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文化已經滲透到手機行業,粉絲們的能力到底有多大?

2020-12-21 ZEALER

什麼是飯圈文化?

實際上,飯圈文化跟吃飯並沒有什麼聯繫。拿娛樂圈來說,飯圈就是喜歡同一個明星的粉絲圈子。在這個社交平臺發達的網際網路時代,這群有著共同愛好、極易被煽動情緒的粉絲湊到了一起,毫不避諱地向大家展示他們有多愛自己的idol,而且會付諸行動,不僅為TA打Call,還會獻出自己的財力。

最近最火爆的頭條板塊當然是肖戰了,從AO3事件的結局來看,並沒有真正的贏家。

同人圈大本營AO3被肖戰粉絲們舉報後,百度貼吧、B站等一眾平臺的相關內容先後下架。同時,肖戰的粉絲團正在被憤怒的網友通過"227大團結"聲討,而他們原本要守護的idol肖戰也大受影響——大量代言被緊急叫停,參演作品遭到抵制,而且被刷出低分。這就是傳說中被粉絲弄"糊"的藝人?

本來作為普通旁觀者呢,只要安安靜靜地前排吃瓜就好。但是其實呢,多多少少都會被影響。因為近兩年近乎瘋狂的飯圈文化,早就不再是娛樂圈的話題了,在數碼圈甚至電競圈這些領域,粉絲文化也逐漸開始飯圈化,並且已經是商業現象。

誰不想要更好的用戶粘性以提升口碑形象呢?誰不想要佔據高點拉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呢?這樣的商業運作模式似乎正在席捲而來。

看看顯卡吧,裡面A和N怎麼嘲諷的

玩相機的,尼康和佳能對噴了20年

看看現在的手機圈和以上這些也沒什麼區別

無非是參賽選手年紀更小,時間更多罷了

字節跳動收購錘子後,現在把羅永浩一併給收了,難道要搖身一變,成為抖音帶貨一哥?

回顧錘子手機,儘管算不上成功,但絕對算得上是最有特點的存在,這包含著許多人的情懷,這些鐵粉對錘子的狂熱,或對羅永浩本人的追捧,也讓錘子手機飽受爭議。現在各個廠商的新機發布,評論裡多多少少都能看到幾條提到錘子的言論,不得不說,粉絲的力量還是強大的。

說到手機,這裡不得不提安卓和蘋果的"大戰"

這是手機圈最大的兩個陣營,iOS和Andorid一直是老生常談的話題。誰是贏家?其實各憑用戶的喜好罷了。至於這些年誰在抄誰?各廠商、各系統之間肯定會互相借鑑互相成長的嘛。

國產手機,還有小米和華為的"互撕"

就在前幾天,華為P40系列全球發布會一開始,小米高管已經排排坐專心聽會了,還不忘發個微博調侃一番,人家發布會還沒開完,高管們已經開始超越、碾壓、大比分領先了。

誰能想到,運營手段竟然也能越來越極端粉絲化!每個品牌的下面都是自帶粉籍的粉絲,評論區的陣營可以說一目了然了。

還有中立吃瓜的。。。

另外,一年又一年的小米和華為拍照評分爭全球第一,粉絲也是吵翻了天。

在手機市場競爭越發白熱化的今天,粉絲站隊自己的品牌,自由發言無可厚非,品牌也會有意無意撩動一下自家粉絲的情緒,看起來火藥味十足。

而從營銷層面來看,每個粉絲都是一個個移動的廣告牌。小編認為,何妨不把粉絲的反應做為用戶體驗改善意見庫呢?手機廠商的成敗最終都要回歸到產品與服務身上吧,不然靠粉絲做營銷,很容易讓狂熱粉帶節奏,結果可能像娛樂圈翻車事件一樣。

