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江豚該怎麼保護

2020-12-20 求是網

  我國目前有野生大熊貓1864隻,數量比上世紀80年代的1164隻增長了67%,67個保護區覆蓋了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的66.8%。長江江豚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現存1012頭,數量比1990年的3600頭下降了76%,而豚類自然保護區只有9處,保護形勢比大熊貓嚴峻得多。

  近日,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印發通知,批准從安徽和湖北的保護區內遷出14頭江豚到廣東珠海長隆和上海海昌極地海洋世界。「遷水族館」繁育是否可行、需求是否迫切?日前,在湖北武漢舉行的長江生物資源保護論壇上,長江江豚的保護策略成為與會專家討論的焦點。

  人工繁育與遷地保護相輔相成

  「在森林裡保護大熊貓可以進行封閉式保護,但長江系統十分複雜,水生生物保護主管部門在長江中的話語權有限,推進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阻力很大。」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感慨。

  長江江豚種群數量衰減是多種人類活動造成的共同結果,如攔河築壩阻隔了魚類的洄遊通道,造成長江江豚食物匱乏;水域汙染降低其生殖能力;交通航運和捕魚活動導致誤傷等。「長江江豚是長江流域的旗艦物種,其種群數量是能將長江的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保護牽起來的一個重要指標。」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趙依民強調。

  「在過去多是搞江段保護,劃江段保護區,但保護區內通航不斷,食物匱缺的問題也沒有解決,效果不理想。」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宜瑜看來,現階段應以自然遷地保護為主,讓長江江豚在相對封閉,受人類活動幹擾較少的長江故道中生存下來,並通過不同保護地交換個體的方式維繫種群的遺傳多樣性。

  「九曲迴腸」的長江經自然衝刷或人工的裁彎取直後,原先的航道成了一片「無人打擾」的長江故道,為長江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提供了一片休養生息的天地。

  目前,湖北天鵝洲、何王廟和安慶西江等三處自然遷地保護區的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已超100頭,形成了自然繁殖種群。許多民間保護人士質疑,既然遷地保護成果豐碩,為何要讓長江江豚「背井離鄉」遷入水族館?趙依民解釋,治理好長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把長江江豚這個種保存下來。「2008年的冰雪災害差點讓天鵝洲的長江江豚全軍覆沒,因此多種保護手段應當齊頭並進,『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在水族館進行長江江豚人工繁育可以起到科學普及和科學研究的雙重作用,是對遷地保護的一種補充手段,兩者並不矛盾。」 趙依民表示,長江辦正在和各地政府積極協調,計劃於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蘇等地新增5處保護區。

  幼豚成活率低 科研水平亟待提高

  「2005年7月5日出生,存活;2007年6月2日出生,50天後死亡;2008年7月5日出生,5天後死亡……2018年6月2日出生,成活。」這組數據是長江江豚人工飼養條件下的繁殖記錄,13年來出生9頭,成活2頭。

  針對人工環境下小江豚成活率不高的問題,一位鯨豚類專家告訴記者:「幼豚每小時需要哺乳4到6次,一旦江豚媽媽缺奶,就需要採取人工哺乳的方式,但這面臨兩方面的風險,一是人工乳配方的不完善,二是頻繁人為幹擾會對小江豚造成強烈的刺激。」

  「長江江豚的人工繁殖並不存在技術瓶頸,幼豚的成活率低主要是受限於人工環境的不足,水族館環境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一位自然保護組織的研究人員向記者表達了不同的觀點,「長江江豚孕期超過一年,每胎僅產一子,想通過捕撈野生長江江豚進行人工繁育,以達到種群復壯的目的,很可能弄巧成拙,對為數不多的野外種群造成傷害。」

  據介紹,我國建立的大熊貓科學專家庫人數超過百人,但全國從事「水中大熊貓」長江江豚研究的專家僅10餘人,科研水平亟待加強。「長江江豚的科研到處都是空白,人工繁育技術進展緩慢,為這個種的滅絕埋下了隱患。」李彥亮提醒道。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先鋒表示,水生所白鱀豚館近年來利用飼養種群開展了大量長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學、生態學等基礎研究,為長江江豚的遷地保護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也為如今正在討論的長江江豚進水族館增添了信心和希望。

