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中澳兩國之間貿易狀況持續緊張之際,外界更多關注於中國對澳大利亞大麥、牛肉、葡萄酒等產品有所行動,還依法依規加強了對澳海產品和煤炭的檢查。然而,鐵礦石這一領域正在發生變化。
近期,鐵礦石價格受多重因素影響頻創新高,澳元兌美元匯率也藉機站上兩年半以來的高點。此前在對華貿易問題上頻頻受阻的澳方,竟有人藉機嘲諷中國,還有人更是提議對輸華鐵礦石加徵1%的關稅,宣稱要讓中國「付出代價」。
當地時間12月15日,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關注到了相關行業動向,並援引業內分析人士的觀點發表了一篇分析文章。文章認為,中國現階段對澳鐵礦石嚴重依賴,應開始謀劃鐵礦石的供應多樣化。而事實上,中國也正在進行這樣的布局。
CNBC報導截圖
中國六成以上鐵礦石進口自澳大利亞
文章稱,鐵礦石是用於煉鋼的大宗商品,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而澳大利亞則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國。目前,中國有60%以上的鐵礦石都是進口自澳大利亞,依賴性嚴重。
一直以來,鐵礦石出口是澳大利亞的經濟支柱之一。2019-2020財年(以7月起止),澳大利亞鐵礦石出口收入1020億美元,並且提供6.5萬個工作崗位。其中,849億美元出口額由中國貢獻,如果平攤到每名澳大利亞人頭上,每人可得3400美元。
今年以來,中澳關係持續緊張,而在貿易方面,中國暫停了從多家澳牛肉供應商進口產品,對澳大麥加徵了禁止性關稅,對澳葡萄酒展開了反傾銷反補貼調查。近期,中國海關還在進口口岸,依法依規對包括澳大利亞龍蝦和煤炭在內的進口產品實施檢驗檢疫以及質量安全檢查和環保項目檢測。
文章指出,但到目前為止,中國並未對澳鐵礦石採取行動,分析人士將此歸因於市場上缺乏可供選擇的其他鐵礦石。
澳大利亞著名投資財富管理公司「Shaw and Partners」的金屬和礦業高級分析師彼得·奧康納(Peter O'Connor)告訴CNBC,中國現在需要考慮鐵礦石的供應多樣化。
「我們現在需要思考和討論的內容始於幾年前,是關於供應多樣化的問題。除了在澳大利亞,也包括巴西之外,中國還可以從哪裡獲得資源?」奧康納說道。
近期鐵礦石價格飆升,澳方開始飄飄然
CNBC指出,除了澳大利亞,巴西是中國的第二大鐵礦石供應國,但其自身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
2019年1月,巴西淡水河谷公司(Vale)在國內南部的一座尾礦壩潰壩,廢料泥漿吞沒居民區,導致超過250人死亡。事故發生後,該公司其他多個礦區也遭政府關停,生產遭受重創。淡水河谷是全球第二大鐵礦石生產商,其最大市場正是中國。
金屬和礦業高級分析師彼得·奧康納 視頻截圖
控制住新冠疫情之後,隨著中國經濟復甦並加大對基礎建設的投資,中國對鐵礦石的需求也在增大。與此同時,受多重因素影響,近期的鐵礦石價格飛漲。
在此時間節點上,澳方一些人士開始飄飄然了。12月14日,澳大利亞知名經濟學家、財經名嘴理克裡斯·理察森(Chris Richardson)作分析時,宣稱中國「愚蠢的經濟政策」導致了鐵礦石價格上漲。
就在前一天的12月13日,澳大利亞前任資源部長馬特·卡納萬(Matt Canavan)竟然還提議應對輸華鐵礦石加徵1%的關稅,號稱要讓中國「付出代價」。面對這一言論,澳政府隨即出面「滅火」,立馬予以了否認。
而在9月12日,美媒彭博社曾刊登一篇題為《澳大利亞在對華外交決策上有「核選項」》的評論文章,鼓吹澳大利亞在對華外交決策上將鐵礦石用作「末日武器」,澳方可通過「限制鐵礦石出口」的方式來針對中國經濟。
不過,這篇評論文章也承認,打鐵礦石主意會對澳大利亞造成「同樣大的傷害」,同時將導致中國繼續尋求多樣化的鐵礦石來源。
解決供應依賴,中國積極尋求多樣化來源
事實上,中國已經開始有所行動了。業內分析師奧康納表示,中國在鐵礦石上其實已有一個可以依賴的替代來源。
「中國需要(鐵礦石)供應的多樣化,我認為西非的幾內亞最有可能做到這一點,該國(鐵礦石產業)已經醞釀一段時間了,而且主要是由中國出資和開發。」奧康納稱,在幾內亞的西芒杜(Simandou)地區,鐵礦石儲量估計約有18億噸,是世界上已知尚未被開發的最大鐵礦石儲量。
《日經亞洲》報導截圖
CNBC援引路透社等媒體此前的報導稱,中國最大的鋼鐵生產商寶武集團對投資西芒杜鐵礦很感興趣。今年6月,寶武集團前往中國大型鋼企募資,將牽頭組建項目基金,以基金的形式投資管理項目。
事實上,面對單一供應來源所帶來的外交爭端、政治風險等問題,中國除了一直在尋求多樣化鐵礦石來源,以控制供應風險和價格波動以外,還在努力提升國產鐵礦石的採購比例。
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鋼協黨委書記何文波曾建議,鐵礦石定價機制亟待調整,降低鐵礦企業綜合稅費負擔,適度提高國產鐵礦供給,並積極推進海外資源開發。對此,其他代表也表示認同,或是提出了相似的看法。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