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當我們沒有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時,有效地隔離是最好的辦法,這就要求我們大部分不用去一線的人員老老實實在家待著,為國做貢獻!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一種感覺,在家呆的時間長了就會有一種「面壁思過」的感覺,這種與世無爭的感覺帶給我們除了充分的休息之外還有不少的焦慮。
最近看到網上很多的明星帶頭在家做運動,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等都可以做起來,為廣大宅在家中的人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其實家中安逸的環境確實能夠讓我們緊張忙碌的身心得到很好的恢復,但時間一長就會產生出一些負面的影響,比如懶惰滋生、家庭矛盾加劇、身體素質下降等,因此需要我們自律一些,讓不工作或者在家工作的時候也要有儀式感。
在家閒著都能做些什麼?
1.心理建設。疫情的不斷推進,帶給我們的是心裡的焦慮,那些不斷變紅變深的區域顏色、不斷上漲的數字都在時時刻刻刺痛著我們的神經;不能返程,不能上班,不能賺錢,這「三不能」帶給我們經濟和精神上的壓力,總想著飛出去,卻又飛不出去。
面對這些形形色色的焦慮和壓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合適的方向轉移注意力。可以讀讀書,感受字裡行間知識的分量,沉澱智慧的精華;可以追劇、追星,讓美麗的臉龐陪伴你一個又一個甜美的夢想;可以找好朋友聊天,吐槽時事,暢想未來;可以關注時事,在diss一些不文明甚至違法人員的行為時,也要為奮戰的一線人員默默的點個讚……總之,科技帶個了我們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活出個快快樂樂的春天。
2.鍛鍊身體。如上提到的明星們帶頭在家做各種運動,讓慵懶的身體活動活動,出出汗,深呼吸,洗個熱水澡,換付好心情。當然也有很多人已經開始居家辦公了,其實這也算是一種運用---腦力活動,雖然大部分人在家辦公的狀態做不到火力全開,但也要時時刻刻注意著微信群裡面的消息,生怕領導突然的「翻牌」。但另一方面,目前這種狀態下少量的工作能夠為接下來的正式上班提供一個有效地緩衝,提前適應上班時候的狀態,減少「節後症候群」,也算是一件好事吧。
在家也需要儀式感
2019年的流行詞「我太難了」,說明大家的生活都過得不容易,可即便是這樣我們的生活也需要有儀式感。
1.儀式感能夠使我們有一個更好的生活品質。試想在家雖然不用外出,不用去接觸外人,但整天蓬頭垢面,不修邊幅會讓內心產生極大的惰性,整天無精打採,做事沒有積極性,家裡變亂了也無心收拾,衣服髒了也無心清洗,生活一片糟糕。相反,如果在此期間依然能夠按時起床,按時吃飯,按時打掃收拾,家裡乾淨整潔、井井有條是不是身心舒暢?同時這種正常規律的活動能夠促使我們有一個更好的學習和工作效率,保證在家期間也能收穫很多的知識和成就。
2.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家有小孩的家庭,如果集體懶惰,那勢必會在短期之內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價值影響,形成鬆散懶惰的心態,這種影響有可能伴隨著一生。而那些能夠做到自己自律,生活充滿儀式感的家庭,孩子也會更加偏向於自律,能夠更好地處理自己的事情,形成完善的品格,為美好的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