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寶寶》:孩子是媽媽的精神寄託和幻想,卻總有一天要長大

2020-12-19 小魚奶爸日記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總是親密又矛盾,尤其對中國家庭來說,媽媽們關心則亂,會把孩子照看得很緊。

父母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好」,可孩子畢竟是獨立個體,會下意識想逃離。

0101有多少孩子活成了「包寶寶」?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這位媽媽的丈夫,除了工作之外,對家裡的事不聞不問,這讓她感覺很孤獨。

她最擅長的事是做包子,可每次做好的美味包子都沒人欣賞。有一天,她像往常一樣吃包子,誰知包子居然發出了聲音。

於是,她把包子吐了出來,只見包子自己開始伸展,慢慢變成人的樣子。

起初她很驚訝,後來經過和包子的朝夕相處,慢慢熟絡了起來。她會餵包子東西吃,帶它買菜逛街,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

包子像人一樣一天天長大,兩人的關係也由開始的親密變得有些尷尬。包子在媽媽的過度保護下覺得窒息,它渴望自由,可媽媽依舊不放心。

它想和同齡人玩,媽媽不讓,時間一久就爆發了,不想再顧及媽媽的情緒。

媽媽想要挽回包子,可包子更嚮往走出去。有一天,他帶了女朋友回家,媽媽覺得精神崩潰,試圖阻止包子再離開,可包子不願意。

無奈的媽媽手足無措,最後一口把包子吃掉了,淚流滿面。

好在,故事結局不錯,媽媽後來發現遇到包子只是一個夢,夢醒之後,她和自己現實中的孩子和解了。

《包寶寶》的情節,是許多中國家庭生活的真實寫照。動畫裡許多細節值得我們深究,看似恐怖壓抑,卻隱藏著很多含義?

0202媽媽的愛,有時也會令人窒息

媽媽一口吞下包寶寶的導火索,是包寶寶帶了女朋友回家,她覺得從此之後,包寶寶都要離開這個家了。

這種行為實屬偏激,她不僅要掌控孩子,還想讓它按自己的想像生活。

在包寶寶出現之前,她一直在廚房忙碌,包寶寶給她的生活帶來了溫暖和希望,也讓她產生了強烈的精神寄託。

因此,當包寶寶想出去尋求自由,擺脫和媽媽相依為命的生活時,媽媽覺得遭受了背叛,才會做出瘋狂的行為。

失控的不只是孩子,還有她的生活。

從情節來看,兒子離家後,媽媽夢中遇見了包寶寶,可以說,包寶寶就是兒子的替代品。

事實上,孩子是媽媽的精神寄託和幻想,但反過來,媽媽並不是孩子人生的全部。這聽起來有些殘酷,但事實就是如此,他們總有一天要長大,擁有自己的生活。

現實中許多母親就是如此,把孩子當成一切,花費大半輩子,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生活。也就導致,一旦孩子長大離開,她們的生活會突然失去重心,沒了奔頭,想努力抓住一些東西。

「空巢」父母面對恐懼,不願意放棄對孩子的控制,但這是畸形的。

作為父母,請提醒自己,幫助孩子成長的同時不要忘記讓他們獨立生活,不要幹涉過多。

父母作為獨立個體,也要把生活掌控在自己手中,而不是活在孩子的半徑裡。

0303緩解媽媽的控制欲,父親的作用很重要

整部影片中,媽媽的丈夫只出現了兩次。

第一次是做好包子端上桌時,他動了筷子,第二次是在圓滿的結尾部分,大家一起包包子,他坐在沙發上看電視。

而媽媽遇見包寶寶,和他朝夕相處的過程中,甚至最後吃掉包寶寶時,父親一秒中都沒有出現過。

可以說,父親和母親的陪伴是兩個極端,拉大了親子交流的鴻溝,最終導致孩子漸漸遠離。

我們還需要仔細思考一下,《包寶寶》的結局真的圓滿嗎?

