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雪豹》;劇裡的周衛國有些玩世不恭,痞子氣質滿點。不過一旦認真起來,有著讓人挪不開眼的吸引力。心下喟嘆。竹下俊是一個很不錯的日本人。側面反應出戰爭並非國民所願,而是上位者的政治手段。所謂的友情在兩軍對立之前,根本不值得一提。後來竹下俊被周衛國削下一隻手臂,讓人惋惜,讓人感嘆。
NO9、《長沙保衛戰》;雖然是質量較高的抗戰劇,但擱置劇中人物李本忠、彭中華與歷史上原型人物有出入的爭議不說,這部電視劇對彭中華和他領導下團隊的刻畫存在「過猶不及」的「硬傷」。表面看來,這一編設痕跡明顯的人物有利於劇情的推進,也便於表達該劇的某些理念,但是,這些經不起推敲的劇情或多或少損害了該劇再三「標榜」的「真實性」,拖了整部電視劇質量的後腿。
NO8、《鐵血徵途》;與以往抗戰劇孤膽英雄式的演繹截然不同,該劇塑造了一系列特色鮮明的人物群像,更貼近川軍各界參戰人數之多的事實,彰顯出史詩質感。《壯士出川之鐵血徵途》播出後,不少業內人士對該劇在製作層面的「大手筆」與「捨得花錢」給予了不吝其煩的稱讚,相較之下,製作團隊出於對先烈和歷史的尊重的創作初衷,則顯得尤為突出和難能可貴。
NO7、《永不磨滅的番號》;塑造了很多鮮活的人物,在只講究劇情而不考慮人物個性的國產電視劇中算是一股清流,但是部分情節的確很無語,手榴彈炸飛機、靠槍尖摩擦生火引燃地雷有點抗日神劇的感覺了,結尾悲壯,有點集結號的感覺,靠考古發掘戰場舊址也有點扯淡,這才多少年。
NO6、《生死線》;上學時候覺得太好看了,一度我的電腦桌面都是這部劇的海報!演員都演的很好,劇情也不錯,那時候就喜歡上了楊爍-四道風。不過歐陽一直打不死,實在是太誇張啦。不過在那個時期,這類型劇裡真的算是不錯的。
NO5、《記憶的證明》;非常值得一看的題材和劇本,在當今這個社會敢於去觸碰這段歷史,觸碰這部分被大多數人所遺忘的記憶,乃至被翻拍成電影,通過這樣一種藝術形式來呈現,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大家敬佩的功德!所以在這必須對中國電影人、臺前幕後的工作人員和播放單位表達敬意。
NO4、《戰長沙》;說是抗日劇,其實是反戰劇。群像人物的刻畫,太厲害了。終究姐姐姐夫還是相隔兩地,終究,胡家一族只剩湘湘一人。戰爭是每一個人的被迫裹挾到這無法呼吸和生存的命運裡。無法逃脫,無法離開。中國記住那屈辱的百年,記住只有國強,才會有家。
NO3、《紅色》;是一部好劇。劇情合理不雷人,人物豐滿不乾癟。很溫馨,很真實。沒有一下子拔高到為主義去獻身,而是一個身懷絕技的小市民被情勢所迫不得不去反抗甚至打死日本人。為正義也為自己去戰。上海元素的設計,感覺到濃濃的老上海的氣氛。
NO2、《亮劍》;劇真的是一部好劇,但就是每次皇軍的對話又臭又長到底是什麼情況?整部劇前25集的亮劍是明的,後5集就是暗的,所以前25集是非常精彩的,而後5集就顯得有些枯燥,雖然要講的東西是深刻的,但5集是肯定不夠的。總體來說,作為一部從抗日講到開國之後的劇,在一個屬於歷史的背景下,還是很出色地刻畫出了一個英雄的形象,無論是李雲龍這樣的大英雄還是他身邊一個個無名英雄們。
NO1、《我的團長我的團》;這樣的題材和視角都很少,劇情也基本沒有拉胯,除了節奏慢一點。劇的重點是放在塑造每個人物上,但也因此有個問題。臺詞是每個人物自顧自說的,從自己的立場和世界觀出發,這點和其他電視劇能讓人很快理解的對話不一樣。臺詞和動作究竟設計得怎麼樣,可能需要多看幾遍帶入每個人物才能判斷。我這一遍就試圖理解每個人的意思而不可得,雖然最近也不會看第二次了。還好最關鍵的矛盾不難理解,不影響看完整部劇。
評價最高的十部抗日劇,《雪豹》墊底,榜首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