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認知】區域特徵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84個地理知識大盤點!

2020-12-16 騰訊網

最值得分享和收藏的專業地理文章大合集

應廣大讀者的需求,小編整理了一篇關於區域地理的,如果你喜歡這類推文,或者你覺得有用請給我點讚哦!

1.荒漠與荒漠化:荒漠是指氣候乾燥,降水量非常少的地區或自然景觀,它包括沙漠、沙地、戈壁等。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現象,是一個變化過程,其結果可能出現荒漠景觀。

2.我國的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於西北地區,石漠化主要分布於南方地區,鹽漬化主要分布於西北地區和華北平原,凍融荒漠化主要分布於青藏高原。

3.荒漠化常與貧困相伴。土地荒漠化嚴重的地區多是我國貧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區。

(1)荒漠化是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和潛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產物。

(2)在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氣候因素的變化,特別是降水量的變化,往往影響著荒漠化的進程。

(3)人類活動在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4.南方丘陵山區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當地能源缺乏,農村薪柴匱乏,亂砍濫伐嚴重。該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城市較多,而且這裡土層薄,一旦發生水土流失,就難以治理,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遠大於黃土高原。.

5.同學們要注意:

(1)有關黃土高原地區的考查通常以經緯網圖為切入點,同學們要注意典型地理事物的經緯度位置,如秦嶺(34°N)、大同(40°N);掌握110°E經線穿過的主要地理事物。

(2)黃土高原地區一些地理事物具有典型的地理界線特徵,如長城、太行山脈、秦嶺、祁連山脈等,同學們要掌握其地理意義。

6.資源開發的優勢條件,一般可從資源、市場、交通三方面進行分析。資源數量和質量具有優勢,市場需求量大,且交通便利的地區,資源開發條件較好。

7.煤炭外運能力不足和水資源短缺是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

8.山西煤炭資源豐富,以煤炭為基礎的重化工業在生產過程中會造成「三廢」汙染,給山西帶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9.水力資源是否豐富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河流的水量,二是河流的落差。一般來講,水量越大,落差越大,水力資源越豐富;反之水力資源越貧乏。

10.流域開發建設與綜合治理的分析思路:先要充分利用案例提供的各種數據、圖表(氣溫變化曲線、降水量柱狀圖、地形剖面圖等),對流域內的自然狀況和社會經濟條件進行全面的分析,得出流域開發的有利條件和制約流域發展的不利因素。再根據有利因素制定流域發展的方向,根據制約因素探索綜合治理的對策。

11.影響河流航運價值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河流徑流量大小與季節變化、河水的流速、河流的通航裡程;影響河流航運價值的經濟因素主要有流域內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城市的數量。

12.流域綜合治理的一般措施

上遊:治理原則是調洪,做法是修水庫、植樹造林;

中遊:治理原則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遊:治理原則是洩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13.東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徵可簡要歸納為:山環水繞,平原內孕;氣候冷溼,森林茂密。

14.不要錯誤地認為,只有年降水量大於800毫米的地區才屬溼潤區。東北的北部和東部地區,雖然年降水量不足800毫米,但由於該地的緯度較高、蒸發量小,因此地表仍較溼潤,也屬溼潤區。

15.以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汛期出現在春季,並不是出現在夏季,這是因為夏季氣溫雖然較高,融雪能力很強,但此時地表已無積雪。

16.分析沼澤的形成原因,可從水的來源、去處兩大方面進行。沼澤的形成,一般是由於水的來源豐富,如降水豐富,易出現洪澇等。另外也因為水不易排走。

17.地廣人稀,人均耕地多,是東北地區糧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

18.東北地區糧食生產的突出特點為: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和地區專業化生產。

19.某區域農業發展條件的分析一般應按以下步驟進行:

(1)從地形、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方面,分析該區域適合發展的農業類型以及適合種植的農作物。

(2)綜合考慮該區域社會經濟條件,如科技、交通、市場等方面,從上一步已確定的農業類型及作物中選取單位產值較高且對當地生態環境基本無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區域內部自然及社會經濟條件方面的差異,合理布局小區域農業。

(4)關注重要農業區域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問題及發展障礙。

20.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關係: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區域工業化必然帶動城市化,城市化反過來促進工業化。

21. 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原因可簡要歸納為:地理(當地優越的區位條件和自然環境)孕育了機會,歷史(僑鄉、適逢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了機會,政策(改革開放)催生了機會。

