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11月25日訊 信網從青島市大數據局獲悉,為加快青島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分級分類推進試點創建工作,市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於近期印發了《青島市各區(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工作任務書》,進一步明確各區(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任務。截至目前,在省級智慧城市試點爭創工作中,青島市(含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列為山東省四星級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市級試點,嶗山區、西海岸新區、城陽區、即墨區列為山東省四星級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縣級試點,試點數量列全省第一。
各區(市)將在「優政、惠民、興業、強基」領域中選擇優勢方向進行突破,探索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長效運營模式,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建設經驗,打造一批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青島樣板,全面推進青島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市南區:加快智慧城市建設 著力打造「慧城市」的「慧客廳」
今年以來,市南區積極推進智慧城市試點建設相關工作,著力打造「慧城市」的「慧客廳」。加速推動居民智慧生活從家庭到社區,從社區到城市的全場景覆蓋,加快推進區城市雲腦中樞建設,夯實新基建底座;探索「一窗受理、全科服務」社區服務新模式,加快「審批服務智能化」,推進「秒批」改革,提升政務服務便利化水平;推進黨建引領社會治理「一網通管」,加快提升現代化治理水平。
推進政務便利化 建設「慧政客廳」
市南區以集約化模式推進陽光政府建設,構建「一站式」網上服務門戶。依託「青e辦」APP市南分廳,充分利用市、區兩級數據資源解決民生熱點問題,接入特色政務便民服務事項;率先上線11項市南區獨有「智能辦」服務事項,範圍涵蓋藝術品、母嬰、飲用水、文藝、出版娛樂場所等行業的執業許可及備案的審批事項。
推進民生智慧化 助推「慧享客廳」
市南區積極探索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服務民生方面的應用,打造有助於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數字生活。建設市南區「青雲圖」閱讀服務平臺,打造集線上辦證、新書借閱、在線閱讀、線下免費配送到家等功能於一體的雲圖書館;打造社區「喘息式養老院」模式,實現居民生活、出行、閱讀、養老等全方位的智能體驗;打造「慧停車+」,接入社區路內路外泊車資源,推動停車資源共享,車位一鍵查詢;打造社區級智能家居終端產品開發及場景運行示範平臺,提升物業綜合服務,為居民提供省時、省力、省心、省錢的社區電商服務;打造「醫藥大數據」平臺,收集全國3000多家醫院的用藥數據,通過大數據逐漸掌握用藥規律,對臨床合理用藥決策提供支撐。
推進產業數位化 打造「慧業客廳」
市南區持續推動智慧園區建設,發揮省級數字經濟試點園區優勢,加大培育引導力度,加快創新體系建設,打造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助推產業數位化發展。依託龍頭企業帶動,實現產業聚集,聚焦「智慧+」發展。目前,全區有大數據類企業200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4家,在軟體服務、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邊緣計算等領域逐步構建產業集聚度高、智能化應用好、區域帶動力強的智慧產業集群。
市北區:科技賦能黨建引領 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品牌形象
市北區緊緊圍繞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按照「當好排頭兵、打造新高地、建設核心區、爭當驅動器」要求,努力推動市北區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
實現科技賦能黨建引領
科技支撐賦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研發「黨群e家」智慧平臺。通過「線」上報事、「雲」上議題、「碼」上跟進,為基層治理和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的「雲模式」。「黨群e家」智慧平臺小程序覆蓋全區22個街道、137個社區、940個網格,自今年2月正式上線,累計註冊用戶27.27萬人,其中黨員7.29萬人,居民18.75萬人,企業代表1.23萬人,該平臺在疫情防護、復工復產、群眾訴求滿足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切實為百姓和企業解決了一批難題。