  記者發現,在水族館開展野生水生哺乳動物的繁育和科研工作有不少成功先例:本次參與繁育長江江豚的兩家水族館5年以來繁殖了超過10頭瓶鼻海豚;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與海洋館合作研究斑海豹的洄遊路徑和行為習慣。「長江江豚進水族館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也會參與科研,成果三方共享。」趙依民說。

  提高公眾對長江江豚的關注度

  公眾關注是推動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長江江豚進水族館能否讓公眾認識江豚,保護江豚?水族館能否承擔傳播野生動物保護理念的重擔?

  「我國水族館飼養的瓶鼻海豚超過500頭,南瓶鼻海豚超過300頭,白鯨約300頭,鯨豚類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都是世界第一。」張先鋒認為,水族館是水下世界的窗口,把人和水下自然界聯繫了起來,是不可替代的科普平臺。

  也有動物保護人士對江豚進水族館能起到的科普效果提出質疑:「水族館中活動空間狹小,承受著生理和心理雙重壓力的鯨豚類動物會出現各種刻板行為,身上往往遍布著互相攻擊的咬痕。」

  「在以動物表演為賣點的水族館中,人們往往會以看小丑的心態來看動物,雖然長江江豚不參與表演,但能起到的教育意義或許有限。」這名保護人士希望能將長江江豚進水族館的爭論,化作推動水族館行業逐步取消動物表演,加強科普教育的重要契機。

  長江新螺段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郭立鶴補充,長江江豚進水族館可以提高公眾的生態保護觀念,普及野生動物保護的法制教育。他也提醒道:「遷水族館是一種積極的嘗試,但棲息地保護是根本之道,保護長江江豚目的不僅是保護物種,更是為了保護長江的整體生態環境。」

  李彥亮表示,我國有200多家海洋館,數量佔全球的40%,接待遊客能力超過世界一半。應當把這些場所合理利用起來,開展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的科普宣傳工作,讓公眾在輕鬆快樂的遊覽中,從看到江豚、認識江豚,自發轉化為喜歡江豚、保護江豚。

  「保護的手段,保護的認識應當是多樣化的,只要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長江江豚的保護就有希望。」趙依民說。