22.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的第二階段雖然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主,但與發達國家的高新技術工業有顯著的區別,其重工業和製造業不發達,制約了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今後應加強鋼鐵、石化、汽車等基礎工業的發展。

23.工業化與三大產業的關係

科學技術推動了工業化,工業化又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工業化處於不同的階段,三大產業的比重不同。工業化早期,三大產業的比重由大到小呈現一二三排序;工業化推進過程中,第一產業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比重逐步上升,三大產業的比重由大到小呈二一三的排序;實現工業化後,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第二產業比重相對下降,三大產業的比重由大到小呈現三二一的排序。

24.天然氣並非無汙染的能源!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僅為煤的40%左右,相對於煤炭、石油等能源來說,具有使用安全、熱值高、潔淨等優勢;但天然氣並非沒有汙染,只是汙染較輕。

25.解決資源短缺問題的途徑:提高資源利用率,節約資源;尋找資源替代品和實施跨區域資源調配等。

26.跨區域資源調配線路的選擇:要保證穩定、安全的資源供應;要考慮線路的造價;要考慮沿線地形、河流等自然條件和城市分布等社會經濟條件;要儘量避免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

27.跨區域調配工程的評價思路:需從輸出地和輸入地兩個方面來說明。對輸出地側重說明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並進一步促進城市化發展和經濟發展,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對輸入地則突出說明解決了資源短缺問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促進該區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

28. 產業轉移的主要表現形式:對外直接投資、設立營銷網絡、建廠、設立研發機構等。其中設立研發機構是產業轉移的高級形式。

29. 產業轉移的實質就是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最優區位,以降低生產成本,獲取較多的利潤,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0. 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首先是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其次是佔領當地市場,再次是利用其地價便宜的優勢。

31.發展中國家在接受發達國家重化工業轉移時,應充分估計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加強對廢棄物排放的控制和綜合治理,堅決避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道路。

32. 對於我國重要地形區的經緯度位置,可利用重要經、緯線進行「串聯式」記憶,如沿30°N緯線從西到東依次有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遊平原,沿40°N緯線從西到東依次有塔裡木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同樣,還可利用90°E、100°E、110°E、120°E經線來串聯記憶。這種記憶方法效率較高,但準確性不高,與左邊的表格結合起來複習效果更好。

33. 中國重要地形區圖是歷年高考考查的重點,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是高考地理試卷或文綜試卷上的「常客」。考查中國地理知識的高考試題大都直接或間接地涉及了中國重要地形區。

34.山脈是地形的骨架,許多大的地形區都是以山脈為界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歸納總結某條山脈兩側的地形區分別是什麼,或某地形區四周分別有什麼山。例如天山是塔裡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的分界線;東北平原東有長白山,西有大興安嶺,北有小興安嶺。

35. 一般來說,對於任何一個區域,我們都可以建立一個知識結構模型,它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徵、人文地理特徵和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四個方面。而各要素之間又可以建立次一級的知識模型,如自然地理中的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帶等要素的特徵及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的關係;人文地理中的農業地域類型、工業地域類型、商業貿易、交通、城市與人口等要素的特徵及相互之間的關係。

36.南北方地區自然環境與工農業關係

北方地區:屬半溼潤地區,農業生產需大興農田水利,開渠打井,利用河水、地下水灌溉,發展以旱作為主的耕作業。本區煤、鐵、石油資源豐富,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全國重工業基地和能源基地,在農產品資源的基礎上發展了紡織工業和食品工業,交通運輸以鐵路運輸為主。

南方地區:屬溼潤地區,發展以水田為主的耕作業,種植亞熱帶、熱帶的經濟作物和林果。輕紡工業和有色金屬工業發達,建立了沿江、沿海工業帶,河湖眾多,水運便利。

37. 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雖存在很大的差異,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特點,如都為雨熱同期的季風氣候等。

38. 幾種農業類型的區分

(1)綠洲農業:乾旱荒漠地區有水源灌溉處的農業。一般分布於乾旱荒漠地區的河、湖沿岸,以及山麓地帶與衝積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如我國新疆塔裡木河流域的農業就為綠洲農業。

(2)灌溉農業:是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因為降水較少,主要依靠地下水、河流水等水源發展的農業,如我國西北地區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農業就為灌溉農業。