推廣共建共治共享平臺
構築共建共治共享平臺,吸引「紅色合伙人」參與。與海爾雲城數字科技公司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以卡奧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為技術支撐,合力建設互聯社區生態平臺,推進社區信息網絡綜合化、寬帶化、物聯化、智能化,打造具有生活幸福感的新型智慧社區。
全面做好網格化覆蓋
做實網格化覆蓋,推動黨建工作、綜治、應急、城管等網格「多網合一」。將網格作為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將以前的「多頭受理」變為「綜合治理」;搭建了「網格化信息平臺」,歸集來自民政、人社、衛健、市場監管等41個單位和系統的2億餘條數據,通過數據資源共享將沉睡的「數據巨獅」喚醒。今年以來,市北區網格化平臺累計流轉派遣網格巡查發現、街道吹哨、「在市北」APP及公安推送等問題26.74萬件,通過線上調度催辦、線下對接協調,案件辦結率達97.75%。
李滄區:著力推進「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推動智慧街區建設再上新臺階
獨樹一幟 發展數字經濟產業集群
今年以來,李滄區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以居民為中心、以服務為導向、以「網際網路+」為創新引擎,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融合發展。
院士港數字經濟園區助推區域新舊動能轉化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其中青島國際特別創新區成功獲評省級示範數字經濟園區(試點)。對內,園區傾力打造「雲起·芯動」計劃,通過亞馬遜AWS、微軟Azure雲服務和微軟加速器精創營幫助入駐園區企業實現數位化轉型。對外,園區著力推動產業鏈精準招商,在車聯網、衣聯網等工業網際網路領域引進強勢龍頭企業,並藉助其行業影響力打造新型產業集群。
下一步,園區將通過設置企業成長激勵專項資金等手段吸引稅收高、人才精的瞪羚或獨角獸企業。繼續致力於在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相關領域引進強勢行業龍頭企業及上市公司。在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智慧園區系統等方面加大對園區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形成以數字經濟為驅動的智慧產業鏈。
精益求精 拓展街區建設新模式
李滄區積極開展智慧街區建設。融源文化藝術街區對街區設施進行智能化升級,建設了基於時間、人員的可控智能照明設備,鼓勵發展光影街區、全媒體「朗讀亭」、數碼地標、車路協同、車充響應等應用場景;通過AR、互動投影、特色景觀照明等為市民提供沉浸式的交互體驗;運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智能配送、智能導引、智能共享設施等特色服務,增強信息化帶來的獲得感。憑藉著主體酒店、名人工作室、大師工坊、藝術展覽、文化交流中心、電影/文創MALL等特色項目成為了最新的網紅打卡地。
下一步,李滄區將繼續秉承數字經濟發展為內核,智慧城市建設為動力,著力布局產業應用,建設獨具特色的智慧李滄。
嶗山區:以創新為引領 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今年8月,嶗山區正式獲批2020年度省級四星級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嶗山區緊抓此次試點機遇,結合試點建設任務,以創新為引領,不斷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深入。
建立一網、一雲、一腦、兩平臺、三領域的「11123」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總體架構,統領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不斷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基礎支撐全面增強,城市雲腦區級中樞實現貫通,物聯感知體系主要區域全覆蓋,公共服務實現「一網通辦」,社會治理實現「一網通管」,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全面融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夯實數字政府基礎支撐
「統籌一片雲」,堅持集約化、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模式,將23個部門56個信息系統119臺虛擬機,納入青島政務雲統一監管運維,提升雲計算效能。「築牢一張網」,在全市率先完成電子政務外網優化提升任務,整合163個社區網絡,建成了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的區、街、管區、社區四級網絡架構體系。增強網絡安全防護能力,進一步完善網絡安全管理機制,部署上網行為管理、抗DDOS攻擊、APT防禦等網絡安全設備,開展安全等級保護測評,有效提升安全防護水平。
