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臨滄市女孩消息稱,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博尚鎮油菜花競相開放,呈現金燦燦一片花海。油菜花長勢喜人,豐收在望,繪製一道冬日裡的亮麗景觀。
油菜花是最容易栽培的農作物之一,原產地在歐洲與中亞一帶,植物學上屬於一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在我國栽培較廣,以長江流域和以南各地為最多。油菜花籽,可榨取食用油。
十字花科屬雙子葉植物綱。一年或多年生草本。基生葉旋疊狀,莖生葉,一般是互生,沒有託葉。花兩性,輻射對稱,花瓣4枚,呈十字形排列,雄蕊通常6枚,4長2短,通常稱為「四強雄蕊」,雌蕊由二心皮構成,子房位置靠上。莖圓柱形,多分枝;葉互生,葉大,濃綠色,無葉柄及託葉。三、四月間,莖梢著花,總狀花序,花萼片四片,黃綠色,花冠四瓣,黃色,呈十字形。果實為長角果,到夏季,成熟時開裂散出種子,紫黑色,也有黃色。我國栽培較廣,以長江流域和以南各地為最多。十字型的花朵是十字花科的植物特徵之一,高麗菜及小白菜等很多蔬菜都是油菜花的親戚。
雲南臨滄女孩贇贇稱看到雲南臨滄博尚鎮的油菜花開,想到了讀小學時候的一篇作文《家鄉的油菜花》,微風吹過,金色花海泛起「海浪」,畫面清新而美觀。油菜是包括芸苔屬植物的許多個物種。凡是栽培的十字花科(ruciferae)芸苔屬(Brassica)植物用以收籽榨油的,都叫油菜。就我中國種植的油菜而言,可以分為三大類型,即白菜型、芥菜型和甘藍型。白菜型原產於中國,主要集中於長江流域和西北高原各地。芥菜型主要集中於西北和西南地區。甘藍型則是20世紀30~40年代從日本和歐洲流入我國,主要集中於黃淮和長江流域各地。油菜在我國分布極廣,北起黑龍江和新疆,南至海南,西至青藏高原,東至沿海各省均有種植。按生態劃分,可分為冬油菜和春油菜兩個大區。其界線可以是東起山海關,經長城沿太行山南下,經五臺山過黃河至賀蘭山東麓向南,過六盤山再經白龍江上遊至雅魯藏布江下遊一線,其以南以東為冬油菜區,其以北以西為春油菜區。以1996年為例,中國冬油菜和春油菜的種植面積分別佔93.4和6.6%,總產分別佔94.2%和5.8%。其中長江流域冬油菜佔我國油菜種植面積的82.2%,總產佔83.5%,既是中國油菜的主產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生產帶,其菜籽總產佔世界菜籽總量的25%。
女孩贇贇靜依圍欄,山間田地裡的油菜花呈現眼前,金色花海,十分美豔。油菜花正值花期,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披上金色「外衣」,滿山儘是油菜開,如金色花海。
油菜在雲南省廣大地區廣泛種植,是雲南省常見農作物之一。未開花的油菜可以用來製作油菜酸菜,滿足舌尖味蕾。
油菜花開後,成為山間田園中的一道亮麗景觀,供以觀賞。油菜花謝後,菜籽可以用來榨油,供以食用。
臨滄,雲南省轄地級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東鄰普洱市,北連大理州,西接保山市,西南與緬甸交界,地處瀾滄江與怒江之間,因瀕臨瀾滄江而得名。界於東經98°40′至100°32′,北緯23°05′至25°03′之間,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全市總面積2.4萬平方公裡,轄1區7縣,常住人口252.0萬(2016年末)
商朝時期,稱為「百淮」的族群已向商王獻珠寶、短狗等特產。秦西漢今臨滄地區地屬哀牢國地。蜀漢時,永昌郡增設雍鄉、永壽縣,此兩縣域均在今臨滄地區境。1954年,緬寧專區改為臨滄專區。1970年,稱臨滄地區。2004年,撤銷臨滄地區,設立地級臨滄市。
臨滄是雲南重要的蔗糖和酒業生產基地,居於世界茶樹和茶文化起源中心,是普洱茶原產地和滇紅茶、大葉種蒸青綠茶的誕生地[2] [3][4],也是佤族文化發祥地之一,居住著23個民族。其著名景點有:瀾滄江、滄源崖畫等,曾先後榮獲中國十佳綠色城市[5]、中國恆春之都 [6][7]、中國最佳適宜居住城市[8]等榮譽稱號。
漫步油菜花海,清風自來,愜意而美好。在油菜花海拍照取景,成為人們銘記油菜花開美好時刻的最佳方式。
商朝時期,稱為「百淮」( 佤族、 布朗族、 德昂族先民)的族群已向商王獻珠寶、短狗等特產。 秦 西漢今臨滄地區地屬 哀牢國地。
漢武帝 元封二年(公元前110年),滇置 益州郡,轄二十四縣,雲縣屬 益州郡轄。 明帝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 哀牢王柳藐請求歸附漢王朝。 漢王朝以 哀牢王轄地設哀牢(今 騰衝、龍陵和 德宏州、臨滄地區)、博南(今 永平)二縣,割益州西部六縣為瀾滄郡,後改為 永昌郡,治不韋( 保山)。 建興三年(225年), 鎮康縣在永壽境,屬 永昌郡轄。
蜀漢時, 永昌郡增設雍鄉、永壽縣,此兩縣域均在今臨滄地區境。
唐高宗 麟德元年(664年), 唐王朝設 劍南道姚州都督府(今 姚安縣境), 雲縣、 鳳慶屬其轄地。
南詔時期,以十敗為一區域,加七節度、二都督共十個區域,鳳慶地屬永昌節度管轄的唐封川一帶。 南詔時期(748-895年),在永康設拓南城,歸永昌節度。
大理國前期,鳳慶地仍屬永昌節度,為蒲蠻孟柞地。 大理國後期,鳳慶稱慶甸,隸屬永昌府,將 南詔時期的拓南城改為鎮康城。 紹聖三年(1096年),鎮康分屬金齒鎮的鎮康城和永昌府的慶甸。
元朝,分屬順寧土知府、鎮康路和孟定路、謀粘路軍民府。
元憲宗四年(1254年),元兵克 昆明,遂定雲南諸郡,蠻部三十六路、四十八甸皆設土官,歸大理金齒都元帥統轄。 至元八年(1271年),分金齒白夷為東西兩路安撫使,鎮康置東路安撫使。 至元十二年(1275年), 賽典赤改東路安撫司為鎮康路安撫使。 至元十五年(1278年),鎮康路安撫司改為宣撫司,立鎮康路軍民總管府。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置孟定路軍民總管府。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撤鎮康安撫司併入大理等處宣撫司。 泰定三年(1326年)3月,孟定路東南置謀粘路。 泰定四年(1327年)11月,置順寧土府,以孟氏為土知府,左氏為土同知,屬大理路,並賜姓氏。文宗 天曆元年(1328年),設順寧府寶通州、慶甸縣及大侯長官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