和維護旅遊設施。
問花村
青城遊山,街子玩水,從吸引遊客的角度來說,能給大觀留下的,還能有什麼?
或許大觀就只能觀花了,剛好,大觀似乎正在大手筆地打造,一個以花為主題的旅遊項目-問花村。借問百花何處有,牧童遙指問花村……
大觀鎮正在打造的「科倫·問花村」。
小村大世界,何似在人間。
問花村裡何處去,牧童遙指問柳亭。
問花村小景。
問花村裡的餐飲服務場所。
問花村不僅有好吃的,更有茶園,還有酒。
杜甫不僅去過山西杏花村,似乎也曾醉臥在問花村。
楊氏酒莊,以雞和酒為主打的餐飲綜合體。
楊氏酒莊裡有很多造型奇特的盆景。
問花村裡的休閒茶舍。
解語茶林,一個露天茶園。
竹林、茶園、小姐姐,大觀版的鄉村田園生活方式.....
有花有茶、有酒有粉,兄弟和美女需自帶。
觀梅墨染醉芳華,一季三餐酒粉花......
美酒喜迎八方客。
笑問客從何處來。
大觀美食
作為成都平原邊上的川西旅遊小鎮
這裡的美食自然不會少
獼猴桃是大觀的主要特產水果,此季正噹噹時。
大街上隨時隨地,似乎都能買到地道的川西小吃。
大觀沿街,自然會有很多地道的餐飲小店。
一個小店,一桌小火鍋,就能領略大觀的風土人情。
街邊店永遠是好吃嘴們的最愛。
這令人無法抗拒的美食,不得不讓人垂涎三尺。
大朝鳳,意思是百鳥朝鳳。這裡的原味雞,是問花村裡比較高端的經典美食。
大朝鳳原味雞,號稱白水煮雞,什麼佐料都不放,連鹽都不放,這似乎有點過分了。但是,真正高端的食材,是不需要任何調味的。
來自於大觀鳳儀牧場的原生態雞肉。
吃白水煮雞,辣椒蘸水必不可少,但調料也只是為了口感,原味才是靈魂。
普照寺的未解之謎
普照寺,位於都江堰大觀鎮場鎮附近,其依託鎣華廟舊址而建。普照寺曾名「金花廟」,供奉鎣華祖師。此原本是一座「無食以養僧,無房以妥神」的貧窮小廟。在清乾隆三十年,卻突然大興土木,廣置田產修建廟宇。佔地400畝,一躍成為川西四大寺廟之一,遠近聞名。
據估算,普照寺修建耗費數萬兩金銀。而寺中碑文載:「未受捐施,不假募助」。那這巨大的資金從何而來呢?
依照清同治年間灌縣知縣錢璋在《重建普照寺並建藏經樓記》中的記載,大致意思是菩薩顯靈、山裂石出、自然天成,添廣廈數十楹。這種普照寺由神仙建造的說法怎能服眾?普照寺終於給後人留下了一個歷史未解之謎。
根據民間傳言,修建普照寺的錢,來自於明末清初的張獻忠的藏寶。為此,作者不得不展開一些關於張獻忠的故事。
張獻忠,陝西定邊縣人,明末農民軍領袖,大西唯一皇帝,與李自成齊名。
明末,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轉戰十六省。後於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並稱帝,號大順。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四川西充縣鳳凰山中箭而死,年僅40歲。
傳說大西國成立之初,張獻忠繳獲了成都蜀王府24間房子的奇珍異寶、金器銀錠。待到大西國滅亡後,這批劫掠而來的巨額寶藏就成了古今之謎。三百多年來,民間從未停止過對這批寶藏的追尋。
成都曾經流傳過一首民謠:「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下成都府。」這首民謠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歷史之謎,說的是張獻忠在抵禦清軍時,把金銀財寶藏起來。為了將來能找到所藏之寶,便設計了石牛和石鼓作藏寶記號。