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依託青島市工業網際網路引領區建設,全力推進以海爾COSMOPlat為代表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不斷發展大規模定製端到端智能製造集成應用,並形成智能家電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地方標準。
建設一站式企業雲服務平臺
建設企業雲服務與零信任安全平臺,創新為企服務模式,一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為企業提供「一站式」SaaS服務,為企業信息化賦能,幫助初創企業快速成長;二是整合涉企政務信息系統及數據資源,建立企業信息資料庫,構建企業精準畫像,為企業提供量身定製的高端智能服務,三是搭建政企互動新通道,建成政企雙向互動平臺,增強企業與政府的黏性,逐步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西海岸新區:著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知保會能」模式
西海岸新區以省新型智慧城市四星級試點為契機,全面統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著力打造城市管理「知」細節的政通西海岸,社會治理「保」穩定的安定西海岸,產業發展「會」創新的實力西海岸,智慧服務「能」惠民的和諧西海岸,形成西海岸新型智慧城市「知保會能」模式。
聚焦核心任務 打響城市品牌
打響「青西慧管」品牌,構建強AI感知城市雲腦、形成西海岸「一網通管」格局,實現城市管理智能化;打響「青西e辦」品牌,完善電子政務內外網建設,推進業務協同、梳理網辦目錄,豐富通辦內容、雲化服務,利企興業,實現智慧服務網絡化。
聚焦特色應用 推廣建設模式
建設強AI感知分析城市雲腦,為城市智慧應用賦能;建設智慧安防社區,實現智能延伸;建設應急響應和指揮決策一體化平臺,實現應急救援「看的到、呼的通、調的動」;建設危化品監管系統,實現一註冊即監管;創新產業發展數位化模式,實現大數據產業「綠色」發展。
聚焦智能產業 形成建設標準
以AI智能算法為核心,先期探索制定《城市目標全息感知標準》和《警務數據多維融合應用標準》,逐步完善西海岸智慧城市標準體系。
聚焦投資擴充 吸引多方共建
探索社會資本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服務體系、金融機構並聯合投融資機制、政策資源的金融創新與風險補償制度,充分撬動吸引社會資本共建。
聚焦模式創新 提升造血能力
探索多元化運營模式,充分利用特色應用,有效運維產出,構建具有自我造血機能的生態城市。
下一步,西海岸新區將緊緊圍繞「優政、惠民、興業、強基」,超前提升境界標準,大膽探索首創創新,以智慧城市品牌為吸引,以特色發展模式為依託,凝練形成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領域可複製可推廣可應用的新區經驗。
城陽區:亮出城陽特色 打造「智慧城陽」新樣板
圍繞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城陽區成立了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智慧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領導小組,高標準制定頂層規劃設計,搭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四梁八柱」。去年11月,城陽區成為青島市唯一入選首批山東省縣級新型智慧城市試點名單的區(市)。城陽區結合自身特點,制定了有城陽特色的任務書。
任務書明確,城陽區將圍繞「優政、惠民、興業、強基」的要求,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領域典型案例,在落實規定任務的同時,以新型智慧社區建設為重點,以智慧農業、心理健康大數據等特色項目為亮點,打造有城陽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
建設智慧城陽治理監測中心
智慧城陽治理監測中心是集應急指揮、運行監測、語音會議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大廳,是智慧城陽運行的「城市大腦」,將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實現實時監控、數據治理、應急調度等功能,為全區提供決策支持和應急指揮調度服務。
推進新型智慧社區(街區)建設
城陽區擬於今年打造8個社區示範點和2個街區示範點,於2021年實現城市建成區內新型智慧社區全覆蓋的目標,建設設施智能、服務便捷、治理精細、環境宜居的新型智慧社區(街區)。
打造千億級智慧農業產業鏈
城陽區以上馬鹽鹼地稻作改良為平臺,與華為公司、袁隆平院士團隊合租創建智慧農業全球聯合創新中心,利用「土地改良+智慧農業」模式對土地進行數位化改造升級,將桃源河兩岸萬畝荒灘地變良田,打造千億級規模的智慧農業產業鏈。
搭建「網際網路+雲心理」大數據服務平臺
城陽區抓住青島市成為國家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的契機,完善「網際網路+雲心理」心理健康大數據服務平臺,探索建設「心防」網格、「心解」體系、「心安」工程、「心智」系統、「心宣」力量「五心」工程,在全區營造起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