(3)河谷農業:一般是指在海拔高的河谷地帶出現的農業類型,如青藏高原南部的雅魯藏布江谷地的農業就是河谷農業。

39. 青藏地區氣候高寒,夏季平均氣溫低,因而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海拔較低、熱量條件較好的河谷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農業生產的共同有利條件為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

40.三條重要山脈

橫斷山脈:地勢第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分界線;青藏高寒氣候區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分界線。

陰山: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溫帶季風氣候區與溫帶大陸性氣候區的分界線;內、外流區的分界線。

祁連山:地勢第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河西走廊)的分界線;青藏高寒氣候區與暖溫帶的分界線;青藏高原高山氣候區與溫帶大陸性氣候區的分界線;青藏高寒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分界線。

41. 光照強的地方氣溫不一定高,如我國青藏高原太陽輻射強,但由於地勢高,夏季為我國氣溫最低的地區之一。

42. 我國的冬季風與夏季風:

(1)我國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臺灣、海南島外都受冬季風影響,冬季風加劇了北方嚴寒,使南北溫差加大,活動異常時,帶來嚴寒、大風、霜凍等惡劣天氣。

(2)我國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以東以南地區為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季風區,夏季風影響我國降水量的時空分布,活動異常時易發生水旱災害。

43.我國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才被稱為季風區,並不是受季風影響的地區都叫季風區;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大致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為界。受夏季風影響的季節,並不都是多雨的,如長江中下遊地區7、8月的降水量就較小,常形成伏旱天氣。

44.長江流經的省(市、自治區)——「青雲重上兩江湖,西四安。」這句話包含了長江流經的青海、雲南、重慶、上海、江蘇、江西、湖南、湖北、西藏、四川、安徽11個省(市、自治區)。

45. 海河、淮河的治理應根據其水系特徵進行。一般來說,可以採取的措施:上遊修建水庫、植樹造林;中遊加固河堤,修建蓄洪、分洪工程;下遊開挖入海水道,加快洪水排洩。

46. 分析河流水系圖時,首先,要從總體上把握各河流流域跨越的經緯度、發源地、流經的地形區和入海口;其次,要分清上、中、下遊並了解各河段的水系特徵,記住重要的支流、湖泊、峽谷、城市的名稱及位置;最後,了解重要的地理事物,如水電站、灌溉農業區、商品農業基地、工業基地等與河流幹支流的位置關係。

47.長江的綜合治理

(1)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是防洪,主要措施:生物措施,在長江中上遊營造防護林,保持水土;工程措施,對「九曲迴腸」的荊江段裁彎取直,在中下遊加固江防大堤,興建分洪、蓄洪工程,在幹支流上修建水庫。

(2)充分發揮「黃金水道」的作用,疏浚航道,加強沿江港口建設,擴大沿江地區的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發展。

(3)主要水利工程:三峽水利樞紐、葛洲壩水利樞紐等。

48.我國東部和西北地區的河流汛期都在夏季,但影響因素分別是降水量和氣溫。

49.黃河的綜合治理:

(1)治理黃河的根本在於中遊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植樹種草、打壩淤地、修建水庫)。(2)加固黃河大堤,利用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

(3)針對凌汛,採取炸冰壩的措施,疏浚河道。

(4)主要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樞紐、萬家寨水利樞紐等。

50.在複習有關我國主要工業基地的知識時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通過分析我國四大工業基地分布圖,掌握其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河流位置等,形成完整的地理空間概念。

(2)掌握工業基地中主要工業城市的名稱和位置。

(3)運用區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和原理去審視四大工業基地,形成相應的知識體系。

51.魯爾區的綜合整治對遼中南工業基地的借鑑意義: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變單一的重工業結構;全面治理環境汙染,提高環境質量;加強自身技術改造,淘汰落後的生產方式,提高自身的生產水平;加強交通的基礎設施建設;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等。

52. 0°緯線:剛果蘇門前,亞馬家裡面。

23°26′N:一灣兩海三半島,還要經過臺灣島。

23°26′S:南非澳洲南美洲,拉普巴拉向南流。

20°W:冰島以西格陵蘭,大西洋中東部穿。

20°E:斯堪地那維亞山,波羅的海巴爾幹,波德平原地中海,剛果盆地好望穿。

40°E:東經四十度,東歐平原穿,黑海和紅海,東非高原邊。

60°E:北烏拉爾山,南阿拉伯海,中穿伊朗和鹹海。

120°E:興安渤海臺灣海,澳大利亞西部穿。

0°經線:零度經線不列顛,伊比利亞幾內亞。

180°經線:白令海中,紐西蘭東。

53.任何地理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地圖上,可以通過某地理事物與周圍相關地理事物在方向、距離上的比較,確定它的區域位置。如黃土高原位於太行山以西,若能確定某高原東部為太行山,即可確定其為黃土高原。

