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國的技術造世界最好的橋

2020-12-15 人民網

 

 

吉林在泰州大橋施工現場

 

102519輛!4月5日,清明節假日第一天,密集的車流就把位於江蘇省泰州市的泰州長江大橋(以下簡稱泰州大橋)的橋面蓋得嚴嚴實實。當天的過橋斷面流量為日常流量的2.77倍,創清明節過橋斷面流量歷史新高。

在滾滾車流面前,這座世界首座千米級多塔連跨懸索橋巋然不動。

泰州大橋自從誕生之日起就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該項目因此榮獲橋梁工程界的最高獎——國際橋協「傑出結構工程獎」。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績,現任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長大橋總工程師、江蘇揚子大橋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吉林,功不可沒。

吉林先後參與了江陰長江大橋(以下簡稱江陰大橋)、潤揚長江公路大橋(以下簡稱潤揚大橋)和泰州大橋這3座大橋的建設工作。吉林說,自己大半輩子都在與各種橋打交道,尤其是橋梁跨徑較大的長大橋。

誤打誤撞走上築橋路

吉林生長在農村,小時候雖然物質條件有限,能接觸到的書籍很少,但他從不輕易放過每次學習機會,拼命汲取著知識。

等到參加高考時,他考入了同濟大學橋梁工程系。就這樣,一個此前對造橋沒有概念的農村娃誤打誤撞進入了橋梁建築行業。

碩士畢業後,吉林信心滿滿地回到家鄉,成為江蘇省交通規劃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橋梁設計師,走上了邊實踐邊研究的造橋築夢之路。

但現實卻沒能如他想像的那般美好:設計圖紙中筆直的樁基在施工中有可能出現傾斜偏差;畫稿中平滑的牆面也會因各種因素掉出磚頭……把一座橋從圖紙搬到現實,並不容易。

經過幾年的磨練,吉林設計的跨徑達65米的多跨連續薄壁鋼構橋——三河大橋,以其連續梁等技術特點,一舉獲得江蘇省勘測設計一等獎。

手拿獎盃的吉林本該意氣風發,但他卻高興不起來。通過查閱資料他得知:當時國內橋梁的最大跨徑不過100米左右,而且還是上世紀60年代建成的南京長江大橋;國際上,橋梁建築領域技術突飛猛進,發達國家的跨江跨海大橋早已突破千米跨徑。

1992年,吉林獲得去日本研修學習的機會。一年後,當他從日本歸來時,任何時髦的電器都沒帶,而是把省吃儉用省下的錢買回一套《日本橋梁設計規範》。

1994年,32歲的吉林參與到江陰大橋的建設工作中。江陰大橋是我國第一座跨徑超過千米的特大型懸索橋,在當時已建橋梁中其跨徑長度居全國第一、世界第四。

當大橋落成時,作為建設功臣的吉林卻並不甘心。「江陰大橋水面以上部分由英國團隊承包,此外還有日本專家以合作交流項目的形式參與大橋勘測設計工作。」他深切地感到,我國橋梁事業不僅在技術上落後,在思想理念上也有明顯的差距。

為此,他暗下決心,要用中國人自己的技術造世界上最好的橋。

帶隊實現五項世界第一

2004年4月17日,位於江蘇省的潤揚大橋的最後一塊鋼箱梁,在鞭炮聲中,緩緩吊起,平穩就位。這是當時國內第一、世界第三的大跨徑懸索橋。

錨碇是拴住懸索、嵌入地下的「根」。潤揚大橋北錨碇有「神州第一錨」之稱,基坑開挖深度達50米,幾十米外是湍急的江水。稍有差池,坑內工作人員將有生命危險。

時任現場總工程師的吉林,與技術人員在前期設計和模擬測試中積累了上萬條數據,確保基坑開挖作業的安全。但巨大的水土壓力,還是讓連續牆出現肉眼可見的變形與滲水,現場工人心驚膽戰,無人敢繼續施工。

「其實我有恐高症,但為了給工人壯膽,就每天下到基坑底部。」吉林帶著技術團隊與施工人員共進退,最終創造了我國大型超深基礎施工的新紀錄。

2008年,由吉林牽頭的「潤揚長江公路大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如果說建設江陰大橋是學習,建造潤揚大橋是跟隨,那麼建造泰州大橋就是引領。」吉林說,泰州大橋從設計到施工所有環節都是由我國技術人員自主完成,並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

2006年,吉林出任泰州大橋總工程師。他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該選擇哪種橋型。