作為首批省級試點示範建設區(市),城陽區正加快任務書落地落實,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讓市民切實體會到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帶來的智能便捷,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即墨區:智慧城市建設讓城市更「聰明」 讓生活更美好
近日,即墨區入選2020年山東省四星級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縣級試點城市。近年來,即墨區緊緊圍繞打造「基礎設施先進、城市治理精細精準、民生服務均等普惠、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網絡安全可控」的新型智慧城市工作格局,全面推進智慧城市項目建設,為現代城市治理、社會民生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賦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將成為「十四五」時期即墨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內容。
智慧賦能 助推城市社會治理現代化
即墨區把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作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通過建設智慧即墨視頻監管雲平臺、智慧健康、智慧交警、數字城管、治理綜合信息平臺、守衛墨城疫情防控大數據平臺等,補齊綜合治理、城市管理、疫情防控、醫療、交通等領域應用,實現管理數位化、服務智能化、體驗個性化。數字城管、智慧網格化平臺、守衛墨城疫情防控大數據平臺建設經驗在央視、人民日報等國家級媒體宣傳報導,守衛墨城疫情防控大數據平臺入選國家工信部《支撐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大數據產品和解決方案名單》,建設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管理與服務的精細化水平。
規劃引領 打造「智慧即墨」新名片
目前,即墨區正開展《即墨區新型智慧城市頂層設計規劃》《即墨區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任務書》編制工作,圍繞「優政、惠民、興業、強基」,選擇優勢方向先行突破,以新型智慧社區建設為重點,以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網格等特色項目為亮點,打造「智慧即墨」建設模式新名片。
試點計劃以建設數字經濟創新區、基層智慧治理樣板區、智慧海洋科技城為目標,大力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以促進數據要素流通、釋放數據價值為主線,以城市大腦建設及賦能應用為重點,以數據流引領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構建數位化、智能化基礎設施,培育即墨經濟和創新產業集群,健全多元的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區域協同和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即墨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助力實現即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膠州市:建設有膠州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
近年來,膠州市以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圍繞「優政、惠民、興業、強基」,充分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手段,全面梳理城市數據資源要素,推進全市各類智慧城市平臺融合發展,數位化、網絡化、平臺化、智能化的建設有膠州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
數字基礎設施方面
提升家庭光纖入戶率。今年6月份已覆蓋村莊700處、小區600處,FTTH埠累計到達35萬個,光纖寬帶家庭覆蓋率達到95%,埠利用率44.3%,四家運營商網絡到戶帶寬已全部升級為200M以上。
數字惠民方面
數字公交由膠州市大數據中心和城投公司合作,在全市升級公交電子站牌,改造電子屏幕;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4家鄉鎮衛生院,全部實現遠程醫療服務覆蓋,基層社區遠程醫療服務覆蓋率100%;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完成三裡河街道和三個智慧社區試點建設。
數字政務方面