圍繞張獻忠藏寶,有許多傳說。有說財寶埋在錦江河底,也有說寶藏在轉移時遭遇清軍,隨船沉入岷江,也有人說張獻忠的財寶埋在青城山等等。
民國抗戰期間,成都還成立過錦江淘銀公司,在九眼橋下大張旗鼓地淘銀。經過一年多努力,果然在河底淘出一隻石牛,一隻石鼓,著實讓人們興奮不已。但繼續淘下去,卻未挖到寶藏,最終不了了之。
據傳,在大西國滅亡的前幾年,張獻忠最為倚重的義子張可旺率兵進駐灌縣,並在民間搜羅了300石匠到大觀鎮境內的青峰山(青城山的支脈)採石。
而普照寺就建在青峰山麓,奇怪的是,數百石匠採石,卻並未運出山,也未在山中修建任何建築物或鋪路。採石半年,最終連300石匠也神秘消失了。
後人推演,張可旺可能奉張獻忠密令,在青峰山以採石為掩護,秘密挖山洞用來藏寶。當時大西國政權岌岌可危,藏寶是情理之中的事。而採石的工匠,則全部殺害滅口。
據傳,張獻忠在西充陣亡後,他的部下安西將軍李定國(張獻忠義子),擁戴明王朝一個宗室子弟,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轉戰兩湖、兩廣,直到緬甸(可能就是現在緬甸的果敢),堅持了十多年。
他曾派遣手下將領潛回青城外山守護這批寶藏,以便東山再起之後所用。他派遣的人即是後來成為普照寺開山祖師的心蓮和尚。
怎奈明朝和大西國早已氣數已盡,李定國也是無力回天,最終病亡。心蓮和尚萬念俱灰,直至圓寂也沒有向弟子講出藏寶秘密。但弟子們在幾年後,無意間卻在普照寺發現了小部分藏寶,而這些寶藏正好與張獻忠大西國有關。
無風不起浪,以上這些故事,終究有其存在的真實基因。但經歷幾百年的流傳,或真或假,又無從考證。對於建造普照寺的資金來源之謎,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最終結論。歷史終究是歷史,它總會給後人留下一些未解之謎。
張獻忠藏寶後記:
據明清史籍記載,明末大西軍領袖張獻忠曾攜千船金銀珠寶從成都順水南下,卻在岷江一帶遭到突襲,絕大部分財寶沉落江中。
2015年底以來,多家報刊以四川江口考古新發現為題,對張獻忠江口鎮沉銀作了大規模報導,進一步坐實了張獻忠江口沉銀事件。
2017年1月5日水下考古發掘正式啟動,通過圍堰將岷江水改道,然後進行考古發掘。
經過數年、數次考古發掘,最終發掘各種文物數萬件,與張獻忠大西國相關的文物超過千件,此次發掘堪稱世界級的考古大發現。
普照寺小景。
普照寺裡的紫薇花。
普照寺裡的廟堂。
寺廟裡的三角梅。
紅花還需綠葉配。
普照寺很大,裡面的各種建築很多。
普照寺依山而建,步步為景,廟宇星羅棋布。
普照寺號稱有400畝,作者只是走了一個小小的角落。
普照寺大雄寶殿。
遊普照寺的遊客。
古樹參天的普照寺一角。
牆上的一棵種子發了芽。
普照寺裡的當代建築。
結束語
青城遊山,街子玩水,大觀觀花。這算不算大觀在旅遊角色中,為自己尋找的錯位亮點?
如果說青城山是全世界的青城山,街子肯定就是成都人的街子,那大觀和它的歷史未解之謎,必然會屬於喜歡探秘奇聞的天下遊客。
天下大觀,無奇不有。在成都、在都江堰,大觀等你來發現,大觀等你來探秘......
— THE END—
感謝親愛的讀者 · 請多多分享傳播
Copyrigt 2019 Camerist Tang.All Rights Reserved.
— 支持原創 · 請勿盜圖 —
小城是戒不掉的鄉愁
小城是回不去的故鄉
小城是他鄉的故事,小城是詩和遠方
......
世界很大,或容不下野心
小城雖小,卻能棲息靈魂
......
總有一座小城是故鄉
關注公眾號
跟著攝影師去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