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國際糧食市場風雲變化,國內糧食價格受到波動,「金玉米」「金豆豆」攪動糧食市場,部分地區出現搶購玉米、大豆現象,這引發了社會的焦慮與不安。確保糧價穩定,首先要穩定糧食生產。
那麼,2021年,究竟是種大豆還是種玉米?
讓我們首先來看下政策導向。
據新華社1月3日消息,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農業農村系統已立下「軍令狀」,務必確保全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000億斤以上,並力爭穩中有增。具體說,就是要做到「兩穩一增」。
——穩口糧,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南方雙季稻2020年擴種的面積不能減少,同時要提高單產;黃淮海和西北地區小麥麵積要力爭有所恢復。——穩大豆,繼續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力爭面積穩定在1.4億畝以上,提高單產和品質,確保用於豆製品等的食用大豆國內自給。——增玉米,重點擴大東北地區和黃淮海地區玉米面積。
除了穩定稻穀、小麥這兩種口糧生產外,穩大豆和增玉米已經擺上了全年播種計劃表,導向可謂十分明確。
此前,有關專家預測,2020年玉米價格上漲增加了農民種糧收益,提高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預計2021年玉米種植面積將會大幅增加,但是作為爭地作物,此勢必會擠壓大豆種植面積,引發新一輪種植結構調整——也就是擔心大豆種植受到壓縮。如今來看,農業農村主官顯然希望經過這兩年大豆振興計劃恢復上來的大豆生產能保持穩定。
統計部門數據顯示,2020年,受大豆振興計劃政策帶動,大豆播種面積1.48億畝,比上年增加825萬畝,增長5.9%。玉米種植面積約6.19億畝,較上年基本持平;玉米產量5213億斤,比上年減少2億斤。
根據此數據相比較,在確保2021年玉米單產穩中有升的同時,顯然玉米種植面積將必然面臨增加。具體增加的地區也基本鎖定:重點擴大東北地區和黃淮海地區玉米面積。事實上,這兩個地區也是我國玉米、大豆傳統的主產區。
為確保上述糧食的「兩穩一增」,在去年年底,唐仁健在談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時透露,糧食生產方面,確保每個省份播種面積只增不減。 「農業農村部2021年將繼續向各地下達糧食麵積、產量指標。」 這給各地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設置了硬槓槓,那就是首先要保糧食生產。同時,「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的表態,這也給東北玉米、大豆生產吃了「定心丸」。考慮東北一些地區常將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作為調節玉米、大豆兩者種植增減的工具,因此,在增玉米的背景下,2021年玉米生產者補貼可望略有提升。
限於我國耕地資源有限,不可能大幅增加耕地面積用於種植大豆。這兩年在擴種大豆時,主要來源於東北地區種植結構調整,減少玉米種植,改種大豆。而隨著玉米生產增加的信號,是否會給大豆生產帶來壓力,還有待觀察。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2020年國內玉米價格一直處於漲勢,被稱為國內玉米的「黃金年」。但隨著玉米以及替代品進口的大幅增加,特別是2020年進口已首次突破玉米進口配額;庫存稻穀和小麥替代玉米也是可供選擇的調控方案。玉米短缺問題事實上並非不可解決的問題。此或許也預示著玉米生產也存在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