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張兆蔚 許軍 甌江行
「麗水鄉村紀行」系列原創作品:行走在麗水的美麗鄉村,體會鄉村變遷,領略麗水鄉村自然之美、生態之美、質樸之美,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並了解麗水,欣賞並珍惜它!
美麗麗水
坐標:
地鶴山廟,坐落在龍泉市東部,離龍泉市區七十公裡,離龍南鄉麻竹坑村3公裡。處於龍泉、景寧、雲和交界地帶,海拔820米。地鶴山廟由龍泉市黃坑圩村、麻竹坑村、源頭村,以及景寧縣仁字坑村,雲和縣後垟村的村民共同管理。廟會於每年農曆七月十六至二十日舉行。
百山祖國家公園,不僅是江浙之巔,甌江之源,而且還是世界香菇栽培發源地,香菇種植技藝的傳承地,是「菇民區」的核心區。
菇民區,是因為一種獨特的、以砍花法栽培香菇這一技藝維繫於一體而演變成的自然經濟區。
以龍泉、慶元、景寧毗鄰的鳳陽山—百山祖的高海拔山區為核心區。在菇民區內佔總戶數90%的農民以香菇為主業,世代如此。
在香菇生產史上,這是一片不同尋常的區域。
雖然這片區域包括慶元、龍泉、景寧三縣,甚至也包括與之相鄰的雲和縣,但因為香菇的生產與經營,菇民區內習俗相同,語音相通,信仰一致,形成了獨特的區域文化。
英川包坑口「三合堂」
在這片菇民區內,至今依然保存著下田廟、鳳陽廟、龍井廟、地鶴山廟、包坑口三合堂、福善寺等好幾座菇神廟。都是由龍慶景三縣菇幫共同興建的。
在極偏遠的大山深處,古時交通非常不便的情況下,建造如此規模、造型別致、雕刻工藝精湛的廟宇,實在讓人嘆為觀止。也足見當年香菇產業規模之大。
下田村廟會
每年夏季,龍、慶、景的菇民們,都要在這些菇神廟裡隆重舉辦廟會慶典活動。
去年盛夏之時,曾經參加過地鶴山廟會,菇民們那種難以想像的虔誠以及鄉村熱鬧場景至今還依然歷歷在目。
麗水出發,在麗龍高速安仁出口駛出後,沿安豫線往龍南鄉,到達麻竹坑村,共125公裡,耗時2.5小時。
再從海拔1230米的麻竹坑一路下行到海拔820米的地鶴山廟,3公裡的路程全是陡峭的下坡,路面坑坑窪窪,異常艱辛。
到達地鶴山後,才發現這裡還有一條公路通往「後交線」,下通景寧外接雲和。
這裡是龍泉、景寧、雲和三縣交界地。
雲和縣後垟村
距離雲和、景寧縣城均為50多公裡。
麗水出發經雲和或者景寧再往地鶴山,會便利更多。
雲和、景寧、龍泉三縣交界界碑
在四面環山的山谷中,坐落著地鶴山五顯廟、平水王廟、馬氏夫人殿等建築。
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從廟前流過,周邊古樹林立。
地鶴山五顯廟坐東朝西。簷角青瓦飛翹,白牆紅瓦的四合院建築,在翠綠蔥鬱的山谷裡異常顯眼。
廟前有塔型銅爐和方形大香爐。正中為石庫門,左右兩側各一個拱形小門,門前有石獅子把守。基礎及門檻等採用塊石及雕石組裝而成,重樓正中神龕狀磚雕五顯廟匾,下設青石字匾。雕刻精緻,氣勢宏大。
殿內為木框架榫卯精雕建築,正門進去就是一個四角向天的戲臺亭,中間為屋簷驕翹的春亭,一個條石砌邊的四方天井,卵石鋪地。
天井兩側是兩層的廂房,各邊都有木樓梯。
殿內後半部分為供奉神像正殿,供奉的是三縣菇民的守護神,五顯大帝、吳三公、劉伯溫、何澹、土地爺等。
殿旁是附屬用房,供住宿、庫房、炊事等使用。
整個建築色彩斑斕,雕梁畫棟,壯觀宏偉。
內部結構與當地傳統古老的宗祠建築頗為相似。
我們到達時,這裡已經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組織者與一些自願前來幫忙的村民早已經忙開了,婦女們在廚房裡忙著做豆腐、切菜、洗滌,男人們在空地上整理已經殺好的肥豬。
大家都是自發來幫忙的。婦女們邊幹活邊和我們聊天,廟會舉辦期間,來往的客人非常多,光是做豆腐用的黃豆,都要300多斤。每天要準備50多桌的飯菜。
