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著數以萬億計的恆星,這些恆星無時無刻都在散發著強大的光輝,向宇宙空間中發散能量和熱量。
但為什麼太空中卻是一片黑暗?早在1823年,就有人提出過太空是漆黑的理論。
如果宇宙是永恆無限的,並且均勻分布著大量恆星,那麼我們無論望向天空哪一個方向,這些光最終都會到達地球。
那麼星空之間就應該不存在黑暗區域,宇宙應該是一片光明沒有黑暗地球的夜晚也應該像白天一樣明亮。
提出這個想法的是德國天文學家奧博斯,他的這一個理論也被稱為奧博斯佯謬。
之所以稱為佯謬是因為當時那個年代的科學家普遍認為宇宙是靜態穩定的。
在愛因斯坦在發表廣義相對論時,還曾建立了靜態宇宙模型,認為宇宙是一個有限無邊的靜態彎曲封閉體。
直到1929年,哈勃發現了遙遠的星系都存在紅移現象,也就是所有的遙遠天體都在遠離我們而去,證明了我們的宇宙是一個在不斷膨脹的動態宇宙,打破了以往科學界的靜態宇宙模型。
既然宇宙在不斷膨脹,那麼時間從現在往前推算的話,宇宙就是不停在縮小,也就是說,宇宙的起源是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質量無限大奇點,由此建立了宇宙暴漲理論。
那麼既然宇宙有一個開端,並且宇宙在超光速膨脹,那麼也就意味著我們看不到宇宙的全部,宇宙不斷膨脹會讓遙遠星系恆星發出的不斷遠離我們,並且有一部分恆星發出的光我們永遠看不到,因為這些恆星處於我們可觀測範圍之外。
宇宙之所以一片黑暗就是你不可能用有限的光芒照亮無限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