54. 不同地區的氣候特徵、自然帶特徵、動物特徵、土壤特徵、河湖特徵、地貌特徵、人文特徵等都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或特殊性,這些特徵是區域定位的重要線索。如據降水和氣溫情況可以判斷某區域是處於低緯還是高緯,是內陸還是沿海,是大陸東海岸還是大陸西海岸。

55. 與中國有關的重要經緯線上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應作為重點來記憶,可簡單歸納如下:23°26′N:北回歸線東西穿,雲南兩廣和臺灣。

30°N:岡底斯山橫斷山,四川盆地杭州灣。

40°N:塔裡木祁連山,河套南側渤海灣。

80°E:天山山脈塔裡木,青藏高原穿西部。

90°E:阿爾泰山吐魯番,可可西裡孟加灣。

100°E:河西走廊祁連山,橫斷山脈泰國灣。

110°E:北起陰山貫三秦,南越巫山過南海。

120°E:興安虎聲吼,渤海水色秀,長江三角洲,臺灣海峽遊。

56.亞洲既有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又有世界最低的窪地死海。

57.第四紀冰川對歐洲地貌影響顯著。東歐平原和中歐平原部分呈波狀起伏的地形、北歐地區的峽灣海岸和眾多的湖泊、南部阿爾卑斯山區的寬谷和尖峰等,都是冰川作用的結果。

58.亞洲的貝加爾湖、非洲的坦噶尼喀湖等較深的湖泊大多由巖層斷裂下陷,積水而形成的。

59.美洲西部地區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是由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擠壓隆起而形成的;美洲東部低緩的高原、山地是外力作用長期侵蝕的結果。

60.歐洲西部和亞洲東部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有利於海洋運輸的發展;非洲大陸海岸線平直,港灣較少,不利於海洋運輸的發展。

61.北美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亞地形特徵的異同:

都可以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西兩側高、中間低,但具體地形類型存在差異。北美洲東部為高原和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山地;南美洲東部為高原、中部為平原、西部為大山系;澳大利亞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原。

62. 複習交通要道時,可以與選擇航海路線結合起來。例如從俄羅斯聖彼得堡到天津港,走最近航海路線依次經過:波羅的海、基爾運河、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亞丁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黃海、渤海海峽、渤海。

63.「十字路口」是交通位置重要性的重要表現:

馬六甲海峽是亞洲通往大洋洲,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德國位於歐洲大陸中部,是從西歐到東歐,從北歐到南歐的「十字路口」。巴拿馬運河通航之後,中美地峽成為北美洲通向南美洲,大西洋通向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64.西亞石油運往西歐和北美地區的最近航線是經過蘇伊士運河的航線,但石油運輸量最大的航線是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的航線。

65.注意海上交通要道的地理界線作用:

如蘇伊士運河是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是南美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是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土耳其海峽是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

66. 經常有同學把麥哲倫海峽與德雷克海峽混淆。麥哲倫海峽位於南美洲大陸南端與火地島之間;火地島與南極半島之間的德雷克海峽是南極洲與南美洲的分界線。

67.注意大陸和大洲的區別:世界上有六個大陸,七個大洲,但並不能說大陸比大洲範圍大,或者大洲比大陸範圍大,如亞歐大陸比亞洲範圍大,澳大利亞大陸比大洋洲範圍小。

68. 亞馬孫熱帶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1)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稱。

(2)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寶庫。

69.亞馬孫熱帶雨林面積廣闊的原因

(1)氣候:常年受溼熱的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氣溫較高,蒸發劇烈,對流旺盛,降水多。

(2)地形:亞馬孫平原北部為蓋亞那高原,南部是巴西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安第斯山脈,槽狀的地形形成了巨大的「聚水盆地」,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周圍高原、山地的地表徑流不斷地向河床匯聚,使得該區降水豐富,溼度大。

