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學的時候,學生們必做的一件事便是背課文。很多學生都將這當成了一件苦差事,但是等走上社會時,他們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多么正確的決定。當冬天大雪紛飛時,我們可以吟誦毛主席《沁園春·雪》中的「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當初夏來臨時,我們可以想起楊萬裡《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當情場職場失意時,我們可以自信地來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上,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文學財富。因為篇幅限制,所以國家教育部根據學生們發展的需要,將一些必背古詩詞選入了課本。但到了當代社會,一些人卻找出種種藉口,將一些優秀的文章從課本中移除。之前,諸葛亮的《出師表》因為被某些教授看出了「愚忠思想」,所以該教授建議將《出師表》移出課本。而不久之後,有些家長因為辛棄疾《破陣子》中的七個字,建議將《破陣子》也移出課本。那《破陣子》又犯了什麼「罪」呢?聽小編慢慢道來。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作品。很多人只知道辛棄疾是文人,卻不知道辛棄疾還是位弓馬嫻熟的將軍。如果當時的皇帝能夠給力點,相信辛棄疾也可以成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的文武宰相。可惜時運不濟,當時在位的南宋皇帝一個個膽小怕事,一提起與金人開戰,心裡便直打鼓。
因為有皇帝和朝廷掣肘,所以辛棄疾也是壯志難酬。晚年,他只好在回憶中尋找當年馳騁沙場的快感,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便是他此時的作品。陳同甫即陳亮,是辛棄疾志趣相投的一位摯友,二人一生都在為抗金大業奔波,卻屢遭投降派打壓。因此,這首詞既是辛棄疾對陳亮的鼓勵,也是對二人命運的感嘆。
在這首詞中,前九句為一意,末一句另為一意。用末一句來否定前九句,更加重了他的失望之情。儘管如此,「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還是將人帶入了那緊張的軍旅生涯中。這種對場景的刻畫,不可謂不深刻,也是激發學生想像力極佳的範文。但就是因為文中有了「了卻君王天下事」七個字,就被一些家長判定為「愚忠思想」。
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古人有這樣的想法在所難免,但孩子們豈會因這短短的幾個字就真的「愚忠」?這豈非捨本逐末?所以小編也希望一些家長能夠反思一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東西是什麼,而不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