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2月08日訊 昨天下午,海鹽縣東港村附近的杭州灣岸邊,寒風如刀,割得人臉疼痛難忍。
姜中林(音)從船上跳了下來,心裡比這天氣還冷。上午9點,他和兩名同伴出去捕撈鰻苗,到了下午2點才回來。飽受風浪折磨不說,最讓他沮喪的還是竟然只捕撈到40多條鰻苗。
今年鰻苗的價格創歷史新高,鰻苗收購價每條30元至31元。按照這個價格來算,姜中林等3人此次出去撒網收入1200多元。但是,刨除成本後所剩無幾。
「鰻苗越來越少,今年的情況很罕見。這樣下去如何是好?」縱是生性樂觀的姜中林,也不得不對捕撈鰻苗的未來充滿擔憂。
實際上,今年碰到這種煩心事的並不只是姜中林和他的同伴。
時下正是各地捕撈鰻苗的季節,但是海鹽、平湖、海寧等地以捕撈鰻苗為生的漁民們,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題——鰻苗數量急劇下降,有的地方幾乎捕撈不到。
在平湖,捕撈鰻苗數十年的老漁民甚至感嘆:正遭遇百年一遇的「鰻苗荒」。
誘人的「鰻苗經濟」
今年53歲的王紅林身份有些特殊,既是捕撈鰻苗的漁民,又是平湖市獨山港鎮白沙灣漁業社區居委會主任。
1977年,祖祖輩輩靠捕魚為生的王紅林開始出海捕魚。1980年,當地漁民開始捕撈鰻苗,他也加入這個行列。
幾十年以前,嘉興人還不知道鰻苗的價值,拿網在江裏海裡隨便兜一下,就會捕撈到數十條鰻苗。以前海寧有一道菜叫「鰻苗炒雞蛋」,如今這道菜幾乎銷聲匿跡,因為這種如牙籤般大小的鰻苗,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軟黃金」。鰻苗價格不斷上漲,已由最初的幾分錢一條上漲到現在超過30元一條。
捕撈鰻苗是個辛苦又有很大風險的活兒,但利潤非常高。正因如此,平湖、海鹽、海寧很多人在從事這個行業。
平湖市海洋與漁業執法大隊一名姓倪的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平湖市捕撈鰻苗盛況出現在2000年,當時有2200多條漁船。如今有證的漁船還有664條,每條漁船有漁網150張至200張。
在當地,王紅林捕撈鰻苗比較出名,他目前擁有350張漁網。
在整個漁業社區,很多人因為捕撈鰻苗發家致富。社區共有有證漁船100多條。
2月6日記者在該社區採訪時,發現這裡很多樓房都修建得大而豪華,人們造房子的錢大部分靠捕撈鰻苗得來。
在這一帶,絕大部分人從事的行業都與鰻苗有關。即使是沒有漁船的人,如果幫船老闆去捕撈鰻苗,一天最少也能有200元收入。
王紅林說,2011年,該社區漁民捕撈鰻苗總收入將近4000萬元。有的漁民一年的毛收入80多萬元,純利潤60多萬元。如此算來,2011年,該社區370多戶人家每戶的年平均收入超過10萬元。
該社區的經濟在獨山港鎮所有村、社區等中排名前三。而獨山港鎮在平湖的排名也非常靠前。
因為鰻苗收入比較可觀,有人為此提出了「鰻苗經濟」這個說法。平湖市農經局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該市漁民捕撈鰻苗的總收入超過5000萬元,2011年超過1億元。有人分析認為,去年行情好跟日本地震有一定的關係。
遭遇最嚴重「鰻苗荒」
據了解,鰻苗的捕撈季節集中在每年的2月份至5月份。
每年的這個時候,王紅林最忙碌,但2月6日上午,記者很容易就找到了這名捕撈鰻苗的能手。
「沒有出去捕撈啊,因為沒有了!我們這裡很多漁船都停開了。」王紅林說。
原來從今年的2月1日開始,按照以往的慣例,漁業社區的100多條漁船都爭相出海捕撈鰻苗,漁民們誰都不想錯過這個捕撈黃金季。以往這個時候,王紅林每出去一次,和3名幫工就能捕撈到上千條鰻苗。但最近這段時間,他出去2天竟然連100條鰻苗都捕撈不到。
「我們以前是在平湖附近水域捕撈,隨便撒網下去就能撈上來不少。現在啊,要到上海去。」王紅林說。
現在去一趟上海,按照僱3個人來計算,每天需要支付600多元工資。每次從內河去上海捕撈,過河費要700多元。而去一次來回的柴油費也要700多元。王紅林的漁船,每年在平湖辦證要花將近3000元,到上海捕撈則要到當地辦證,也要3000多元。
算下來,每天的費用是2000多元。這也難怪他說,去的次數越多,虧得越多。