結尾媽媽吃掉包寶寶後非常後悔,好在驚醒後發現這是一場夢。

現實中的兒子離家出走後回家,帶著異國女朋友,這次她表示了歡迎,大家圍坐在一起,好像以前的矛盾從來沒有存在。

事實上,表面和諧的氛圍下仍然存在問題,母親並沒有真正理解孩子的「獨立」,兒子也沒有體諒母親的無助,幫她建立自己的生活,父親還是那個父親,木訥,和家庭沒有感情聯繫。

原來爆發的矛盾,儘管大家心照不宣地不談,可問題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自動消失。

拍攝這部動畫的導演石之予對此深有感觸,作為家裡的獨生女,母親對她疼愛有加,可有時過度保護常常讓她覺得挫敗。

媽媽曾說過,石之予就是小包子,如果能把她塞回肚子裡,兩人就能永遠在一起了。

其實父母和孩子間的感情是很微妙的,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就容易破裂。

0404這類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1、 喪偶式育兒

在一些中國傳統家庭觀念中,女性的主要任務被認為是管理好家庭,男性則發展事業。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說到,中國鄉土社會的家庭是差異格局,以父親這輩為主,主要關係表現在父子之間,婆媳之間、夫妻之間的關係反而是次要的。

這樣的家庭關係準則就造成了,夫妻雙方的感情對整個家庭來說並沒有那麼重要,男性應該事業有成,才代表著他扮演好了家庭角色。

這不是偶然現象,父親忙於工作,對家庭事物不感興趣,母親和孩子的關係很親密,就會有些失衡。

2、 過度的愛和控制欲

母親對孩子的愛並不是越多越好的,比如朱雨辰和他媽媽。

雖然朱雨辰已經年近四十,可朱媽媽還是每天為他準備一日三餐,朱雨辰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搞個小廚房,凌晨四點起來燉湯。

如果說飲食上的照顧在情理之中,那麼朱媽媽對兒子感情的介入,就有些不對了。

她認為朱雨辰未來的妻子必須像自己一樣,把朱雨辰放在第一位。這導致朱雨辰現在還是單身一人,可她並沒有覺得自己管得過多。

兒子的事業,甚至連發微博,她都要過問,只要表現出反抗情緒,朱媽媽就會說「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過分的關心和愛,會讓孩子陷入被母親控制的世界無法自拔。反抗沒用,孩子就會更加依賴這段關係,變得懦弱。

有時過於看中家庭關係會適得其反,過多管束孩子、丈夫都是不合適的行為。

0505如何正確處理和孩子的關係?

1、 為自己而活

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

媽媽為了盡最大全力照顧孩子,常常放棄自己的夢想和事業,以為這樣的犧牲能換來孩子的認同。

可這個社會已經變了,事業同樣是不可忽略的部分,孩子也未必需要一個時時刻刻照顧他的母親。

看過一篇小學生作文,在他的描述裡,媽媽沒有工作,每天除了打牌就是看劇,做的飯難吃,家務也整理得不乾淨,卻一天到晚喊累。看到同學的媽媽什麼都會,他越發覺得自己的媽媽就是沒用的中年婦女。

如果母親在孩子心中的印象已經差到這個地步,那她為孩子付出再多,也不會被重視了。

無論如何都別忽略了自己,只有做好自己了,才會成為孩子的人生榜樣。

2、 和孩子保有獨立空間

親子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相互獨立、相互尊重的。

孩子也有自己的隱私需要維護,你的孩子不是你的所有物。不要翻看他們的日記,更不要不敲門就進孩子的房間。

大家都是從孩子長大的,不會不知道這種行為有多討厭,把握好大方向,適當引導效果反而更好。

3、 父親不能缺位

父親忙於事業,讓家庭過上更好的生活固然重要,可關心妻子、孩子同樣重要。如果不是忙到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就花點時間在家庭上吧。

