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
蘭州拉麵,不叫拉麵,
要稱之為牛肉麵。
有人說,
蘭州牛肉麵,不一定要肉多,
湯清香即可。
想要了解這些歷史著實不易,
不如先,
讀完下面的故事吧。
清朝乾隆末年,懷慶府清化鎮蘇家寨村(今博愛縣月山鎮蘇寨村)出了一名秀才——郡庠生陳維精,他苦心讀書,後考入北京國子監讀書。從此改變了陳家命運。
陳維精自幼聰慧過人,攻讀四書五經之餘,還喜歡天文算學曆法醫術,對藥食同源、烹飪味道也很有研究。在京求學期間經常造訪京城的天福號、月盛齋、都一處、便宜坊等處,廣交名廚,而且結識了同窗好友補班生東鄉族馬六七。馬六七家境困難,沒有膏銀補助,每天省吃儉用,陳維精施捨愛心,教他祖傳的小車牛肉老湯麵製作廚藝。沒有老湯,陳維精幫他找來牛骨熬湯;缺少廚具,陳維精教他做懷慶府清化鎮一帶十分流行的扯麵,即把和好的面擀平,然後切成寬條,再拉成細條,與拉麵方式非常接近;做面調湯使用陳家祖傳的小車牛肉清湯麵香辛料,特別講究白蘿蔔和生薑,這樣才有味道。馬六七學到了這些廚藝,後來帶回蘭州傳入街市,成為蘭州民眾喜歡的美食——蘭州牛肉麵。蘭州牛肉麵成為天下第一面則是後來的事。
陳維精有三個兒子,次子陳位林後來也考取了國子監太學生,被朝廷安排到皋蘭(今蘭州一帶)做了小官。陳位林有兩個兒子,長子陳諧聲,次子陳和聲,均跟隨祖父陳維精在家鄉讀書,學到了不少陳家美食廚藝。
公元1862年到1873年,陝甘地區因回漢民族矛盾發生了長達十年的同治之亂,漢民被殺無數,清政府平亂後把回族人遣送到邊遠地區,蘭州的牛肉麵館因回族經營者居多而紛紛倒閉,清化小車牛肉老湯麵失傳。社會安定後陳位林受當地閣老委託,搶救瀕臨失傳的牛肉麵廚藝,決定讓次子陳和聲去蘭州承擔重任。
年邁的陳維精既捨不得孫子遠行,又恪守「不以善小而不為」的君子大度,還擔心子孫二人記不住陳家祖傳牛肉麵調湯用的二十多種植物香辛料,於是含淚寫了一封家書——《維精送子位林孫和聲西行手記》,把牛肉麵調料巧妙地鑲嵌家書中。家書既讚美生活,歌詠田園,又充滿教誨與關愛,渴望孫子早去早回闔家團圓:
春草明年綠,吾孫歸不歸?
眾鳥高飛盡,貴子獨去遠。豆蔻年華和,身強餘百倍。春風草木香,當歸懷慶府。新綠欲湧,丁香初開,花香葉茂,碧波漣漪,百裡林草果然繁盛芳香。路遠難行,高山奈何?汝等避草寇而返蘇寨。車前著吉服馬褂紅袍,夜宿八角樓,晨飲胡荽湯。馬良將行千裡,遍地黃花時至。司碧玉書聯水席相敬,月山薑湯茴香豆,烹肉扣碗貴老忙,橫披壘灶。
家書用諧音或語意巧妙嵌入了23種香辛料。其中貴子意為桂子,碧波意為蓽撥,山奈意為山柰,良將意為高良姜,肉扣意為肉蔻;百倍是牛膝,紅袍是花椒,八角是大料,胡荽是芫荽,月山姜即很有名氣的貢品上莊姜,貴老是陳皮,披壘是胡椒。 這封家書在陳家代代相傳,其中還提到了博愛人家家戶戶十分熟悉的清化「水席」。文中的司碧玉是陳和聲未過門的媳婦,爺爺陳維精準備在孫子回來後為他娶親。
這段故事直到上世紀末博愛人去蘭州出差才知道,傳播故事的是蘭州人。
1999年,蘭州人申報中國三大中式快餐和十大麵食品牌,2006年蘭州市申報「蘭州牛肉拉麵」集體商標,申報資料中都有陳維精、陳和聲的故事。2006年5月24日甘肅網、蘭州晨報這樣報導:「坊間傳說,蘭州牛肉麵起源於唐代,但已無法考證。目前有史料記載的是蘭州牛肉麵始於清朝嘉慶年間,系東鄉族馬六七從河南省懷慶府清化人陳維精處學成並帶入蘭州的,經後人陳和聲、馬保子等人以「一清(湯)二白(蘿蔔)三紅(辣子)四綠(香菜蒜苗)五黃(麵條黃亮)」統一了牛肉麵的標準。」2006年8月28日《人民日報》第十五版「LOGO故事」《馬子祿拉麵讓人回味》,也有這段文字記述,作者是曾華鋒。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蘭州特產等網站,以及2012年河南省餐飲協會出版、呂世範教授編撰的《河南特色飲食文化》一書,都這樣引用蘭州牛肉麵發源地的資料。
更早的傳說起源於清朝。曾任甘肅布政使的王亶旺曾寫過一首詩《牛肉麵吟》:蘭州拉麵天下功,製法來自懷慶府。湯如甘露面似金,一條入口賽神仙。這首詩在蘭州至今還被很多麵館作為宣傳招牌。嘉慶年間曾任雲貴川多地縣令的大文獻學家、史學家、金石學家張澍,也在《雨過金城關》一詩中讚嘆:「拉麵千家香,惟獨馬家爺」,讓後人至今垂涎不已。
