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期都會有一些實力強大,裝備精良的軍事力量,用現在的話,就是所謂的「特種部隊」,負責執行一些艱難的軍事任務。三國時期也不例外,比如曹操麾下的「虎豹騎」、公孫瓚的「白馬義從」、袁紹的「先登死士」、諸葛亮的「無當飛軍」等,與這幾支部隊齊名的還有隸屬於呂布的「陷陣營」。
「陷陣營」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衝鋒陷陣的,所謂「陷陣」,就是攻陷敵軍陣地的意思。而呂布「陷陣營」的首領高順,就是小編本篇文章要說的人物了。能夠得到三國第一猛將呂布的賞識,足以看出高順的個人實力出眾。能夠率領「陷陣營」,同時說明了高順深得呂布的信賴,這樣一個人無論怎麼看,都算得上是一個出色的將才,可他的結局卻令人感到唏噓。
《三國演義》第十九回:須臾,眾擁高順至。操問曰:「汝有何言?」順不答。操怒,命斬之。
這邊是「陷陣營」首領高順的最終結局。或許有人會說,身為俘虜,曹操將其殺害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可曹操是何許人?雖說後世對他的評價一直是毀譽參半,可他「愛才之心」卻從來沒有人去刻意詬病。這一點僅從他對待關羽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了。
上面已經說了,高順即便沒有關羽那般出色,可也算得上一員猛將,為何曹操就毫不留情,甚至沒有給他發言的機會就將其斬首了呢?這與曹操「愛才」的人設完全是背道相馳的,所以關於曹操處死高順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一個謎團,也引起了不少的猜測。
其中有一個說法是說,曹操之所以對待高順如此殺伐果斷,是為愛將夏侯惇報仇,因為高順曾在與夏侯惇的對峙中,以「詐降」的計策,誘使夏侯惇深入包圍圈,失去了左眼。所以曹操俘獲高順後,才會直接下令斬首。
這樣的說法看似合乎情理,畢竟與夏侯惇相比,高順確實還有些欠缺之處,所以為了博取夏侯惇的忠心,犧牲一個高順也沒什麼大礙。可仔細推敲的話,就會發現,這種說法並不符合邏輯。
首先,高順被俘之時,夏侯惇對於曹操本就忠貞不二,曹操根本不需要多此一舉的去討好他,其次,就算真的是要討好夏侯惇,在俘獲高順之時,直接斬首就行了,完全沒有必要再傳至帳前,詢問高順是否有話要說,所以這種說法很明顯是不能成立的。
那麼曹操殺高順,難道真的就找不到原因嗎?其實不然,怪只怪高順的個人實力還沒達到關羽那般受到曹操的重視,再加上高順骨子裡是個忠義之人,雖然其主呂布曾多次背主,可高順絕對做不出這樣的行為,所以他也不可能主動向曹操投降。所以,這樣一個實力尚可,卻明知不會歸順之人,留下來只能是給自己增加煩惱,還不如直接殺了。
所以,從高順和關羽的不同結局我們也可以總結出一個道理,任何時候,只有自己足夠優秀,獲得多數人的認可,才能夠真正立足於「不死」之境,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