(3)洋流:沿岸有暖流流經,帶來大量水汽。

(4)信風:亞馬孫河巨大的喇叭狀河口,向大西洋敞開,使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攜帶著大量水汽,進入河谷地帶,一直向西推進,在西部受到山地的抬升,形成大量的地形雨。

70. 剛果河水能豐富的原因

(1)水量大:剛果河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全年高溫多雨,降水豐沛;剛果河流域面積較廣,集水面積大。

(2)落差大:剛果河下遊地勢陡峻,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資源豐富。

71.在河流的不同河段,開發利用的側重點不同。中上遊地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區,主要是開發水能資源;中下遊地形平坦、水流平緩、河道寬闊、流量穩定的地區,主要開發內河航運。

72. 河流航運條件分析

氣候:降水影響河流流量大小、流量的季節變化、河流水位高低以及河道的寬度

氣溫:影響結冰期的長短,決定河流能否四季通航。

地形:落差大小決定水流是否平穩。

通航裡程:江闊水深,水流平穩,則通航裡程長。

航運價值的大小還受河流流域或沿岸人口、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

73.非洲地理狀況

非洲大陸上,地形多高原。東非大裂谷,陷落地層斷。吉力馬札羅,非洲最高巔。維多利亞湖,屬盆地凹陷。中部有盆地,剛果河其間。幾內亞海灣,大西洋沿岸。馬達加斯加,大島位東南。南非好望角,大陸西南端。

74.非洲氣候

非洲熱帶大陸,赤道橫貫中部。氣候略呈帶狀,南北對稱分布。中部熱帶雨林,終年高溫雨足。三邊熱帶草原,乾濕南北季反。熱帶沙漠規律,南北回歸不誤。地中海式兩端,冬雨夏幹特殊。

75.非洲有四條大河:

剛果河、尼羅河、尼日河和贊比西河;其中只有剛果河的徑流量比較穩定,其他三條河流的汛期都出現在其所在半球的夏季。

76.印尼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77. 東南亞的石油主要分布於印尼、汶萊,特別是印尼,集中於蘇門答臘島,蘇門答臘島因此被稱為「希望之島」,現在印尼成為東南亞重要的石油輸出國,石油主要輸往日本。

78.西亞石油輸出線路之一的「波斯灣荷姆茲海峽阿拉伯海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有著眾多的考點,如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紅海的成因及鹽度,地中海沿岸地區氣候的成因、特徵,直布羅陀海峽的密度流等,複習時應通過石油運輸線將其串起來。

79.美國是世界上的資源大國,煤、鐵、石油等資源豐富,但該國也是石油等資源進口較多的國家之一,這與美國的「高消費」密切相關。

80.日本四大島,本州最重要;海岸線曲折,人稠地狹小;地震活動頻,海洋季風顯;森林水力富,礦產資源少;經濟發展快,科技水平高;經濟四要區,原料進口要;對外貿易港,神橫本州島;東京為樞紐,鐵路速度高;寒暖流交匯,捕魚北海道;地小靠機械,農業單產高;文化東西兼,櫻花國代表

81.世界上以鋼鐵為主的傳統工業區基本上都分布在煤、鐵資源豐富的地區,但日本由於煤、鐵資源短缺,只能通過海運輸入煤、鐵資源來發展鋼鐵工業,因此日本以鋼鐵為主的傳統工業區主要分布在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

82.歐洲西部溫帶海洋性氣候顯著的原因

緯度位置:大部分地區位於35°N—60°N之間,屬於溫帶,盛行西風。海陸分布:西臨大西洋,大陸輪廓曲折,使海洋的影響深入內陸。地形:中部為平原,山脈為東西走向,有利於海洋溼潤氣流深入內陸。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對沿岸地區起增溫、增溼作用。

83.歐洲西部地形、氣候特徵

歐西地形分三,山地平原相間;地表錯綜複雜,侵蝕來自冰川。氣候西部特點,溫帶海洋明顯;東屬溫帶大陸,海洋特徵逐減;南部地中海式,北部夏涼冬寒。

84. 澳大利亞大陸與其他大陸長期隔離,自然環境比較單一,生物進化緩慢,這些動物又沒有威脅其生存的天敵,故能生存至今。

85.澳大利亞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原因:氣候溫暖溼潤,適於居民生活;有優良的港口,對外聯繫方便;開發時間早。