「考慮到經濟、技術和自然環境等因素,我和所在團隊選擇了多塔連跨懸索橋方案。」吉林說,這種設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橋梁對長江航道的影響,並為橋下水域提供長遠的發展空間,還可為工程投資方節約1.53億元。

但特殊的結構形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高難度挑戰。當時,世界上同類橋梁跨徑僅有百米,而泰州大橋一躍達千米。

為此,吉林帶領團隊攻克了8項關鍵技術難題,創造了2×1080米特大跨徑、200米高縱向人字形鋼塔等5項世界第一。

建橋容易守橋難

2012年11月25日,泰州大橋正式開通。滔滔江面之上,長長的銀灰色主纜穿過3座橋塔劃出優美的「W」形弧線,一橋將泰州、鎮江、常州三市連為一體。

泰州大橋的建成,開創了多塔連跨懸索橋建設的新時代,該項目先後獲得英國結構工程師學會卓越結構工程大獎、國際橋梁及結構工程協會傑出結構工程獎、國際諮詢工程師聯合會工程項目優秀獎等重大國際獎項。

功成名就的吉林,本可以回到位於南京的家中,與妻兒團聚,但他卻毫不猶豫地選擇繼續留在泰州,從跨江橋梁的建設者默默轉型為營運管理者。

「我們的造橋水平已經被國際認可,但我們養護橋梁的能力還沒有得到國際同行的全面認可。」吉林說。

我國建造大橋的設計使用壽命是100年,而發達國家要求大橋的使用壽命達到200年,這一對比數據讓吉林很受觸動。他意識到,管理養護和建設同樣重要,而相關橋梁的維護管理在國內還有不少空白。

建橋有豐碑,守橋卻寂寞。守橋不似建橋,守橋需要日復一日的重複,但即使是在寂寞、單調的守橋過程中,吉林也一直堅守著他的敬業精神。

泰州大橋的管養裡程近100公裡,管理難度大,技術要求高。從2012年到2018年,這幾年來,只要沒有特殊的事情,吉林每隔兩三天就會走上橋去看看,他要察看每個構件的使用情況。去的次數多了,吉林和很多基層員工漸漸熟起來,但他們不知道眼前這個「熟悉的陌生人」竟是公司一把手。

為了探索科學的管養方案,他超前謀劃、潛心研究,針對泰州大橋特殊的橋梁結構,邀請專家對大橋運營階段技術性能發展變化趨勢進行研討,主持編制《泰州大橋未來10年科學養護管理規劃方案》,並先後完成了泰州大橋長大橋運營安全風險防控與示範、主橋鋼塔防火、三塔懸索橋鋼箱梁重點部位疲勞裂縫預防性養護維護關鍵技術等課題的研究。從建設到養護,他先後獲得相關發明專利11項,牽頭或參與省級標準編制7項,發表相關論文20多篇,編著書稿3部,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11項。

泰州大橋開通營運近六年來,道路技術狀況良好,至今未進行過大、中修,主橋橋梁技術狀況評定一直處於一類。2018年底,《泰州大橋長大橋梁運營安全風險防控與示範》項目榮獲2018年度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只要和橋在一起,讓我做什麼都可以。」採訪到最後,不擅言詞的吉林用這樣一句樸實的話概括了自己30餘年的築橋歷程。

人物檔案

吉林,江蘇省海安市人,現任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長大橋總工程師,江蘇揚子大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曾先後參與江陰大橋、潤揚大橋等橋梁的建設工作。(張曄 吳婷)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吳夢萱(實習生)、熊旭)

