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地球的最深處,位於馬裡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最深的地方達到了一萬米以上。這裡水壓極高、完全黑暗且食物資源匱乏,是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區域之一,就像是地球無法癒合的傷口一般,沿著這個巨大的裂縫企圖將地球一分為二。這裡就是位於海底一萬米的馬裡亞納海溝,如果把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放在溝底,峰頂將不能露出水面,不少的登山者成功地徵服了珠穆朗瑪峰,但探測深海卻極其困難。
海溝底部高達1100個大氣壓,巨大水壓對人類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深海是一個高壓、漆黑和冰冷的世界,通常溫度只有2攝氏度,極少數海底受地熱的影響,水溫可高達380攝氏度,令人驚奇的是,在這樣深的海底,科學家們竟然看到一條比目魚和一隻小紅蝦。在千米深的海水中見到過人們熟知的蝦、烏賊、章魚、槍烏賊還有抹香鯨等大型海獸類,在2000~3000米的水深處發現成群的大嘴琵琶魚:在8000米以下的水層,發現僅18釐米大小的新魚種。
在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則很少能看到動物了,那在一萬米的深度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壯麗景象呢?帶著著這樣的好奇心,我們對於馬裡亞納海溝的探索從未停止過。2014年12月,科學家在馬裡亞納海溝8145米的海床上,發現了一種魚類,這比先前紀錄深了將近深了500米。參加研究計劃的科學家發現的這個奇特生物據信是「獅子魚」,當它遊泳時看起來像有個奇怪的卡通狗鼻子背後浮動著溼紙巾。這種魚渾身成白色,頭大、眼睛小、沒有魚鱗,通常較人類的手掌稍長,這種棲息深度的魚不像我們曾看過的東西,也不像我們已知的任何東西。
為適應深海環境,深海魚的生理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反映在深海魚的肌肉和骨骼上。由於深海環境的巨大水壓作用,魚的骨骼變得非常薄,而且容易彎曲,肌肉組織變得特別柔韌,纖維組織變得出奇的細密,更有趣的是,魚皮組織變得僅僅是一層非常薄的一層膜,它能使魚體內的生理組織充滿水分,保持體內外壓力的平衡,這就是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深海魚也不會被壓扁的原因。
另外,深海魚類的眼睛也變得非常奇特,我們常見的金魚不僅顏色非常鮮豔,兩隻眼睛特別大,和金魚比較,生活在深海裡的魚類,其眼睛結構要比金魚眼豐富多了,一般魚的眼睛多生長在頭的兩側,而生活在深海中的魚眼睛卻長在頭部的背部,從正面看魚的兩隻大眼框簡直就像是豎起來的兩隻電燈泡,而從上往下看,兩隻眼睛又像兩個大圓圈,佔據著頭部的要塞部位,這種魚眼能上下左右活動,其眼球的組織結構和一架望遠鏡差不多,而且還能自如地調整焦距。奇特的眼睛結構幾乎是深海魚的一個共同生理特徵,
深海裡並不是風平浪靜的,裡面有很多血腥與殺戮,科學家一直在尋找10米長以上的霸王烏賊就生活在這片終年不見天日的海底。它是一種巨大的章魚型怪物,霸王烏賊可以確定它是存在的,這種章魚的眼睛甚至比足球還大,其體長是鯨魚體長的三分之二。同時是深海中體格最為龐大的捕食者,抹香鯨的主食霸王烏賊生活在太平洋大西洋的深海水域,體長約20米左右重約2-3噸是世界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雄性烏賊比起雌性體積要大得多,一般來說,體積越大卵巢的體積也越大,產生卵子的數量相應也越多,雌性烏賊一次要產出幾百萬粒卵消耗巨大的能量,這意味著它們可能一生生育一次,且一旦產卵後就會死去。它的性情極為兇猛以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食,但是霸王烏賊的天敵是抹香鯨,科學家曾經在抹香鯨的肚子裡面發現直徑有20釐米的巨型烏賊牙齒,科學家斷定這條烏賊就是霸王烏賊,然而霸王烏賊的天敵居然是抹香鯨,這就意味著深海裡他們一直在持續著血腥與殺戮。
對於這樣豐富多彩的世界,自古以來我們中國就有著探尋深海奧秘的夢想,涉淺水者聞魚蝦入,深海者見蛟龍,如今這個夢想正在通過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一步步走進現實,2012年6月15日,蛟龍號在馬裡亞納海溝進行了第一次試潛,最終成功潛入水下6671米。蛟龍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共進行了六次試潛,最大下潛深度7062.68米,這些均刷新了我國人造機械載人潛水最深記錄,2016年6月22日至8月12日,我國「探索一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海域開展了我國海洋科技發展史上第一次綜合性萬米深淵科考活動,我國自主研製的「海鬥」號無人潛水器下潛10767米,這次「海鬥」號不僅創造了我國水下機器人的最大下潛深度記錄,並為我國首次獲取了萬米以下深淵及全海深剖面的溫鹽數據,這是繼「蛟龍號」七千米海試成功後我國海洋科技又一裡程碑,標誌著我國的深潛科考,開始進入萬米時代,從此萬米深海不再是我國海洋科技界的禁區。
當我們進入到這新世界之後,發現了近10片五彩斑斕的珊瑚林,林內各種珊瑚集聚生長,它們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陳代謝生,長繁衍同時不斷分泌出石灰石並粘合在一起,猶如海底花園一般,不僅如此2011年1月,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對馬裡亞納海溝的考察中發現,那裡儲存著大量碳,這意味著海溝在調節地球環境方面的作用,比人們之前認識的更為重要。
馬裡亞納海溝就像是個沉澱物收集器,被海溝裡細菌轉化的碳的量比6000米深的海底平原上的碳含量高,這說明了海溝裡碳含量比研究人員此前認為的高,他們以前沒意識到深海裡還有這麼一個二氧化碳收集槽,科學家們下一步的想法,是把研究結果量化,算出深海海溝裡的碳含量到底比其它海域多出多少,而細菌轉化的碳的量具體是多少,這些數據能幫助科研人員更好了解深海海溝在調節氣候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