沁園春最早通過蘇寨村陳氏家譜,才找到了陳維精、陳位林、陳諧聲、陳和聲等名字,與蘭州的傳說對上了號。 陳維精是陳家十三代,十四世陳位林,十五世陳諧聲、陳和聲,十六世陳全天、陳全倫、陳全常,十七世陳萬選、陳萬通、陳萬達、陳萬博,十八世有陳世貴、陳世清、陳世榮、陳世凱、陳世泰、陳九如、陳世傑、陳世斌、陳世軍。
陳維精陳位林父子都是嘉慶年間國子監太學生,其後人陳全天、陳萬選父子民國時期同堂考取政府官員,陳全天先後擔任博愛縣磺局局長、江西萍鄉、河南周口稅局局長職務,陳萬選曾任甘肅武威、民勤縣長;陳全天次子陳萬通解放後擔任甘肅省衛生防疫站站長,直到1987年才退休;陳萬通之子陳九如是蘭州市科協的退休工程師,曾任蘭州市電子協會秘書長、甘肅省電子樂器學會會長、蘭州大學專利師事務所工程師、蘭州科協駐深圳辦事處法人代表等職務,1982年獲得了甘肅省勞動模範榮譽。
陳九如先生是陳維精的六世孫,掌握有大量家族史料。
座談會以後,陳先生在家鄉多次煮肉做面,讓大家品嘗二百年前牛肉麵的天然美味,得到了一致肯定。為了讓更多的家鄉人嘗到牛肉麵等美食,陳先生決定與沁園春合作,讓純正的牛肉麵留在博愛。原汁原味的蘇寨陳家牛肉麵於2014年10月在沁園春咱家廚房正式誕生。
為了感激沁園春大酒店為挖掘牛肉麵歷史淵源作出的貢獻,陳九如先生不僅無私奉獻了牛肉麵廚藝調料秘方,而且還拿出自己註冊多年的「馬家大爺」品牌,與沁園春共享商譽資源。因此,馬家大爺牛肉麵與蘇寨陳家牛肉麵一脈相承同根同源。
陳家對蘭州牛肉麵發展作出的貢獻,可謂是無疆大愛,永載史冊。
雨過金城關,白馬激溜回。
幾度黃河水,臨流此路窮。
拉麵千絲香,惟獨馬家爺。
美味難再期,回首故鄉遠。
日出念真經,暮落白塔空。
焚香自嘆息,只盼牛肉麵。
蘇寨陳家牛肉麵的湯是清的,但看清不清,用的是煮牛肉的新鮮膏湯,極富營養。陳九如先生規定煮牛肉絕對不用任何硝鹼,避免給消費者帶來傷害。一斤生肉煮幾個小時只能出6兩熟肉,其餘成分全部融化在湯裡,不僅出味,而且營養豐富。牛肉湯中富含人體需要的蛋白質、維生素B6、B12、肌氨酸、丙胺酸、肉毒鹼和鉀、鋅、鎂、鐵等元素,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養生健身。因此蘭州人非常注重牛肉湯熬製工藝,稱這湯為面之魂。吃麵的人一定要珍惜蘇寨陳家牛肉麵的每一口湯,不要吃麵剩湯捨本逐末。
蘇寨陳家牛肉與蘭州牛肉麵的最大不同是改變了傳統標準,把蘭州長期堅持的「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改為「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香」。雖然一字之差但意義深遠。其原因一是改變了蘭州人白水煮牛肉的習慣,用純正的清化姜、蘇寨蘿蔔等煮肉調味:二是不像蘭州牛肉麵碗中無牛肉,而且所添加的牛肉不是蘭州的原味牛肉,而是陳家祖傳秘方製作的紅滷牛肉,其香清醇厚重滿口生津餘味深長;三是拉麵過程不用蓬灰而用拉麵劑,麵條不黃但更筋道更亮,減少了蓬鹼對消費者的影響。
牛肉麵要熱吃,因為煮肉調湯加入了二十多種調味料,可以提香、去腥、平熱、理肺、除油膩,既需要調味料的合理配比,又要控制湯料的溫度,溫度高時間長湯會變色,溫度低了香味出不來,腥味也會增加。清代詩詞評論家、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物取其鮮,全在出鍋時。因此,牛肉麵放涼或者湯不熱就失去了應有的味道,趁熱大口朵頤才最過癮。
吃牛肉麵要加辣子,這不僅是個人喜好的問題,其中還有味道的乘法原理,使香味加倍。蘭州人吃牛肉麵都加辣子,一方面能促進消化加快血液循環,瞬間帶走人體熱量防止在體內堆積形成脂肪,另一方面明顯提香。辣椒本身就是重口味的香料,與23種天然香辛料結合會使香味成倍放大。在蘭州,很多人吃拉麵都是聞香下馬尋香而去,哪家麵館的辣子香味飄到街上,哪家的生意就好。不加辣子味道就會打折扣。
蘇寨陳家牛肉麵搭配的辣子系祖傳秘方專業烹製,油潑辣子時會香氣四溢久久不散,在別處很難吃到這種美味。
如今,蘭州牛肉麵,早已走遍大江南北,享譽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