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約翰·克裡12日訪問俄羅斯,成為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俄美關係跌入冰點以來到訪的美國最高級別官員。
與克裡會談時,俄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送給他一籃土豆、一籃西紅柿以及一件T恤衫。新華國際客戶端為您解讀其中含義。
【尋求合作】
克裡當天在俄黑海城市索契與俄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拉夫羅夫分別舉行4小時會談。
資料圖:美國國務卿克裡。
這是2013年5月以來,克裡首次訪俄。他也是2013年年底烏克蘭危機爆發、俄羅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關係急轉直下後,到訪俄羅斯的美國最高級別官員。
雙方討論的重點議題包括俄美關係,敘利亞、烏克蘭局勢和伊朗核問題談判。美聯社評述,這次訪問的氣氛「友好」,雙方的語氣「給人以希望」。
會晤結束後,拉夫羅夫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克裡到訪使雙方能夠「增進了解」。克裡在個人微博客中寫道,他與普京舉行了「坦率」「有建設性」的會談。克裡就「俄方在最需要交流看法的時刻」願意舉行這次會談,向普京轉達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的「感謝」。
「沒有什麼可以替代與關鍵的政策制定者直接對話,」他說,「特別是在這個(形勢)複雜和快速發展的時期」。
【「意外」表態】
就烏克蘭危機,克裡與拉夫羅夫都表示,烏克蘭衝突雙方都必須恪守新明斯克協議。拉夫羅夫說,雖然俄美就烏克蘭危機爆發的原因看法仍有分歧,但是「我們都認定,只有通過履行停火協議,才能化解這場危機」。
資料圖:俄外長拉夫羅夫。
克裡表示,重新訴諸武力將對新明斯克協議構成「極為嚴重的破壞」。他還特別告誡烏克蘭總統彼得羅·波羅申科遵守停火協議。「如果波羅申科總統果真在這個時刻呼籲採取強力措施,我們將強烈敦促他三思而行。」11日,波羅申科告訴烏克蘭媒體,政府軍可能會奪回烏東部頓涅茨克機場。
烏克蘭危機爆發後,美國一貫支持烏克蘭。美聯社評述,克裡公開作這類表態令人「意外」。
克裡還提及美俄在銷毀敘利亞化學武器方面的合作,表示雙方「急需」就類似問題和其他共同挑戰合作。
克裡向普京介紹了伊朗核談判形勢,強調美、俄等伊核問題相關六國必須保持一致立場。伊核問題談判各方尋求今年6月底前達成最終協議。美方首席談判代表溫迪·謝爾曼陪同克裡到訪,並且定於13日參加新一輪談判。
資料圖:俄羅斯總統普京。
就美俄關係,克裡表示:「我們明白,需要在多個方面避免導致雙邊關係長期受損的行動,特別是考慮到,國際上許多緊迫問題的解決取決於我們良好的協同行動。」
【避談「突破」】
然而,雙方都沒有用「突破」來描述克裡的俄羅斯之行。
俄羅斯總統助理尤裡·烏沙科夫說:「這(克裡訪俄)當然不是突破,不過至少初步顯示出,兩個大國都明白,需要重返正常合作。」
克裡也在記者會上表示:「我們來到這裡,並非懷著規划具體前進路線的期望……或者(期望)取得重大突破」
克裡說,美國和歐洲聯盟仍將堅持對俄制裁,直到烏克蘭停火協議獲得完全落實。俄羅斯外交部表示,俄方將在堅持「平等」的基礎上與美方合作,不會犧牲國家利益,不會屈從於美方壓力。
美方還基本排除了俄方參加定於6月初舉行的七國集團峰會的可能性。白宮發言人喬希·歐內斯特說,美方堅持一系列前提條件,包括俄方落實新明斯克協議,「而現在,(俄方參加七國集團峰會)還頗難以想像」。
烏沙科夫則表示,雙方沒有討論舉行俄美首腦會的可能性,普京與歐巴馬如果會面,可能在定於11月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間隙。
【俄方「回禮」】
12日與克裡一行進行午餐會時,拉夫羅夫送給對方新鮮土豆和西紅柿各一籃,以及一件印有「勝利」和「1945—2015」字樣、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的T恤衫。
新華國際客戶端了解到,拉夫羅夫贈送的西紅柿和土豆產自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按照俄羅斯外交部的說法,這個品種的土豆與克裡先前送給拉夫羅夫的美國土豆有「遠親關係」。2014年1月13日,拉夫羅夫與克裡在法國巴黎就敘利亞問題進行工作會談前,克裡從一個紙箱內拿出兩顆碩大的美國愛達荷州產土豆,送給拉夫羅夫。
克裡兩年前送拉夫羅夫土豆,拉夫羅夫覺得這份禮物有內涵,表示,英語「大棒加胡蘿蔔」中的胡蘿蔔可以用土豆代替。言下之意,美國在敘利亞問題上想對俄方軟硬兼施。兩年後,拉夫羅夫回禮一籃子土豆和一籃子西紅柿,則讓人聯想到,去年夏天,美國與歐盟因烏克蘭問題對俄追加制裁,而俄回應以反制裁,禁止從美歐多國進口肉類、蔬菜和水果等。而那件紀念T恤,自然是暗示西方領導人抵制5月9日在莫斯科舉行的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
克裡則向拉夫羅夫回贈一個皮包。這倒也延續了上次俄方回禮的風格。上次收到克裡的土豆「大禮」後,俄方送給時任美國國務院女發言人珍·普薩基一頂粉色的俄式護耳帽。
儘管歐巴馬與一些西方主要國家領導人拒絕參加「5·9」慶典,克裡當天早些時候還是同拉夫羅夫一道向索契的一處二戰蘇聯烈士墓獻花圈。
獻完花圈後,克裡對拉夫羅夫的白色小轎車點讚。據新華國際客戶端了解,這個牌子的轎車設計於蘇聯衛國戰爭期間,1946年首批下線,時任蘇聯領導人史達林選定名字,就叫「勝利」。(完)(記者惠曉霜,編輯李宏、胡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