周末帶上孩子去玩,和妻子多交流,這樣的家庭功能才是完整的。

相關焦點

  • 奧斯卡獲獎短片《包寶寶》,戳痛多少媽媽的心,看完果斷買票回家
    奧斯卡獲獎短片《包寶寶》,戳痛媽媽淚點最近被一個奧斯卡獲獎短片刷屏了,《包寶寶》講述的是一個空巢媽媽,在包包子的時候包出來一個寶寶。她十分珍惜這個娃娃,萬分寵愛和呵護,耐心的餵飯,帶寶寶玩耍,無論是買菜還是打太極,她都很寶貝地帶著寶寶,生怕寶寶孤獨寂寞不開心,甚至寶寶每長高一點,都很仔細地記錄下來,視如己出。可是包寶寶逐漸叛逆,從和朋友打電話被媽媽發現,生氣地摔門發脾氣,到交了女友。
  • 一個「包子」戳中了萬千媽媽的心!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
    一個移民加拿大的華人媽媽是個廚房好手,尤其擅長做包子。這份手藝卻得不到老公的鼓勵,每天老公隨手塞幾個包子,便匆忙上班去了。這天,媽媽像往常一樣,面無表情地往嘴裡塞最後一個包子時,突然,「哇」「哇」「哇」,包子突然叫了聲!被嚇了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 《包寶寶》:媽媽的一生,有4個階段的焦慮
    就拿今天的這部《包寶寶》來說吧,它不僅在國內深受大家的歡迎,在國際舞臺上跟其他作品相比也毫不遜色,甚至還拿下了很多獎項。在這部短片當中,大家能看到媽媽和包寶寶之間相處的點點滴滴。整個故事很溫馨,包寶寶的形象也很是可愛。然而僅憑溫馨的故事和呆萌的形象,並不能幫助這部短片脫穎而出。它之所以能拿下那麼多獎項,最終還是依靠隱藏在溫馨故事下的深層含義,那就是分離焦慮。
  • 《包寶寶》:從孩子出生到成長,4個階段解析父母的「分離焦慮」
    媽媽一口吃掉包寶寶的設計不僅僅是一個笑點,這一情節設置的背後還蘊含著媽媽對孩子的愛還有控制。溫暖、有趣的相處和愛護中,隱藏的是媽媽對孩子自私的控制,而最後包寶寶要長大離開媽媽的時候,媽媽傷心欲絕的片段更是包含著"分離焦慮"的辛酸。
  • 「包媽媽」們適時放手 孩子會感激你
    包媽從發現包子寶寶的驚喜,到給孩子洗澡、打扮、餵養、量身高,自己親手包的這隻小包子就是最得意的作品。媽媽對小包子的愛,就像對孩子一樣體貼。隨著包子長大,他想要交更多的朋友,想要自己私密的空間,媽媽卻極度不適應,出現各種打斷包寶寶和朋友接觸的行為。    成年了的小包子有了女朋友,媽媽竟然要包寶寶在自己和女孩子之間做一個選擇!
  • 皮克斯的動畫《包寶寶》:沒有分寸的愛,將會毀掉孩子的前程
    皮克斯這部動畫片-《包寶寶》,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獎,這個動畫片的主角是一位中國媽媽,她的丈夫每天工作忙碌,很少陪伴她,她只能每天獨立完成家務,內心很孤獨。突然有一天,她發現她自己做的包子有了生命力,她感到很驚喜。
  • 育兒視角看《包寶寶》:影片「吞噬」的愛,是家長控制欲的體現
    看看《包寶寶》,這部極具中國特色的奧斯卡動畫短片,或許能夠告訴你答案。《包寶寶》:被"吞噬"的愛《包寶寶》的主人公是一位空巢母親,這位母親每天都鬱鬱寡歡,她時常感到非常的孤獨。直到有一天,她在吃早餐的時候,正打算要吃掉一個包子時,包子突然發出了聲音,似乎是被她咬疼了。
  • 《包寶寶》:八分鐘的動畫短片,揭示了控制型父母帶給孩子的影響
    《包寶寶》講述的故事非常的簡單,有一對空巢老人的中國式夫妻,過著安穩單調的生活,在老母親忙裡忙外開始做包子的時候,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包子有了自己的生命,並且在不久之後就生了包小子,在包媽媽擁有包小子之後,包媽媽將所有生活的寄託都放在了包小子的身上。
  • 這三種星座的男寶寶愛粘媽媽,長大後容易變身「媽寶男」
    現在很多媽媽喜歡研究寶寶的星座,有些寶寶特別愛粘媽媽,整體掛在媽媽身上,做什麼事情都要媽媽來陪著。特別是一些男寶寶,這三種星座的男寶寶長大後具有「媽寶男」的潛質。巨蟹座寶寶(6月22日-7月22日)性格特點:親切有禮、感情豐富、具有母姓,屬居家型。巨蟹寶寶觀察力極強,他們會把觀察而來的外界事物,深藏在其敏銳的內心世界中。巨蟹座的寶寶往往比較顧家,喜歡家裡的味道、氣味,他們往往比其他孩子更早地收拾房間、學習做飯。
  • 「只要你好,媽媽什麼都可以放棄」最無私的母愛卻「害死」了孩子
    儘管這樣的母親並非少數,她們願意為了孩子付出一切、犧牲一切,但最終也用她們的愛「吞沒」了孩子。包寶寶與被吞沒的孩子們包寶寶是何許人也?就是一隻會說話會行動的包子,除了體型比正常人類小了95%外,其餘特徵都和人類基本一致。