在王紅林的記憶中,1989年、1997年曾經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但那個時候仍沒有現在這麼糟糕,只要願意出去,都還是能賺到錢的。「我問過母親,她也說從未碰到過這種情況。百年一遇的『鰻苗荒』啊。」
現在,王紅林等人都在等待,這種等待令人心焦。他們都希望寒冬趕快過去,這樣鰻苗的數量也許會增多。
收購鰻苗的商販們日子也不好過。
去年,漁民和商販都賺得盆滿缽滿,大家想著今年鰻苗的價格肯定還會上漲,所以很多商販都準備大幹一番。捕撈鰻苗的時間一到,鰻苗價格是漲到了歷史最高點,但他們高興不起來,因為幾乎沒有鰻苗可收購。
海鹽的鄭義是入行沒兩年的收購商,去年一年賺了,但今年從2月1日開始到昨天,他才收購了1000多條鰻苗。
「行情不好啊,能怎麼辦呢?只能等唄。」鄭義的話,多少透露著些無奈。
而上海的一些收購商也和鄭義一樣,都在焦急等待。
為何會遭遇這種情況
其實,出現今天這種局面並非沒有任何預兆。
王紅林說,2009年開始,鰻苗數量就逐年減少,只不過價格在急劇上漲,因此漁民的收入在增加。2010年的時候,杭州有人做過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鰻苗數量銳減。
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王紅林和姜中林等人都認為,這可能和今年的氣候有關,低溫時間太長,影響鰻苗洄遊到內河。
長期以來,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資源研究室主任周永東都在關注鰻苗以及捕撈情況。不過他認為,天氣冷並不是鰻苗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昨天,他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說了很多。
周永東認為,捕撈過度是導致鰻苗數量急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鰻魚產卵的地方一般位於菲律賓、臺灣島附近的海域,每年冬春之交,鰻苗就沿著中國沿海一帶洄遊到內河,比如說甌江、錢塘江、長江等。得知鰻苗價格不斷上漲後,福建、溫州、舟山、嘉興、上海、江蘇等地的很多人都加入到捕撈的行列中來。」
根據周永東的描述,如今福建、浙江、上海、江蘇沿海的地方,捕撈鰻苗的網數不勝數,如同一道道屏障,阻攔鰻苗前進的道路。
「南面捕撈的人多了,北面還能剩下多少?」
周永東還認為,國內大江大河攔河修壩、沿海灘涂改造、大工程修建等,也嚴重破壞了鰻苗的生存環境。「內河的淡水將沿海海水衝淡,鰻苗就喜歡在這裡遊。比如說長江,現在水量越來越少。」
此外他表示,水質汙染也是導致鰻苗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
而杭州漁政站站長梅劍波則認為,令鰻苗數量減少的最大的原因是水質汙染。人再怎麼捕撈,總有魚漏網,但水質汙染嚴重會導致所有魚類「斷子絕孫」。
鰻苗捕撈業何去何從
記者在採訪期間發現,雖然捕撈鰻苗利潤非常可觀,但現在很多有遠見的老漁民都不讓自己的孩子再從事這個行業。風險大而且很辛苦是主要原因,但也不排除鰻苗數量在減少的因素。
這一現象在漁業社區最為普遍。
「想讓孩子做點別的。」王紅林說。
由此可見,以往一到春暖花開捕撈鰻苗的季節,那種「千舟萬網捕鰻忙」的景象也許將不復存在。
實際上,各地相關部門也已經注意到這一情況,紛紛採取措施。現在,上海方面已經控制到上海捕撈鰻苗的漁船數量。
在王紅林的家鄉,1500多名漁民已經購買了養老和醫療保險。當地政府還鼓勵漁民們進廠或者自己創業,嚴格控制捕撈鰻苗漁船的數量。對於那些「三無」漁船,一旦查處就會罰款。
其實早在2004年,在嘉興市人民政府下發的《嘉興市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中就指出:全面實行捕撈漁民轉產轉業,控制近海捕撈強度;依託臨港工業良好的發展基礎,提高海產品加工比例。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止一個人提出這樣的設想——發展鰻苗人工養殖。不過,要實現這個設想困難比較大,因為目前國內外一些地方的養殖場,都是將鰻苗捕撈上來後進行養殖,而不是由鰻魚直接產卵,所以還需各方繼續努力。
(圖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