注重網絡整合。整合膠州市所有部門、鎮辦、功能區網絡,實現電子政務外網全覆蓋。注重平臺應用。規劃建設黨建網、環保物聯網、公共信用、雲警務、綜合執法管控、醫療大健康、精品城市管理等9處智慧城市應用平臺。注重集約共享。陸續推動膠州市業務系統逐步上青島政務雲。依託青島市政務資源共享交換平臺,梳理完成數據資源目錄2453項,掛接數據資源1952項,完成數據交換598萬條。注重服務大局。建設視頻共享平臺,逐步匯聚膠州市業務部門視頻數據。
下一步,膠州市將啟動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建設,完善提升視頻共享平臺功能,打造城市雲腦中樞,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持續推進」的策略,分階段推進,確保「一年打基礎、二年上臺階、三年成體系」。到2022年末,智慧雲腦中樞運行體系基本完善,基本建成市級數據大廳,數位化、網絡化、平臺化、可視化的政府數字社會治理模式基本形成,實現各類城市數據有效匯聚和治理,政府科學決策、協同聯動、精細治理能力顯著提升。
平度市:數字賦能 打造智慧城市「平度樣板」
為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推動城市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平度市政府會同杭州數夢工場投資1.38億元創新打造全省縣級市中首個基於城市大腦的社會治理大數據平臺,全力打造社會治理「平度樣板」。
建設「城市大腦」 提升政府決策能力
平臺採用「1+1+4+N」模式,建有1個「城市大腦」基礎支撐平臺、1個綜合指揮中心和「市域治理」「智慧安監」「智慧城管」「智慧公交」4個典型業務應用模塊,後期可拓展N個智慧化應用。通過數據匯聚和智能分析,平度市社會治理大數據平臺橫向打通了市委政法委、公安、城管、應急、交通、環保、城建、水利等多個部門,建立了「市級、鎮街、社區、網格」四級指揮體系,以「城市大腦」為基礎支撐平臺,不斷提升政府決策能力和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
打造智慧應用 提供便民服務新體驗
開發城市公交APP,市民可方便查詢平度公交的站點及線路規劃,並通過APP反饋乘用公交車時的問題,一鍵報警、公交定位、實時視頻監控數據可直接發送至公交公司、交通局、110指揮中心、市社會治理指揮中心,使市民感受更安全舒心的乘車體驗。另外以打造「設施智能、服務便捷、治理另精細、環境宜居」的智慧社區為目標,探索智慧社區建設模式、方向,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社區服務,全面提升社區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創新運營模式 帶動產業良性發展
平臺建設過程中充分拓展融資渠道,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組建大數據運營有限公司,以「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運維」的模式建設智慧城市,探索藉助智慧應用模型、數據增值等服務獲得收益,不斷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和產業市場運營發展能力,真正達到城市「慧」思考、產業「慧」融合、社會「慧」協同的發展目標。
萊西市:依靠科技賦能 以智慧架構推動城市管理創新
萊西市立足實際深入探索,依靠科技賦能,統籌整合各類有效信息資源,以智慧架構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不斷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進程明顯加快,取得顯著成效。
率先推進高位監控視頻資源共享共用
為有效解決秸稈禁燒、非法採礦、森林防火等社會治理難題,萊西市堅持「統一規劃、共享共用」原則,利用鐵塔30—50米之間的高空特點,充分發揮「點位多、視野廣、保供電」等優勢,率先整合環保、自然資源、水利、應急等部門業務需求,建設高位智能監控項目,實現了秸稈禁燒監控、非法採礦預警、河道管理監控、森林防火監控、應急處置調度五大功能。
使用以來,萊西市不斷完善功能,推動視頻資源在部門與鎮街共享共用,將監控資源按需共享給所有鎮街和相關業務部門,並將87處視頻資源共享接入青島市級視頻監控平臺。通過全面整合視頻資源,有效提升了監控應用效能,解決了森林防火、秸稈禁燒、打擊盜採礦產砂石等政府治理的重點難點問題。下一步,萊西市將適時向耕地保護、社會治理等領域拓展。
紮實推進區域遠程醫療、雙向轉診系統建設
為解決疑難急症需要多地專家會診、傳染性疾病不易到公眾醫院就診等問題,實現「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積極發揮縣區醫院在人才、技術及設備等方面的優勢,於今年7月開始著手建設區域遠程會診、雙向轉診等信息系統,為區域內各醫療機構提供一體化服務,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資源縱向流動,實現區域資源共享,便捷開展遠程醫療、雙向轉診、健康管理等服務,方便患者看病就醫,促進醫療資源貼近城鄉基層。
區域遠程會診系統實現了醫院間點對點遠程醫療會診申請,醫生與患者利用遠程視頻進行交流溝通、病情診斷。區域雙向轉診系統實現了社區鄉鎮醫院與縣區醫院的雙向轉診功能,通過遠程視頻的形式進行問診,並與遠程會診相結合,達到轉診接診的綜合全面診斷以及醫院間的交流溝通。
信網記者 杜杲燃
[來源: 信網 編輯: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