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流傳有許多讓人津津樂道的俗語老話,雖說詞不華麗,卻有著很大道理,因為它們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總結摸索而來的經驗之談,是對現實的真實寫照,「驢馬不共槽,貓狗別同窩」就是這樣一句,為啥這樣說呢,又有暗含著什麼道理呢?
驢馬,人們都很熟悉,是過去農村最常養的家畜。驢大多用來犁田幹農活,而馬則以搞運輸、坐騎為主。除此不同外,二者習性也有著很大不同。
驢脾氣大而且犟,是好挑事端的主,但馬性情相對要溫和一些,與之比起來就像乖孩子一樣。儘管都食草,要是把它們混養一起,就難免不對付,因為驢愛沒事找事,受欺負的是馬。甩開大槽牙,不管三七二十一,亂吃一通,吃完了還舔舔槽底,這就是驢的吃相,可馬卻喜食精料,吃起來細嚼慢咽很是文雅,讓它倆同槽而食,驢脾氣上來沒準就要幹仗。因而最好不要養在一起,也就是所說的驢馬不同槽。那麼,貓狗別同窩是啥情況呢?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貓狗都是人們酷愛養殖的,這兩位天生就是冤家對頭,有點水火不容。狗體型龐大,以看家護院著稱,貓則以小巧玲瓏,撲捉老鼠聞名,似乎都在儘量表現自己以博得主人寵愛。狗要逮耗子了,就被譽為多管閒事,而貓也常常被稱為奸臣。
他們不但都好食肉肉,而且也喜歡華麗住所。雖然道不同不相為謀,但鑑於都是主人臣子,還是要皮笑肉不笑面和心不和共同生活的。不過共臥一榻是要不得的。以前,常見大貓欺負小狗狗,但小狗狗變大以後,就會對那貓兒「以牙還牙」,不屑一顧。
「驢馬不同槽,貓狗別同窩」,這句老話表面說的是驢馬、貓狗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實際上人在與人相處之時又何嘗不是呢。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但有時候,迫於某種關係又不能不共事一起,因而學會處世才是最為重要的。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補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