相關焦點

  • 非洲的地理區域劃分,「東南西北中」五大區域該怎樣劃分?
    區域是研究地理問題的基本載體,我們所研究的自然或者人文地理問題,歸根到底實際上是在研究某一區域內的地理問題。當然,區域的範圍可大可小,也就是區域的尺度有大有小,地理區域的劃分方法有很多,包括政區、氣候、地形、自然帶、河流水系等等,都可以作為區域劃分的依據。
  • 亞洲的六大地理區域劃分(二)
    亞洲分區地圖亞洲的總面積達4457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30%,如此之大的面積,註定亞洲各地區的國家和人們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而區域內有具有很強的相似性。亞洲政區圖上一期我們介紹了:亞洲的六大地理區域劃分(一)。今天我們來介紹亞洲的剩下幾個分區,西亞、中亞和北亞。
  • 【定位技巧】地理區域如何定位?這篇講盡所有方法!區域定位必記...
    如:義大利半島像個長筒高跟鞋、伊拉克國家像芭蕉扇、黃河則像個「幾」字型。要善於發揮想像,把輪廓、形狀特徵作為判斷地理事物分布的一把鑰匙。  三、根據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定位  有些地理事物可能一時辨認不出,但其周圍事物可以成為判斷、推理的依據,通過對相對位置進行綜合分析往往能夠心明眼亮。
  • 袁劍:邊疆知識、區域分類與中國敘述「拉鐵摩爾邏輯」與近代中國...
    可以說,進入現代,隨著時代主題由「戰爭與革命」向「和平與發展」轉變,中國邊疆所蘊含的時代議題也從國家存亡問題轉變為區域發展問題。在這種外部秩序的轉變過程中,中國近代的內部秩序也出現巨大的變遷。概而言之,中國近代在「邊疆」概念及其相關意識方面呈現的重大轉變,與這一時期中國思想意識空間的拓展齊頭並進,並在幾個層面得以呈現:首先,由於「中國」一詞正式成為民國時期對外交往的官方簡稱和全民共識,因此,人們對於中國自身範疇的認識就更為具體了,逐步意識到中國這一政治地理範疇不僅有其相對柔性的外部文化標誌,而且還有實實在在的邊疆與邊界加以限定,而不再是無邊的「天下」,國家取代了
  • 玩轉區域 持續探索|PICLC教師專業發展紀實
    而近期在區域活動的研討中,在教學助理MS Eva的組織下,一系列的教研活動使教師們更全面且深度地看待區域活動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作用和角色,以及對區域的基本設置包括材料的基本設計有了新的認知。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系統、適宜的區域材料,使幼兒在自主選擇和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與環境的有效互動獲得個性化的發展。
  • 家樂福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
    因此家樂福近年來以加強區域優勢為主要發展戰略。      以下兩篇文章,試從物流、成本、經濟發展趨勢等專業角度,分析家樂福超市實行區域集中發展戰略的可行性及國內超市的競爭狀況。,商場經營開始從以前的以價格為主要特徵區隔的時代轉移到面對多樣價值的局面。
  • 萬邦物聯|流通區域資產 發展區域經濟
    萬邦認為,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各大電商平臺的湧現,依靠線下銷售線完成產品銷售的中小企業開始失去市場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也為市場之間的連結築起了貿易壁壘,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意識愈加強烈,區域與區域的分化也更加嚴重;由此引發的經濟兩極化為國內經濟共同發展的目標帶去了更多阻攔。
  • 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各國發展意見不一?
    2003年,泰國提出了伊洛瓦底江—湄南河—湄公河經濟合作戰略(ACMECS),這是湄公河次區域中首次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旨在通過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跨境貿易、協調運輸便利化規則條例以及促進人力資源開發來縮小湄公河次區域的經濟發展差距,促進可持續增長。
  • 陳耀做客13期東北振興大講堂主講新時代——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特徵...
    本次講堂邀請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擔任主講嘉賓,陳耀以「新時代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特徵與東北全面振興」為主題,從區域發展戰略的理論基礎、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演變、「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內涵、我國新時代區域發展戰略的特徵、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區域格局中的東北振興等方面作了深入闡釋。
  • A.I.D.E | 共探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區域治理與學校治理論壇圓滿舉行
    同期,由科大訊飛承辦的分論壇「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區域治理與學校治理」於12月12日圓滿召開,專家學者齊聚一堂,通過對教育信息化發展與趨勢分析,探討智慧教育建設思路,分享區域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果,助力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與教育治理現代化。
