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01
有位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嫻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
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覺得非常奇怪,問道:「你為什麼不要?」
小孩說:「我要您手中的釣竿。」
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
小孩回答:「您送給我的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
老人撫摸著孩子的頭說:「好聰明的孩子!但是我還要告訴你,如果只有釣竿,不懂技法,那你還是一條魚也吃不到啊。」
光有釣竿是沒有用的,因為釣魚重要的不是「釣竿」,而是「釣技」。釣竿只是工具,釣技才是體現人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關鍵因素,同樣的釣竿,不同的人垂釣,收穫大相逕庭。
02
小故事,大道理!如果小孩選擇魚簍裡的魚,無異於「吃老本」,終有一天要坐吃山空。
在這一點上,小孩的選擇是明智的。那麼小孩選擇了釣竿,他是不是就非常聰明呢?
其實不然。教育講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裡的「漁」可不僅僅是魚竿——那只是釣魚必備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用釣竿釣魚的「釣技」。
簡單地說,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是課堂的決策者;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任務是帶領學生共同去探究新知,進行自主學習。
有人認為自己有太多人認為自己擁有了人生道上的釣竿,就再也無懼一路的風雨。如此,難免會跌到。
只有獲得必備的「釣竿」,掌握一定的「釣技」,並且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釣技」,才能在未來的人生路上遊刃有餘。
我們的工作也是如此,崗位是「釣竿」,不同人的工作方法即是「釣技」,只有不斷地修煉「釣技」,我們才能成為「釣魚」最多的那個人。
哲學家莊子說過:「行於萬物者,道也」,「能有所藝者,技也。」大意為萬物運行所依靠的,稱為「道」;創造性的才能,稱為「技」。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不教育」換言之,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通過反思糾正錯誤的思想和不良行為,從而使其逐漸形成健全完滿的人格。
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學必須強調從實踐中學,在實踐中用。「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貴能驗諸身。為教縱詳密,亦僅一隅陳。貴能令三反,觸處能引伸。」
葉老在他的《語文教學二十韻》開篇就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培養學生能力應採用的教學方法,也集中體現了「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思想。
這一思想把尊重和激發學生自主發展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揭示了教師教育與學生自學、知識教育與主體發展、學校教育與終身學習之間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是對現代教育過程及其本質作出的科學而又通俗的精闢概括,值得我們認真學習領會。
03
每一個心靈都是自然宇宙與人類智慧的結晶,每一個孩子都有豐富的心靈與巨大的潛能,教育只需要將其內在的良知良能喚醒。
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在這個盒子裡,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覺等生命的能量。
如果我們不能揭開人類心靈的神秘面紗,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諦;如果我們不能潛入到人類靈魂的最深處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們就永遠找不到教育的力量。
蘇格拉底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師傅,在蘇格拉底很小的時候,有一次他父親正在雕刻一隻石獅子,小蘇格拉底觀察了好一陣子,突然問父親:「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雕刻師呢?」
「看!」父親說,「以這只是獅子來說吧,我並不是在雕刻這隻石獅子,我是在喚醒它!」
「喚醒?」
「獅子本來就沉睡在石塊中,我只是將他從石頭監牢裡解救出來而已。」
「喚醒「,多麼富有啟發意義的教育箴言!
蘇格拉底本人不也是一個偉大的心靈雕刻師嗎?
他經常說:「我沒有智慧,我只是智慧的接生婆。」
他利用接生術將那個時代的人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從蒙眛狀態中喚醒。我也經常說,我沒有智慧,我只是借古聖先賢的智慧喚醒無數家長的智慧,引導家長找到喚醒孩子智慧的鑰匙。
我們的孩子,特別是我們認為成績不好的孩子就是石塊裡面沉睡的獅子,我們應該喚醒孩子心靈深處的天賦潛能和內在力量,讓孩子從蒙昧中醒來,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學習,無限度地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
孩子在被動狀態下的學習只是應付差事,對孩子的智力啟發是毫無意義可言的。我們要作心靈的喚醒師,要做高超的雕刻家,而不做孩子學習的催促者與強行灌輸者。
懷特海(1861—1947),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過程哲學創始人,他創立了20世紀最為龐大的形上學體系。他在數學、哲學和教育學領域留下了大量的著作。
他與羅素合著的《數學原理》,標誌著人類邏輯思維的巨大進步,被稱為永久的偉大學術著作之一。《教育的目的》(1929)是他的教育代表作,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並影響深遠,閃耀著不朽的智慧光芒。
懷特海認為,支離破碎的知識、信息與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傳授僵死的知識,而是教人們如何掌握知識的藝術,讓知識充滿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問題。
他斷然反對灌輸生硬的知識,反對沒有火花的使人呆滯的思想。主張根除各科之間那種致命的分離狀況。教育只有一個主題,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誤區,把教育僅僅看做是在嚴肅的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視了對孩子來說更有意義的喚醒教育和自我教育。
從某種意識上講教育的目是要從心靈深處喚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促使孩子價值觀、生命感、創造力的覺醒,以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自由、自覺的建構。
教育的過程也不僅是要從外部解放孩子,而且要喚醒孩子內在的心靈能量與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發展孩子的潛能,激發孩子的生命創造力。
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一顆心靈感召另一顆心靈,是一個生命點燃另一個生命的力量,是人類集體心靈神秘參與的智慧活動。
我認為,讓孩子早一點了解和學習事物,讓孩子多接觸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讓孩子多讀經典作品等等,都是喚醒孩子心智的重要方法。
孩子的心智喚醒了,他就會留心發現周圍的世界,探究其中的道理,並思考怎樣與世界發生聯繫;
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孩子自然會得到成長力量,並一定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與方向。
當有一天,孩子驚喜地感受到一種躍動的活力、一種難以遏制的生命激情與力量的時候,教育也就觸及到了其真正的本質-----「喚醒」,這也正是心教育的精髓與智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