  • 《包寶寶》:別以愛之名吞噬孩子,父母要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
    《包寶寶》這部短片上映於2018年,在2019年榮獲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雖然整部短片的時間只有短短8分鐘,但是所呈現出來的內容卻戳中了無數父母的心。《包寶寶》的主角是一位樸素的家庭婦女,她的角色是一位媽媽,每天丈夫上班之後,她一個人在家就顯得非常無聊。
  • 短片《包寶寶》揭露中國教育:面對分離焦慮,父母更需心理斷乳
    然而,包寶寶如人類一般逐漸長大,變得越來越獨立。而當包寶寶離家之際,母親一氣之下,一口吞下了包寶寶,想將它佔為己有。突然間,母親從夢中醒來,發現中這一切不過是自己的一場夢,而這時響起了離家出走的兒子的腳步聲。
  • 寶寶和爸爸不親怎麼辦?智慧媽媽會花心思,幫爸爸和孩子認識彼此
    2.爸爸和寶寶交流少我家寶寶兩歲多時,喜歡去商場的淘氣包玩,有天寶寶偏要去淘氣包,因為比較晚了,我家寶爸直接就來句「不能去」,沒下文了。孩子正在興頭上,聽了這話特別委屈地哇哇大哭起來。我抱了抱孩子,等寶寶的情緒平穩點了,我就告訴她為什麼今天我們不能去淘氣包,因為時間太晚了,淘氣包的叔叔阿姨也要下班陪自己的寶寶了,不過我們可以改天早點兒去。沒有頑固不講道理的孩子,只有不會與孩子交流的家長。「媽媽,那麼我們明天早點去可不可以」?
  • 短片分享 | 溫情動畫短片《包寶寶》
    《包寶寶》 短片時長:8:06 導演:石之予 短片類型:動畫短片 短片《包寶寶》的故事,由一位母親引出。
  • 奧斯卡動畫《包寶寶》幕後:一個中國留守少女的好萊塢之路
    剛開始不適應,天天鬧著要回中國,唯一能讓她感興趣的是逛「玩具反鬥城」,媽媽就天天帶她去那兒玩,直到有一天她適應了異國的生活。後來有一段時間,小碧青與同學交往有障礙,母親聯繫了幾家有相仿年齡孩子的家庭,每周安排孩子們在一起玩,外國人喜歡吃中國的點心,媽媽會做好多包子和餃子送給人家,作為一種答謝。
  • 原來,女巫和包寶寶要的都是一樣的
    但是:有個條件,我要和你最高貴的圓桌武士之一,你最親近的朋友——加溫,結婚。啥?excuse me 就你,駝背、醜陋、滿嘴就一顆牙、渾身一股酸臭味。No 絕對不行。我怎麼可以讓我的朋友和你結婚,這種舍義保命的事,我做不出。
  • 影評——《包寶寶》
    小的時候我們就想早點長大,逃出爸媽的手掌心,飛向自己憧憬的地方;慢慢的,長大後的你漸漸懂得,不管你在外面收穫了多少榮譽,嘗到了多少辛酸,家始終是給你肯定和關懷的地方。因為家裡,有兩個人,始終在等你。無條件,沒理由。
  • 不摸媽媽睡不著覺?寶寶這是出現「情感飢餓」,三招讓娃乖乖放手
    但是陪著娃入睡的媽媽顯然不這麼想,寶寶入睡前總有些不好的小習慣,有些寶寶非要摸著媽媽的身體才能入睡,把媽媽搞得苦不堪言,寶寶沉沉睡去,媽媽卻被摸得失眠。 不摸媽媽睡不著覺,寶寶這是有心理問題嗎? 自從女兒出生後,佟彤就一直和她一起睡,孩子和自己格外親,佟彤一開始還挺高興。
  •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 戳中了怎樣的痛點?
    原標題: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戳中了怎樣的痛點? | 睡前聊一會兒 前兩天,一部七八分鐘的中國風短片《包寶寶》,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細膩的描述、大膽的想像、感人的劇情,打動了無數觀眾,也戳中了不少中國家庭的痛點。受黨報評論君的邀請,今晚我們來聊一聊這部短片。   這部由華裔女導演執導的短片,用華人家庭的形象和場景,講述了一個中國人熟悉的話題: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控制」,以及如何面對長大以後的孩子。
  • 孩子是不是聰明娃,細心的媽媽看寶寶的手就一目了然,不用等長大
    為什麼寶寶們這麼能折騰,家裡的物品都逃不過他們的「魔爪」!媽媽們捶胸頓足之際,是否想到孩子的「破壞行為」,其實是他探索世界的一種表現。著名哲學家康德曾說:「手是身體的第二個大腦。」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最早是通過動作來發展思維的,孩子越喜歡動手越有利於大腦的發育。」因此,孩子是不是聰明娃,細心的媽媽看寶寶的手就一目了然,不用等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