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開始到縣城讀書,對於常年「蝸居」在鄉下,即便一個小小的縣城都會覺得繁華的不得了,大有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
我記得很清楚,校長在每次全校講話說到不要去網吧上網,不要玩遊戲,不要交網友。與這個沾上邊的都是「壞學生」,不僅要劃清界限,還要敬而遠之。
網絡的普及以及青少年的好奇,從接觸到逐步發展瘋狂。最巔峰時期是高一,我們那時稱上網通宵為「包夜」,可以一周去兩次,跟同學一起打一晚上遊戲。
上網通宵是一個邊際效益逐漸遞減的活動,到最後甚至是達到負效益。前兩三個小時,人有精力,玩的不疲倦,是爽值最高階段。隨後下半夜開始,人困馬乏,可能只是為了不浪費省吃儉用摳出來的通宵費用,堅持著。
印象中那個時候的冬天很冷,網吧一般也不會開空調,密閉空間本來空氣就不好,還有人吸菸,衣服都會粘有揮發不掉的那股網吧特殊混合氣味。
第二天早上5、6點從網吧拖著沉重的身體,冒著嚴寒,又冷又餓,一種想死的心都有。這個時候總有一兩個人會「從良」:後續誰再拉我出來上網通宵,我就弄死誰。然並卵,下次只要誰在宿舍一吼「今晚通宵走起」,保準會跟著大部隊走,一個也不落下。上岸不容易。
上網通宵真正的魅力所在,只是一群人一起走起,一起玩遊戲的那種氛圍和感覺。不然我們一個偌大的12人宿舍,去了9人,只剩下3人留守。
真正考驗是一晚不睡第二天還要上課,尤其是數學課,因為數學老師是班主任。可想而知,眼皮都在打架,但凡只要迷上一會,哪怕睡個一秒鐘都是特別美妙的事。現實不允許,只能強行假裝著很認真聽講的樣子。一旦下課或者其他老師的課,不管三七二十一,在天寒地凍的教室,趴在課桌上,像一具屍體。
英語課是睡得最多人的,英語老師說了一句至今記憶深刻的話:從開始教你們班英語,有個別同學就從來沒有抬頭過看到過臉。
現在回想那個時候的我們怎麼那麼蠢,居然不睡覺去上網通宵。現在誰花一千塊錢讓我去通宵我都不去。自己再喜歡看足球賽,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總決賽,也只趕在12點前把上半場看完就匆匆睡了。
現在年紀已經不再年輕,熬夜恢復周期太長,沒個兩三天恢復不過來。
現在時間成本也比之前貴,之前的時間成本為負數,靠著父母來救濟。現在工作賺錢,你的時間成本高的很。
現在的價值觀發現不是上網、遊戲才是人生最高追求,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