相關焦點

  • 保護長江江豚 把食堂「建」到長江上!
    而今由於人類活動影響造成的長江生態破壞「微笑精靈」的數量僅存1000餘頭為了保護長江江豚維護長江生物多樣性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南京江豚保護協會啟動了2019年社會參與增殖放流活動8月31日「助力拯救長江江豚」第二場增殖放流活動在南京長江三橋江豚監測點舉行
  • 保護長江江豚 南京有專屬志願者服務站了!
    由於種群數量減少,江豚的生存現狀備受關注。近年來,志願者們持續監測著野生江豚的活動情況,同時也承擔著江豚保護的科普重任。此前,他們多數依靠口頭呼籲和發放宣傳手冊。現在,南京有了第一個長江江豚保護志願者服務站,今後,江豚的科普有了專屬展館。
  • 長江鱘、長江江豚、中華鱘,我們拿什麼來保護你
    針對近期社會關注的白鱘多年未見的問題,與會專家表示,白鱘是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級保護物種。1983年以來,國家採取禁止商業捕撈利用、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一系列保護措施來試圖挽救該物種。遺憾的是,2003年以後長江流域沒有再發現白鱘。
  • 長三角「壓軸」長江大保護 改過江通道「給江豚讓路」
    去年12月24日一早,安徽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護豚人」劉義文就與同事駕著小艇出去巡江,當天天氣雖冷,但他卻因前一天「長江保護法草案」的消息而心裡覺得熱乎:「真想把好消息告訴江豚。」長江江豚作為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亞種,是長江生態的「晴雨表」,也被稱為「長江微笑天使」。
  • 超400種野生動物的保護級別被提高,長江江豚或成一級保護動物
    據《新京報》報導,國家林草局、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通知,向社會徵集有關《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修改建議,擬提升超400種野生動物的保護級別,大家比較熟悉的長江江豚也在其中。你對長江江豚知多少?從外形上來看,長江江豚給人的感覺也是憨厚而可愛,它們的身體長度約1.2米,個別能達1.9米甚至2米,它們的身體顏色多為鉛灰色或灰白色。壽命方面,長江江豚大約能活20年。另外,長江江豚比較活潑,喜歡在水中竄來竄去,對人類也大方而熱情。不過,令科學家十分痛心的是,長江江豚常遭捕殺,2018年時僅剩1000餘頭。
  •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發布 長江江豚保護級別升為極危
    22日,生態環境部和中科院聯合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上,長江江豚保護級別已由瀕危上升為極危。昨日,武漢市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會與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籤訂協議,捐贈10萬元用於支持白鱀豚館2018年長江江豚分娩護理監測工作,並決定成立長江江豚保護專項基金,希望有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長江江豚的保護工作中。
  • 長江現死亡江豚,殺害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如何判刑
    2019年11月11日上午9時,在長江新螺段白鱀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一頭死去的江豚,滿身都是被漁網勒過的傷痕,很可能是被漁網纏住後「溺水」身亡!具體原因仍待相關部門進一步調查。同樣,在11月7日,洞庭湖發現一頭死去的江豚,尾巴上竟然被綁著兩塊紅磚,分明是有人故意「沉屍湖底」,令人既氣憤,又痛心。而這頭洞庭湖江豚死亡還不到5天,又在長江發現江豚死亡。實在令人遺憾。不到5天時間2頭長江江豚慘死,殺害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將如何判刑?
  • 最新研究認定長江江豚為獨立物種:與海江豚之間出現生殖隔離
    11日晚,該項目負責人、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光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通過大樣本全基因組測序,來自南師大、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華大基因的科研人員將長江和中國沿海不同水域的49隻江豚的基因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發現長江江豚與海洋江豚之間存在著顯著而穩定的遺傳分化,已形成獨立的進化支系。
  • 瀕危江豚:長江最後一種哺乳動物的命運
    近日,有媒體稱,武漢白鱀豚館江豚餌料告急,本刊通過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了解到,在武漢市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大力幫助下,白鱀豚館餌料魚暫時充足。此前該基金會發出微博,希望聯繫相關資源,為江豚餌料提供更長期穩定的供應。
  • 「微笑天使」長江江豚多次現身 農業農村部:健全跨地區保護機制
