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5月3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對於許多上海人來說,石庫門的屋簷下築著燕子窩,每到春末夏初,燕子穿堂而過已然成了童年最美好的回憶。如今氣溫節節攀升,燕子卻不見蹤影。不少孩子更是只聞燕子其名而未見其身。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除了氣候等客觀因素外,城市建設腳步的加快也成了燕子數量減少的主要因素。
市民:
唱兒歌看圖片懷念燕子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這首在1956年就創作的歌曲,在被傳唱了50多年後,仍舊成為現今的孩子們耳熟能詳的歌曲。
不過,這曲子雖然膾炙人口,可這意境卻已非現今孩子所能理解。近日,家住寶山區的吳女士致電本報熱線,希望記者能提供一些有關燕子的線索,讓自己的孩子能親眼看一看,媽媽口中尾巴似剪刀的小燕子。
吳女士的女兒今年三歲,平時最喜歡聽一些兒童歌曲,並跟著一起唱。《小燕子》則是吳女士女兒特別喜歡並跟唱的一首歌曲,每每唱到「年年春天來這裡」,女兒都會問媽媽,燕子究竟長什麼模樣,平時能不能看得到。
眼看著已進入深春,一直想讓孩子親眼看一看燕子的吳女士卻發現,如今的城市裡幾乎無法找到燕子的蹤影。回想起自己以前住在石庫門的經歷,吳女士嘗試著到原來的南市區尋覓。但逛了一大圈都不見燕子的蹤影,最早的老房子也早已被拆除。無奈的她只能在網上找一些圖片和詩詞以及動畫片給女兒看,但畢竟這些都停留於表面,讓吳女士頗感惋惜。
攝影者:
中心城區難覓燕子蹤影
一架望遠鏡,一臺照相機,65歲的劉新華觀察鳥已經有一段日子了,而這兩樣東西是他每次觀鳥時必不可少的工具。劉新華告訴記者,他年輕時就很喜歡養一些花鳥魚蟲,退休後更是迷上了攝影,尤其是鳥類拍攝。一開始,劉新華只在城市綠地和植物園等地方看鳥拍鳥,隨著這城市化的進程加快,這些地方的鳥雖然種類上有增加,但數量上卻下降了不少。於是,劉新華開始輾轉郊區甚至外地,找尋有大批野鳥的地區。
劉新華告訴記者,三年前,他曾經在崇明的一戶居民家中看到燕子窩。據這戶居民介紹,這個燕子窩在他們家已經築巢好多年了,每年春末夏初的時候燕子就會定時飛來,一邊加固自己的窩,一邊繁衍後代。
就在他將發現燕子窩的消息在論壇上發布後,馬上吸引了許多愛鳥人士前來觀察拍照。大家在拍照時一討論,便發現燕子的畫面確實越來越難捕捉了。有不少攝影愛好者更是有好幾年沒有在城區內抓拍到過燕子的照片,無奈之下只能到郊區的老房子密集處尋覓。
野鳥會:
現代建築不利燕子築巢
這燕子究竟在上海能不能找到?什麼原因導致燕子越來越難被發現?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上海野鳥會的總幹事姚力。姚力告訴記者,根據近幾年的觀察,燕子在城區內的數量確實有所減少,基本上在中外環以內是難以看到它們的蹤影。
除了氣候等客觀的因素,由於燕子築巢的特殊性,如今上海的大部分建築是無法滿足燕子築巢的需要。姚力告訴記者,之所以家燕以往在上海能普遍見到,主要原因是上海當時的房屋結構為磚木結構,而且有屋簷,能供燕子在簷下棲息。現在都是高樓大廈,沒有任何遮擋,而且多數大廈外都是用光滑的塗料或是馬賽克黏貼,摩擦力一小,讓燕子無法將粘土用在上面。
「燕子對於上海人來說,除了生態方面的意義外,更有一種文化傳承的意義在內。」姚力對記者說,對於許多老上海來說,能有燕子在自家屋簷下築巢,或是直接從室內穿堂而過,是一種吉利的象徵。如今的住宅,連屋簷都沒有,更別提能讓燕子穿堂而過這一幕。
考慮到城市中燕子的數量的減少和對生態環境的部分影響,上海野鳥會也正在與上海的一些中小學積極合作,讓孩子們自己製作一些支架,並讓家長幫忙放在窗外,為燕子未來築巢做好準備,為它們創造一個人為的築巢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