不管認識與不認識,村民們都熱情洋溢的打著招呼,相互問候著。
據村民介紹,這座菇神殿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由周邊麻竹坑、黃萬岱、源頭、仁字坑、後垟等五個村的菇民共同捐資興建的。
五個村分屬龍泉、景寧、雲和三個縣。
龍泉黃萬岱村
廟宇建成後,五村菇民共同管理。廟會日常費用由每個菇寮的乾股分紅繳納所得籌集。
但現在沒有了菇寮的乾股分紅,菇神廟日常管理開支,就由各村的愛心人士、老闆捐贈了。
龍泉麻竹坑村
每年農曆七月十六日至二十日舉辦菇神廟會。
由每村負責一天的演戲、祭祀等活動,活動費用由相關村菇民、菇商贊助,此約成的規定一直延續至今。
景寧仁字坑村
廟內香菸繚繞,從各地趕來的村民拎著一藍藍的各色祭品、香燭,虔誠祭拜,川流不息,摩肩接踵。
戲臺雖小,依然能容納演員們粉墨登場,所有的演員都盡心盡力的扮演著自己的角色。
臺下有看得入神的戲迷,也有湊熱鬧的,飯菜還沒上桌,就都坐在桌邊等吃飯,聊天。
燒香祈福的也顧自燒香,等全套儀式完成了,再坐下來看戲。
有些村民還會給戲幫封上一個大紅包。於是就在戲臺前張貼紅榜。
並且在正本開始前,加演祝福的戲文,一長段的說唱,都是祝福學業有成、長壽富貴、財源滾滾等內容,封紅包的村民,喜氣洋洋的站在戲臺下接福。
如果沒有到過現場,你真的難以想像,平日人口流失嚴重、沉寂無比的山村,在那幾日裡,卻有著無比歡慶快樂的盛大場面。
無論是本村男女老少,還是四鄰八鄉的親朋好友,以及龍泉、慶元、景寧三縣的「香菇客」,還有從江西、福建等遠方趕來的,所有的人都從四面八方匯聚在這裡……
祭神靈,品美食,慶豐收,熱鬧的慶祝儀式整整持續4至5天。
這樣盛大的廟會,菇民區的各個五顯廟,每年都會舉辦。
一直來,「菇神廟會」都是菇民區最盛大的節日。
因為出門種香菇秋去春歸,幾乎每戶人家的青壯年男子都是在菇棚裡過春節,所以菇神廟會反而是菇鄉人團聚歡慶的好日子。
他們在五顯廟中舉行隆重的儀式祭拜菇神,三縣菇民趁此聚會,相互打聽菇樹資源、商談來年生意、交流制菇經驗。
龍泉下田村五顯廟
20世紀50年代之前,每年農曆10月尾至翌年3月這一段時間內,菇民們必將遠離家鄉,進入深山老林「做香菇」。
菇民常年在外,生活生產條件極其艱苦,嚴酷的生產環境需要彼此團結互助,因此逐漸形成菇幫,每個菇幫都有掌權的頭領或老闆,有兼任管帳的,有擅長砍花的「老師」。
菇幫裡重大事件都會在一起進行協商和議定。一直來,龍慶景菇民以團結和遵守共同信仰和社會準則而著稱。
龍泉龍井村五顯廟
各大菇幫除了捐款修建家鄉道路、橋梁等,還出資興建菇神廟,又稱五顯廟。
這些神廟,供奉的不是釋迦摩尼,也不是觀音菩薩,而是菇民們共同信仰的五顯大帝、吳三公、劉伯溫、何澹、土地爺等,這些都是地方上所信奉的地方神,甚至有些是確有其人。
慶元龍巖村吳三公殿
每年「楓樹落葉」,菇民準備外出之前,都要先進廟點香祈願;來年「楓樹抽芽「時,在外謀生的菇民回鄉後,還要進廟還願謝恩。
留守在家的老幼,則在四時八節都要進廟祈禱。
所以,這些菇神廟不僅僅是廟宇,是菇民祈求風調雨順、財源廣進的精神寄託所在。
還是菇民商議菇業要事的去處,更是村民休閒娛樂,開展文娛活動的專用場所。
雖然世事變遷,香菇栽培技術革新,菇民們再也不用秋去春回。
但延續千年的習俗,卻始終不變。
菇神廟裡的香火味,依然常年經久不散。
這裡是傳承濃鬱鄉愁的陳列館,更是菇鄉最主要的文化載體,承載著鄉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
原標題:《麗水鄉村紀行 | 地鶴山菇神廟會,菇民區延續千年的習俗》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