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的價格,不錯的味道,便捷的銷售方式,烤腸可以在全國各大景點看到,是一種深受消費者歡迎的休閒食品。兩元錢一根貴嗎?不貴;安全嗎?不一定!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臺灣烤腸這種方便又美味的東西開始流行了起來。商家只需要一個簡單的烤箱,就能源源不斷的烤出廉價又美味的烤腸來。因為,烤腸的原料都是現成的,批發幾大包過來,放在冰箱裡慢慢烤就行了,而我們吃的這些2-3塊錢一根的烤腸多半是沒有肉的,真正有肉的香腸也有很多,但是很貴,一根至少要20多塊錢。因為這些香腸都是純肉製作的,只是往肉裡面加一點調料而已。畢竟,豬肉的成本很高。
真正的臺灣烤腸,都是純肉製成的,裡面只添加一些必要的調味料,而且多是豬肉,價格也相當的貴。目前在大陸,雨潤等一些企業也有類似的產品,但每根要賣到20 元錢左右,根本不是我們在大街小巷看到的5元、甚至2元、1元一根的「臺灣烤腸」。成本決定價格,很多打著「雙匯」等知名品牌的小販,一定是「掛羊頭賣狗肉」。那麼,這種小學生都愛吃的香腸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一般比較正規一點的商家都會往裡面放一些肉,不過不是豬肉,是類似雞大胸、雞皮、鴨皮、狐狸肉、貂肉(狐狸肉和貂肉來自養殖場,通常他們只要皮毛,肉是免費或者很便宜的)之類的很廉價的肉類。然後再加上豬肉香精,紅曲紅色素,防腐劑,之類的食品添加劑,最後用大量的澱粉進行填充,一根香腸就這樣製造出來了。
當然,不排除有些商家心情不太好。那麼他們就會用某些植物蛋白(比方說:大豆蛋白)來代替肉類。這樣一來,整根香腸表面上看起來跟像是有肉的樣子,實際上裡面一點肉都沒有,全部是化學合成的添加劑。但是,如果不了解它們的製作過程,單單憑肉眼和味道是區分不出來的。
大家都知道,即使在前幾年豬肉最貴賣到24元一斤的時候,街邊烤腸也依然能保持2元一根,這樣的烤腸,能是純肉做得嗎?
雖然如今,像「火山石烤腸」等香腸很受歡迎,但是所有的香腸鼻祖都是我們小時候經常在街邊吃的「臺灣熱狗腸」。臺灣的特產烤腸是把純豬絞肉灌進腸衣,用明火燒烤,這樣的烤腸一般售價在二十元左右。而我們內地所謂的「臺灣熱狗腸腸」,實際上加入了大量澱粉,用金屬架加熱,口感鬆軟,沒有肉質嚼勁,售價兩塊錢尚有暴利。
曾有媒體針對烤腸中含有的物質做過相關實驗,具體為:購買1~4元不等的五種烤腸,並在購買後立即用保鮮袋密封,做冷凍保存,隨後進行檢測。
通過對比試驗發現,一元的烤腸含有的肉類成分微乎其微,澱粉量很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一分價錢一分貨」這個道理。
按照國家標準,目前僅對腸類的蛋白質含量作出規定,卻並未對肉含量進行規範。因此,3元以下的樣品屬於以大豆蛋白為主要材料的仿造肉的可能性會比較大。此外,烤腸中還可能含有一定量的焦磷酸鈉、山梨酸鉀等食品添加劑,用於著色、防腐、提香以及增加口感。
總特來說,烤腸、尤其是低價烤腸的營養成分對人體而言其實並不合理,因此,為了自己的健康,還是要少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