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大蔥之於山東人,就像辣椒之於四川人,根本離不開。除了我們所熟知的煎餅卷大蔥之外,聲名遠揚的魯菜,也離不開大蔥。就拿那道最出名的蔥燒海參來說吧,100克的海參,要配上足足200克的蔥,才能烹飪出那份既濃重又鹹香的口感。因此,對於山東人來說,大蔥早已不只是增香提味的佐料,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物。
大蔥的最佳打開方式:卷煎餅!
一提到山東,很多人立馬就會想到一種傳統食物,煎餅卷大蔥。這種食物的吃法特別簡單,拿一大塊煎餅對摺幾下,卷上一根水靈靈的大蔥,抹上醬,撒點鹽,又香又脆,蔥香滿口。
在綜藝節目《中餐廳》中,地地道道的山東人黃曉明也秀了一把自製山東煎餅卷大蔥的手藝。
人們之所以和將煎餅卷大蔥這道小吃,和山東人畫上等號,和影視劇脫不了干係。在《宰相劉羅鍋》中,曾經風光無限的和珅,在臨死前吃個煎餅卷大蔥,也吃出了人間美味的滿足感。
山東的蔥有啥不一樣?
不過,山東的蔥,之所以能直接吃,是因為它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小火蔥,山東的蔥,蔥白粗且長,足有擀麵杖大小,一口咬下去,有一點辣,又有點甜,鬆脆可口。
是的,在山東,最好的大蔥,莫過於章丘大蔥。畢竟,在外地人看來,一捆蔥無非就是長這樣,
或者這樣,
頂到天也就是這樣嘛!
但是章丘大蔥卻是這樣的。
曾經,有位網友在網絡上分享了自己看到的章丘大蔥,很快,它就成了「網紅」。
在明代,嘉靖皇帝曾經御封章丘大蔥為「蔥中之王」,稱讚它「食之甜脆」,而它正是所有品種中,最適合生吃的一種蔥。
那怎樣去判斷,大蔥是否適合生吃呢?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粗纖維含量低的大蔥會更脆,而糖含量高的大蔥則會更加清甜。生吃大蔥要求蔥的質地脆嫩、口感甜、辣味淡,而棒狀大蔥粗纖維含量最低,丙酮酸含量低,適合生吃,章丘大蔥正是這一種類中最優良的品種。不僅如此,章丘大蔥還有著極佳的保健功效。
山東人為什麼愛吃蔥?
蔥,不僅是山東人普遍而又基礎的調味品,在很多山東人的飲食結構中,還是一道基礎菜品,甚至已經演變成山東人最鮮明的代表符號。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們的味覺習慣,往往根植於土地,承襲於血脈。因此,想要探討對於山東人為什麼這麼愛吃大蔥這個話題,其實也是在梳理一部微型地方史。
山東人愛吃蔥,首先當然是因為山東盛產大蔥啦。
早在戰國時期,《管子》中就曾有過記載,
齊桓五年,大致相當於公元前681年,這是目前認為山東地區種植大蔥最早的時候,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而在這段歷史中,物資相對比較匱乏,直到北魏時期《齊民要術》成書時,可供人們食用的蔬菜,也不過幾十餘種。在那時,大蔥便憑藉著它頑強的生命力和繁殖力,成為了齊國人民最重要的蔬菜。
如今,山東依然是產蔥大省。根據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的數據顯示,在全國主要大蔥種植省份中,遼寧省、山東省和河北省是大蔥畝產量最高的省份,它們的畝產量甚至是江蘇省的2倍之多,可謂產量驚人。
悠久的大蔥種植歷史,和龐大的產量構成了山東人穩定的飲食習慣,它在一代代家庭餐桌的菜餚上,傳承下來,進而形成了一整個地域的味覺系統。
此外,一個地區的飲食還和該地的自然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山東地處北溫帶,冬季寒冷而漫長,無霜期短,到了冬天,可供食用的蔬菜種類更少,因此,生命力強、容易儲存的大蒜,自然就成為了人們的首選。
又加上北方天氣乾燥,容易出汗,體內電解質損失較多,人們常常會感到「口無味,體無力」,因此人們會偏好味濃且鹹的菜式,蔥燒海參、油爆大蝦、九轉迴腸等名菜,皆是佐證。
不過,就像並不是每個湖南人都能吃辣,每個蘭州人都離不開拉麵一樣,每個山東人都「嗜蔥如命」,其實也是一種刻板印象。就拿山東膠東沿海一帶的飲食方式來說吧,膠東地區的人們在飲食上,偏好「原味」,因此膠東菜系普遍口味清爽脆嫩,講究保持菜餚的原汁原味。
而在這種飲食結構中,大蔥的普及程度,其實並不高,更多時候只是作為佐料加以陪襯罷了。
有人說,山西人的血液裡流淌著醋,北京人的血液裡流淌著豆汁兒,青島人的血液裡流淌著啤酒,而山東人的血液裡,則流淌著大蔥!在日復一日的朝夕相處中,山東人對蔥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情感,這種習慣也沉澱成了一種鄉愁和基因。所以,很難說是大蔥那股衝勁兒,塑造了山東人豪邁大氣的性格,還是豪放剛烈的山東人,喜歡追求味蕾上的酣暢和刺激,而飲食和人的關係也正是這樣,互為表裡、相輔相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