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總是親密又矛盾,尤其對中國家庭來說,媽媽們關心則亂,會把孩子照看得很緊。
父母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好」,可孩子畢竟是獨立個體,會下意識想逃離。
0101有多少孩子活成了「包寶寶」?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這位媽媽的丈夫,除了工作之外,對家裡的事不聞不問,這讓她感覺很孤獨。
她最擅長的事是做包子,可每次做好的美味包子都沒人欣賞。有一天,她像往常一樣吃包子,誰知包子居然發出了聲音。
於是,她把包子吐了出來,只見包子自己開始伸展,慢慢變成人的樣子。
起初她很驚訝,後來經過和包子的朝夕相處,慢慢熟絡了起來。她會餵包子東西吃,帶它買菜逛街,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
包子像人一樣一天天長大,兩人的關係也由開始的親密變得有些尷尬。包子在媽媽的過度保護下覺得窒息,它渴望自由,可媽媽依舊不放心。
它想和同齡人玩,媽媽不讓,時間一久就爆發了,不想再顧及媽媽的情緒。
媽媽想要挽回包子,可包子更嚮往走出去。有一天,他帶了女朋友回家,媽媽覺得精神崩潰,試圖阻止包子再離開,可包子不願意。
無奈的媽媽手足無措,最後一口把包子吃掉了,淚流滿面。
好在,故事結局不錯,媽媽後來發現遇到包子只是一個夢,夢醒之後,她和自己現實中的孩子和解了。
《包寶寶》的情節,是許多中國家庭生活的真實寫照。動畫裡許多細節值得我們深究,看似恐怖壓抑,卻隱藏著很多含義?
0202媽媽的愛,有時也會令人窒息
媽媽一口吞下包寶寶的導火索,是包寶寶帶了女朋友回家,她覺得從此之後,包寶寶都要離開這個家了。
這種行為實屬偏激,她不僅要掌控孩子,還想讓它按自己的想像生活。
在包寶寶出現之前,她一直在廚房忙碌,包寶寶給她的生活帶來了溫暖和希望,也讓她產生了強烈的精神寄託。
因此,當包寶寶想出去尋求自由,擺脫和媽媽相依為命的生活時,媽媽覺得遭受了背叛,才會做出瘋狂的行為。
失控的不只是孩子,還有她的生活。
從情節來看,兒子離家後,媽媽夢中遇見了包寶寶,可以說,包寶寶就是兒子的替代品。
事實上,孩子是媽媽的精神寄託和幻想,但反過來,媽媽並不是孩子人生的全部。這聽起來有些殘酷,但事實就是如此,他們總有一天要長大,擁有自己的生活。
現實中許多母親就是如此,把孩子當成一切,花費大半輩子,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生活。也就導致,一旦孩子長大離開,她們的生活會突然失去重心,沒了奔頭,想努力抓住一些東西。
「空巢」父母面對恐懼,不願意放棄對孩子的控制,但這是畸形的。
作為父母,請提醒自己,幫助孩子成長的同時不要忘記讓他們獨立生活,不要幹涉過多。
父母作為獨立個體,也要把生活掌控在自己手中,而不是活在孩子的半徑裡。
0303緩解媽媽的控制欲,父親的作用很重要
整部影片中,媽媽的丈夫只出現了兩次。
第一次是做好包子端上桌時,他動了筷子,第二次是在圓滿的結尾部分,大家一起包包子,他坐在沙發上看電視。
而媽媽遇見包寶寶,和他朝夕相處的過程中,甚至最後吃掉包寶寶時,父親一秒中都沒有出現過。
可以說,父親和母親的陪伴是兩個極端,拉大了親子交流的鴻溝,最終導致孩子漸漸遠離。
我們還需要仔細思考一下,《包寶寶》的結局真的圓滿嗎?
結尾媽媽吃掉包寶寶後非常後悔,好在驚醒後發現這是一場夢。
現實中的兒子離家出走後回家,帶著異國女朋友,這次她表示了歡迎,大家圍坐在一起,好像以前的矛盾從來沒有存在。
事實上,表面和諧的氛圍下仍然存在問題,母親並沒有真正理解孩子的「獨立」,兒子也沒有體諒母親的無助,幫她建立自己的生活,父親還是那個父親,木訥,和家庭沒有感情聯繫。
原來爆發的矛盾,儘管大家心照不宣地不談,可問題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自動消失。
拍攝這部動畫的導演石之予對此深有感觸,作為家裡的獨生女,母親對她疼愛有加,可有時過度保護常常讓她覺得挫敗。
媽媽曾說過,石之予就是小包子,如果能把她塞回肚子裡,兩人就能永遠在一起了。
其實父母和孩子間的感情是很微妙的,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就容易破裂。
0404這類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1、 喪偶式育兒
在一些中國傳統家庭觀念中,女性的主要任務被認為是管理好家庭,男性則發展事業。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說到,中國鄉土社會的家庭是差異格局,以父親這輩為主,主要關係表現在父子之間,婆媳之間、夫妻之間的關係反而是次要的。
這樣的家庭關係準則就造成了,夫妻雙方的感情對整個家庭來說並沒有那麼重要,男性應該事業有成,才代表著他扮演好了家庭角色。
這不是偶然現象,父親忙於工作,對家庭事物不感興趣,母親和孩子的關係很親密,就會有些失衡。
2、 過度的愛和控制欲
母親對孩子的愛並不是越多越好的,比如朱雨辰和他媽媽。
雖然朱雨辰已經年近四十,可朱媽媽還是每天為他準備一日三餐,朱雨辰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搞個小廚房,凌晨四點起來燉湯。
如果說飲食上的照顧在情理之中,那麼朱媽媽對兒子感情的介入,就有些不對了。
她認為朱雨辰未來的妻子必須像自己一樣,把朱雨辰放在第一位。這導致朱雨辰現在還是單身一人,可她並沒有覺得自己管得過多。
兒子的事業,甚至連發微博,她都要過問,只要表現出反抗情緒,朱媽媽就會說「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過分的關心和愛,會讓孩子陷入被母親控制的世界無法自拔。反抗沒用,孩子就會更加依賴這段關係,變得懦弱。
有時過於看中家庭關係會適得其反,過多管束孩子、丈夫都是不合適的行為。
0505如何正確處理和孩子的關係?
1、 為自己而活
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
媽媽為了盡最大全力照顧孩子,常常放棄自己的夢想和事業,以為這樣的犧牲能換來孩子的認同。
可這個社會已經變了,事業同樣是不可忽略的部分,孩子也未必需要一個時時刻刻照顧他的母親。
看過一篇小學生作文,在他的描述裡,媽媽沒有工作,每天除了打牌就是看劇,做的飯難吃,家務也整理得不乾淨,卻一天到晚喊累。看到同學的媽媽什麼都會,他越發覺得自己的媽媽就是沒用的中年婦女。
如果母親在孩子心中的印象已經差到這個地步,那她為孩子付出再多,也不會被重視了。
無論如何都別忽略了自己,只有做好自己了,才會成為孩子的人生榜樣。
2、 和孩子保有獨立空間
親子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相互獨立、相互尊重的。
孩子也有自己的隱私需要維護,你的孩子不是你的所有物。不要翻看他們的日記,更不要不敲門就進孩子的房間。
大家都是從孩子長大的,不會不知道這種行為有多討厭,把握好大方向,適當引導效果反而更好。
3、 父親不能缺位
父親忙於事業,讓家庭過上更好的生活固然重要,可關心妻子、孩子同樣重要。如果不是忙到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就花點時間在家庭上吧。
周末帶上孩子去玩,和妻子多交流,這樣的家庭功能才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