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食每不肉戲作》選段
初遊唐安飯薏米
炊成不減雕胡美
大如莧實白如玉
滑欲流匙香滿屋
古往今來的詩詞裡素來不缺對美食的描寫,足見中國人的飲食文化歷史之悠久。中國人對吃,可以說是相當講究的。一個簡單的食材,也能烹飪出各種口味的佳餚。
張大千曾拜書法大家李瑞清為師,這位特立獨行的清道人「吃名遠揚」,尤喜食蟹,據傳曾有一天之內吃掉100隻螃蟹的壯舉,因而得了個「李百蟹的綽號。」這放在當下,應該可以在吃播上獲得大批的吃粉了。
敲黑板
何為吃播
「吃播」是「吃飯直播」的簡稱,具體來說,就是坐在家中的網絡攝像頭前,向網友直播自己吃飯的過程,依靠「吃相」的受歡迎程度獲得「打賞」,由此形成了一種吃播經濟。
吃播經濟,是一種以網際網路為媒介的經濟形式,就是通過網際網路直播吃的過程,「我吃著,你看著,你還願意付錢,我還能賺錢」,這種「吃播」模式從2014年開始逐漸火熱起來,兩位經濟學教授不約而同地拋出相似觀點:「吃播經濟」和「美食文化」的發展恰恰是國民經濟相比以前整體提升發展的表現,在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推動下,這類吃與穿的相關產業還將受到更大關注
我國作為美食大國,吃播的走紅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各大視頻平臺,隨處可見吃播的身影,可以說吃播是很多吃貨的解饞神器。
有人說減肥的時候看看就好,感覺自己也吃了滿滿一肚子好吃的。也有人說,一個人吃飯太空虛,看著吃播吃飯,感覺有人陪了。總之,吃播的出現,拯救了一大波孤單寂寞冷的吃貨啊!
有市場,就有表演者,各路吃播博主迅速走紅於網絡。但小編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中國吃播博主幾乎無一例外,全都試吃過了韓國火雞面,而韓國吃播博主無論吃什麼都少不了一份泡菜,無處不在的泡菜,也難怪韓國嚷嚷著泡菜是他們家的。這麼多國內博主爭相直播吃火雞面,除了跟風吸引粉絲,或許還有些文化不自信的成分在。聽聽社會學專家是怎麼看的吧!
社會學專家侃談吃播文化
莆田學院社學會專家蔡政忠教授認為,部分國人確實有些文化的不自信。
國人身處美食天堂(地方八大菜色),也就因為長久處在美食天堂,往往有著生在福中不知福或者「被寵壞了的舌尖」等行為。
在消費社會學有一種「秀異」的文化,它的意思是說,在流行當中,每個個體都想突顯不一樣的自我,來吸引眼球。
所以,這情況跟歷年來臺灣夜市小吃有點類似,有些夜市攤販所開發的新產品,在消費者逛夜市當中,覺得這東西沒聽過也沒看過,就想買來試試,但是一嘗試過了之後,就再也不會過來買了(有位研究旅遊的學者提出葡式蛋撻在臺灣只風行幾個月就關門破產歇業的文章有提到),成語有「百聞不如一見」或者「見面不如聞名」得不到、吃不到,只能看報導廣告才能引發人的遐想。
如果能夠長期追蹤觀察,往往就像感冒發高燒一樣,一下子就銷聲匿跡了,最後,國人長期被養出來的「媽媽的味道」還是最適合國人的三餐與休閒飲食習慣吧。
其實,去過韓國和日本的人都明白,飲食除了物價高之外,論菜色的味道,真的不比中國飲食菜單的千變萬化,唯一贏過國人的就是環境、情調與氣氛,所以只能被國人封為「料理」(料理比不上「菜系」,料理在古文學的用詞語法當中,算是貶抑詞,也就是難登上大雅之堂的小食小吃)這也就是平時找個氣氛好、燈光佳的地方簡單吃一下(又不算真能吃飽的情況)如此而已。
看看這位韓國小姐姐,超級迷戀中國的寬粉,幾乎頓頓都少不了寬粉。
國外吃播博主也是很迷戀中國的寬粉的,小眼神十分驚喜有沒有!什麼時候能看到國內吃播博主無一例外地直播吃寬粉的盛況呢!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覺得國外的月亮特別圓,看看寬粉在國外也如此受歡迎,我們應該覺得自豪,老祖宗對美食的鑽研以及執著,讓我們可以做一個名正言順的吃貨,享受著美食帶給我們的感動,離開家以後,才知道,原來最想吃的,就是媽媽煮的菜,最懷念的味道,就是兒時的味道,我們應該對自己的文化自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