    長江江豚被譽為「微笑天使」。近期在南京等地通江湖泊,長江江豚群體出現的頻率顯著增加。 圖片來源:新華社12月15日,農業農村部就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階段性成效舉行新聞發布會,漁業漁政局局長張顯良專門談到了長江江豚的保護情況。
  • 郝玉江:江豚保護升級只是時間問題
    很多網友對如何保護長江江豚很關心,更多的網友則表達了對環境汙染的不滿,「我感覺很多人很關注水環境問題,而且有一些對長江江豚的保護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層次都比較高」,@江豚的微笑稱。其中有一位自稱「野路子的動植物愛好者」的網友甚至指出了這條微博中出現錯誤的地方,進行了專業溝通,「他真的是非常專業」。
  • 長江江豚擬升一級「國保」動物,你同意嗎
    這些致危因素導致長江江豚死亡率,尤其是幼豚死亡率提高,長江江豚自然棲息地破碎化程度加重,有效棲息空間減小、質量下降,長江江豚自然群體規模變小和被長期隔離,遺傳多樣性水平下降等,最終極可能導致種群滅絕。目前,長江大保護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同。
  • 「微笑天使」長江江豚多次現身農業農村部:健全跨地區保護機制
    「最近在南京、武漢等地通江湖泊,媒體報導發現了『微笑天使』長江江豚群體出現的頻率顯著增加,我們對此感到很欣慰,這說明保護工作有了初步的效果。」12月15日,農業農村部就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階段性成效舉行新聞發布會,漁業漁政局局長張顯良專門談到了長江江豚的保護情況。他說,「水生生物長期生活在水裡,長江水域生態有沒有恢復,水生生物最有發言權。」
  • 上海長江口中華鱘保護基地二期工程明年竣工,將增設首個江豚保育館
    記者從今天市農業農村委組織的鄉村振興採訪活動中獲悉,上海長江口中華鱘保護基地二期工程正在抓緊建設中,預計於明年年底竣工並投入使用。長江口中華鱘保護基地二期工程將增設江豚保育館,主要用於江豚及其他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研究。據悉,上海長江口中華鱘保護基地一期工程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
  • 久違了,萌萌的長江精靈:長江江陰段江面再現江豚身影
    該江陰居民稱,當時江面突然出現了兩個起起伏伏的黑影,與長江打了多年交道的他瞬間反應過來,這應該就是「水中大熊貓」江豚。他和朋友是在長山肖山碼頭上遊約200米處看到這兩頭江豚的,江豚距離岸邊有兩三百米,一大一小,正往江陰長江大橋方向遊去,小的一頭比較調皮,時不時躍出水面。20分鐘之後,江豚才完全消失在一行人的視野中。
  • 長江江豚擬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比大熊貓還少
    19日,國家林草局、農業農村部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擬升級長江江豚為國家一級保護物種。長江江豚被稱為長江中的」微笑天使「 ,他們性格活潑,智商相當於3-5歲人類孩童。根據2017年科考結果顯示,長江江豚僅存約1012頭,數量比大熊貓還少。
  • 長江白鰭豚功能性滅絕後江豚也瀕臨滅絕邊緣
    如今,原來位居長江食物鏈頂端的江豚,已經不得不離開生長了千萬年的故地,逐漸躲入長江的支流和湖域之中。因為在那裡,通航的船舶數量更少一些,通航的大船更少些,在那些地方,江豚幼崽成活環境會好一些。我國對江豚的保護工作起步較晚,江豚的遷地保護開始於1965年。1991年前的考察結果,估計當時的種群數量約為2700頭。
  • 紀念白鰭豚淇淇來漢40周年,武漢立起「淇石」,警示長江江豚保護
    2020年1月12日,一場紀念它,同時也是號召長江江豚保護的公益活動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鰭豚館舉行。40年過去了,這頭世界上唯一人工飼養的白鰭豚「淇淇」,已經自然死亡18年;白鰭豚也已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十多年;而長江江豚,瀕危程度已經比大熊貓嚴重。昨日,人們在「淇淇」原先生活過的水池旁,設置了一塊永久紀念石——淇石。
  • 長江江豚與黃鶴樓「同框」了!
    長江江豚終於和黃鶴樓「同框」了! 17日上午,武漢長江大橋上遊江段, 成群江豚在雨中跳躍, 江對岸就是黃鶴樓。 散步的武漢市民拍到了這一畫面。湖北長江新螺段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程師陳懋,正好在武漢出差,聞訊後也趕到現場。 他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江豚有遷徙的習性,有科學考證的遷徙範圍是25-90公裡。根據2012年和2017年的江豚科考結果,在武漢下遊一直到九江江段,沒有發現江豚,可以說是江豚的空白區。
  • 漁民上岸 江豚「回家」 從「微笑精靈」看長江生態興衰
    所幸的是,長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現象,引起了我國對長江保護意識的及時警醒,一系列禁漁、禁兩岸化工汙染的措施迅速落地,同時,自然保護區設立,使得長江最後的哺乳動物和「活化石」江豚,得到了搶救性保護,倖免於重演長江「兩白」滅種的命運。根據農業農村部的發布的信息,截至2018年7月24日,長江江豚僅剩約1012頭,瀕危程度比大熊貓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