相關焦點

  • 《我的世界》創世神造物現場 用方塊造彎曲地形技術力驚人
    《我的世界》創世神造物現場 用方塊造彎曲地形技術力驚人 2019-11-17 13:39  我的世界Minecraft
  • 中國造世界最快無人艇,背後技術多牛?就算給了圖紙別國也造不出
    眾所周知,中國當前的軍工實力已經越來越強,並且各項配套設施也越來越先進,比如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廠,這些基礎設施都幫助中國更好地完成了武器裝備的建造。而在中國當前的眾所裝備中,我們更是創下很多個世界第一,比如我們今天要聊的「天行一號」無人艇。
  • 第一座用鹽造的橋在中國,坐落在生命禁區,狠狠地打了外國人的臉
    我們可能聽說過世界上最高的橋、最長的橋、歷史最悠久的橋等等,可是中國卻有世界上最鹹的橋。沒錯,就是吃鹽吃多了鹹著了那種鹹。這個橋被人們稱為萬丈鹽橋,因為這座橋坐落在察爾汗鹽湖,所以很多國外的專家們都嘲笑說這座橋不可能建立起來,因為環境實在是太惡劣了。
  • 湖北造!世界首座高速鐵路懸索橋五峰山長江大橋通車倒計時
    自今年9月1日正式進入聯調聯試階段以來,在鄂央企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參建的世界首座高速鐵路懸索橋——五峰山長江大橋已經歷了一個多月的測試,整體效果平穩,這意味著距離連鎮鐵路全線開通也更近一步。橫跨長江鎮江段的五峰山長江大橋位於潤揚長江大橋和泰州長江大橋之間,是連鎮鐵路和京滬高速公路南延的關鍵控制性工程,也是全線施工難度最大的工程。
  • 【風從海上來】廣州:創新引領發展 中國智造走向世界
    中國臺灣網10月14日廣州訊 (記者 盧佳靜)一位致力於「讓世界聽到中國聲音」的民營企業家;7名鍾情於3D列印、懷揣夢想歸國創業的90後留學生;一批投身於科學研究的高級專家……在他們心中有著同樣的夢想:打造中國自主品牌,將中國智造推向世界。在以創新作為名片的廣州,足以讓人深深地體會到「人才決定創新,創新引領發展」的強勁動力。
  • 中國最「複雜」的人行橋,竟是一個「莫比烏斯環」
    有人說,成都是一座建在橋上的城市。其築城之始便是依據水系擺放而造,李冰修建都江堰時又引兩江入城。如今城內水網密布,錦江、金河、沙河、御河、磨底河、水碾河......眾多大小河流交錯環繞,人家傍水而居,江眾而多作橋。 早在七百多年前,馬可·波羅就被這座城裡美妙絕倫的橋所吸引。
  • 恆大造車兩大基地開啟試生產 有技術 有智能工廠 還有中國速度
    眾所周知,新能源車已在世界範圍內成為發展趨勢,而中國可以說是最為順應這個趨勢的國家,在趨勢推動下,國內眾多車企都在向新能源車方向發展,其中恆大造車可謂是新能源造車領域極為受關注的品牌之一。
  • 這個「四線城市」,卻是世界「橋都」
    要知道漢堡的橋梁數量足足是威尼斯的5倍,據說是世界第一。但很遺憾,漢堡可能只算得是「除中國以外世界上橋梁最多的城市」。真正的世界「橋都」,得看中國。答案還不是蘇州,實際上,坐擁千橋的蘇州在中國都排不上號。
  • 「十三五」故事|「補天」技術中國造
    大眾日報記者 劉磊 王建 張依盟 常青畢玉遂和其團隊研發的新型化學發泡劑對保護臭氧層、降低碳排放作出重大貢獻「補天」技術中國造2010年,畢玉遂和其科研團隊研發出全球首個「無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學發泡劑」技術和產品,隨後在2016年5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家組審查和國內外檢索後確認:「新型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是革命性的顛覆性的技術發明。「這一榮譽,屬於中國。
  • 新民晚報數字報-用一杯「中國造」好咖啡,體會都市中的寧靜
    這間MANNER咖啡是由中國南通的小夥子韓玉龍親手創辦,他覺得從咖啡豆、到烘焙師、再到做咖啡的技術……中國人的咖啡出手都王炸,所以他們也喊出了響亮的口號「好咖啡中國造」。  咖啡機 上海街頭全是「法拉利」  那天,韓玉龍正在忙著招呼客人,熟客來了,相視一笑,都知道是「老規矩」;新來的客人,都是笑臉相迎。
  • 潔麗雅毛巾:「中國毛巾品牌強,世界毛巾中國造」
    近日315晚會上曝光的小部分毛巾生產企業生產問題,瞬間將"毛巾"推成了一個網紅熱搜詞,一時間消費者紛紛發問:家裡的毛巾還能用嗎?作為毛巾行業龍頭品牌潔麗雅當晚發聲,給到消費者充滿信心的答案:"中國毛巾品牌強,世界毛巾中國造"!
  • 董明珠「賣鍋」:讓世界愛上中國造