  • 從「四經普」公報讀懂中國經濟 區域發展呈現哪些新局面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立足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和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統籌推進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發展戰略,持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隨著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各區域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區域發展差距總體呈縮小態勢。
  • 錫林郭勒羊區域公用品牌發布
    發布會上,全面展示了錫林郭勒羊區域公用品牌的價值基礎、品牌主口號、品牌副口號及價值支撐,並向國內外廣大消費者及社會各界發布了錫林郭勒羊區域公用品牌全新形象;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發表主旨演講,品牌規劃團隊代表現場闡釋了品牌戰略規劃、設計理念及價值內涵;還邀請農業、品牌傳播、肉羊產業等領域專家學者圍繞品牌建設與綠色高質量發展主題現場展開探討與對話,共謀錫林郭勒羊產業發展。
  • 錫林郭勒羊區域公用品牌發布
    近年來,錫林郭勒盟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化畜牧業、畜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延伸產業鏈、暢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為主攻方向,著力推動錫林郭勒肉羊產業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
  • 「潤生萬物,滋養眾生」——浙江武義發布「武陽春雨」區域公用品牌
    據介紹,此次發布會旨在打響「武陽春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擴大「武陽春雨」品牌影響力,藉助浙江省農博會活動影響力為品牌發聲。武義縣副縣長鄒子偉表示,這次品牌發布標誌著武義的農產品發展邁出關鍵一步,進入新階段。他指出,武義縣自1994年研製開發「武陽春雨茶」之後,不斷完善品牌管理模式和地方標準,得到多方認可。
  • 我國有四大地理區域,除了北方和南方,還有哪兩個?怎麼分布
    ,根據各個區域特徵的不同,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點,一般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就是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北方區域面積佔我國總面積的20%,即192萬平方公裡,但人口較多,佔我國人口的43%,大約有6.03億,是3個巴西的人口,以漢族為主,還有少量的滿族、朝鮮族、回族等,分布有我國最大的2個平原,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
  • 電子信息產業:「六廊」區域布局及發展趨勢
    新亞歐大陸橋途經江蘇、安徽、河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7個省區,到中哈邊界的阿拉山口出國境。出國境後可經3條線路抵達荷蘭的鹿特丹港。中線與俄羅斯鐵路友誼站接軌,進入俄羅斯鐵路網,途經斯摩稜斯克、布列斯特、華沙、柏林達荷蘭的鹿特丹港,全長10900公裡,輻射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
  • 農業農村部專家組認定:瀘州為世界晚熟龍眼優勢區域中心
    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陳厚彬在現場表示,經瀘州市人民政府提請,農業農村部南亞熱帶作物中心組織相關專家在瀘州市瀘縣,就瀘州市「世界晚熟龍眼優勢區域中心」進行論證,專家組經過論證一致認為:瀘州是世界晚熟龍眼優勢區域中心。2020年瀘州「中國農民豐收節」啟動儀式暨世界晚熟龍眼優勢區域中心發布會現場。周夢穎攝陳厚彬在談及論證結論時,也道出了原因。
  • 產業集聚:區域次級中心城市升級的支撐點
    (二)德州城市發展的定位要求城市必然升級  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認為,城市的發展速度和規模,不僅取決於城市的地理區位或者區域的狀態,而且還取決於由這種狀態所決定的城市發展定位,即,從宏觀層面上形成的城市發展的定位與定向。定位的準確程度與發展程度呈正方向變化。
  • 第一屆亞洲區域科學國際研討會在北大舉行
    2010年9月11日至12日,第一屆亞洲區域科學研討會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舉行。來自中日兩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將近100位區域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本次會議圍繞亞洲的區域和城市的相關問題,從人口、環境、低碳經濟、區域發展與治理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學術探討與交流。
  • 沈白高鐵助力東北區域經濟發展
    沿線經過七個地級市行政區,新建沈白高速鐵路線路428.2公裡,共設瀋陽北站、撫順北、東韓家、新賓等九座車站。設計時速350公裡,建設工期4.5年。直至2025年,從瀋陽出發至長白山僅需一個多小時,沈白高鐵通車後,遼寧將實施實現14個城市+瀋撫示範區全部通高鐵的偉大壯舉。沈白高鐵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中東北東部快速鐵路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