    中國企業應捫心自問。昨天,她顯然沒有心思去研究如何過「三八節」,而是在會議間隙專門召開了一場中外媒體見面會,現場精心設計的背景牆上的題目不僅高大上,而且擺明了要「自問自答」——讓世界愛上中國造:董明珠自媒體上線暨大松高端電飯煲萬人體驗行動。 現場,董明珠請來了兩位自媒體大腕秦朔、吳曉波。
  • 中國建造世界最大「挖泥船」,填海造島神器,已揚帆起航
    近些年來,我國的工業製造技藝不斷提升,許多此前只有國外能夠生產的設備在中國技術人員的努力成功在國內實現製造,其中各種建設工程用的船舶令人影響極為深刻。近日,我國建造的一艘世界最大非自航絞吸式挖泥船「新海旭號」順利揚帆起航,從江蘇出發將去往沙烏地阿拉伯的一處港口建造人造島嶼。
  • 復興號設計師梁建英:讓世界領略中國「智」造
    設計世界「第一速」1995年,從上海鐵道大學畢業後,梁建英加入中車四方股份公司,成為一名鐵路列車設計師,開始了和中國鐵路事業的不解之緣。從時速200公裡到時速300公裡,速度提升的背後,是無數道需要跨越的高難度技術門檻。2007年12月,梁建英團隊成功突破空氣動力學、系統集成、車體、轉向架等關鍵技術,國內首列時速300—350公裡動車組成功問世。2008年,梁建英再挑大梁,擔任CRH380A主任設計師,設計時速達380公裡,當時世界設計運行時速最高的動車組。
  • 中國造!世界最薄玻璃堪比A4紙 厚度僅為0.12毫米
    「此前,超薄玻璃的核心技術長期被少數幾家公司所壟斷,想使用只能靠進口。」該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但自2013年開始,該研究院通過不斷自主研發創新,連續攻克1000多項技術瓶頸,使得玻璃厚度從以前的0.3毫米下降到了0.12毫米,厚度堪比一張A4紙。
  • 中國最出名的10座橋,第一座橋就有個世界紀錄,數不清的石獅子
    難怪茅以升這樣評價: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是蘆溝橋,最具藝術美的橋就是揚州的五亭橋。趙州橋這座中國最古老的石拱橋,距今1400多年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趙州橋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
  • 不要小看原子筆頭,美國都造不出,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有這技術
    原子筆是我們大家都經常用的一種寫字工具,大家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從鉛筆轉換成原子筆,或者是黑色的中性筆了。大家都知道原子筆,它的好用程度大部分取決於它的筆頭,可是你知道這小小的原子筆頭有多難造嗎?不要小看原子筆頭,美國都造不出來,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有這技術,其中就有我們中國,這可是非常自豪的一件事。原子筆頭原理就是利用筆頭中的小鋼珠跟紙面的摩擦轉動,而流下一些油墨使它成為書寫的痕跡。這小小的鋼珠不是完全是打磨順滑的,而是要在上面雕刻五道斜紋以增加摩擦力。本來這小小的鋼珠就比較小了,還要在上面精準的雕刻斜紋,這項技術可以說是非常的複雜了。
  • 中國造最長大橋,比港珠澳大橋長3倍,開車也需耗費2小時
    中國造全球最長大橋,整體要比港珠澳大橋長3倍,就算是開車也需要消費2個小時以上,我國這樣的成績也讓不少國家都羨慕不已。01中國基建在世界大放異彩可能現在絕大多數人都非常清楚,中國正在飛速的發展之中,但具體表現在哪個領域卻並不了解
  • 格蘭仕跨越「第四程」:用「感性品質」造世界品牌
    冰箱領域雖然沒有絕對的領頭羊企業,競爭者卻頗多,甚至還有不少品牌隸屬於「世界500強企業」,技術實力頗為雄厚。正像當年格蘭仕在微波爐領域面對國外品牌的競爭一樣,這次,公司依然對標行業內技術領先的對手,這樣才能練出一身硬功夫。起步時便選擇從歐美市場的出口開始。這裡不僅有最高的質量標準,還有最強的競爭對手和最挑剔的客戶,同時也是門檻最高、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市場。與強手競合才能練出一身好功夫。
  • 世界第一大港在中國 在洋山港自動化碼頭,看中國氣度如何吞吐世界...
    這座碼頭不僅全自動化,而且出鏡率最高的也是「中國製造」,洋山港四期碼頭的智能生產管理控制系統由國內企業自主研發,三大裝卸機種均為中國製造。駕駛人員可以在辦公室內通過遠程操作臺控制橋吊和軌道吊。洋山港為何被稱為「世界第一大港」關於未來我們一直有無限的遐想,未來到底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