只有提升品牌真正的價值,才能讓自己的"飯圈文化"才會越來越穩固和深厚。大家對猛烈的"飯圈文化"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飯圈文化你不懂?粉絲網帶你玩轉粉絲應援新潮流
    原標題:飯圈文化你不懂?粉絲網帶你玩轉粉絲應援新潮流   面對動輒百萬粉絲大PK爆吧爆博的激烈場面,動輒刷新吉尼斯的轉發評論的熱情,動輒百米長龍求合影的執著,很多人大呼「年輕人的世界我不懂」、「粉絲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 從偶像到兒子,從追星到飯圈,粉絲到底經歷了什麼?
    而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高速發展,明星和粉絲的交流逐漸密切,這與傳統的明星遠在天邊不同,因為網際網路的作用,明星與粉絲的互動更為頻繁,讓人覺得沒有了「距離感」,這自然會比看著廣告牌裡的明星更有親切感。
  • 飯圈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神奇組織?粉絲該進飯圈嗎?
    從一個長期混跡網際網路,身邊有著混著飯圈的好朋友,但是依然堅持不入坑的年輕人的角度看,飯圈,是一個精彩,但是混亂的地方。他們大多時間多,精力旺,經濟能力還不錯。他們不一定品味很好,但是口才一定不錯。他們不一定生活工作水平高,但是撕天懟地能力一定強。
  • 大學生粉絲群體行為探討:飯圈究竟是什麼?
    從帶著好奇的心態關注到逐漸沉迷,為偶像拉票,甚至掏出腰包去購買偶像代言的產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粉絲已經逐漸把偶像當做一種情感的寄託,以此來獲得滿足感,也有把偶像的優秀品質當做一種學習的動力,挖掘自身的價值。
  • 吳亦凡粉絲大戰虎撲直男團背後,是一場典型的「飯圈文化」演繹
    微博網友對粉絲這一行為的吐槽經過粉絲磨練的網友已經學會了用明星名字首字母縮寫來代替名字,但這招最終被歸順到飯圈文化中,成了不同飯圈之間撕逼的暗號。飯圈縮寫成為流行語當飯圈文化走出飯圈其實虎撲直男與吳亦凡少女粉的戰爭已經不是飯圈與其他群體的第一次正面碰撞了。鈦媒體梳理了過去幾次引發較大爭議的飯圈跨圈之戰。
  • 王一博粉絲入侵豆瓣,飯圈一到寸草不生?
    為了給愛豆維護數據,為其出演的作品打高分,粉絲們入駐豆瓣,用寫評論、打分的方式養號,本來這在任何一個平臺都是司空見慣的事,但這次粉絲們卻跑到了與愛豆不相干的圖書出版板塊,集體對某一部圖書作品打分。此事一出,迅速迎來相關行業的人士一頓怒斥,認為這是在踐踏寫作者的心血,是「踩在別人的肩膀上,去給自家偶像戴皇冠。」
  • 肖戰、王俊凱粉絲應援再引熱議,真需要好好理解飯圈文化了
    隨著社交媒體的興盛,粉絲文化出現了新的表現方式,國內粉絲圈群引進了韓國粉絲圈群的一套組織架構和運作方式,形成一種具有嚴密紀律,以偶像為中心的群體自組織——「飯圈」。從「飯圈女孩」為「阿中」應援收穫好評,到各種飯圈撕逼事件頻繁佔據熱搜,再到如今對於飯圈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公眾對於「飯圈」始終褒貶不一。
  • 「飯圈」1.0到2.0:追星行為的代際爭議與文化變遷
    有流量沒作品,到底錯在哪兒?我們該如何評價這種變遷?結合上文提到的文本性問題,上一代粉絲執著於一個中心化的文本,試圖依循Fandom1.0時代的邏輯去評價現在的粉絲文化。經常有人說,這些年輕的小鮮肉「有流量沒作品」。
  • 「飯圈」文化逐漸惡臭?這個鍋肖戰粉絲不背!
    最近,關於「飯圈」惡臭文化的話題隨著肖戰粉絲與227事件的發酵又一次被大眾提起和討論,很多人不顧事實真相直接將一些飯圈惡臭行為與肖戰粉絲聯繫起來,甚至認為肖戰粉絲就是帶壞粉圈文化的罪魁禍首。然而,作為一直以來就存在的一種網際網路追星文化,飯圈的問題一直存在,這個鍋,不應該讓肖戰粉絲來背!
  • 「追光的哥哥」疾呼,「飯圈文化」太可怕!
    飯圈文化實際上就是由粉絲們組成的這個團體,通過各種形式給自己的偶像宣傳助威。 從攢專輯、建貼吧,到打廣告、頂數據,粉絲群體已經不再滿足於文化產品的單純消費,而是漸漸的深入其中,直接參與娛樂活動的策劃傳播,變成「生產型消費者」。 從觀賞者到互動者,再到「造星者」的轉變,令這些粉絲群體得以在文化市場一展其才,也使粉絲活動走向線下。
  • 嘻哈演出舉牌,搖滾電影揮螢光棒,飯圈文化怎麼就招惹了小眾領域
    我們看到,當飯圈文化只是和職業偶像結合的時候,其實是一個蠻自洽的體系:粉絲自得其樂,藝人名利雙收,資本從中得益。對影視音樂行業的傷害、對輿論環境的汙染另說,起碼閉環是完整的。但當飯圈文化撞入其他領域,特別是某些有自我價值觀的小眾文化中時,受眾與從業者之間的價值割裂就會爆發出來。
  • 今天徐崢粉絲的騷操作,顯示了怎麼樣的飯圈文化?
    因此粉絲齊發力,為山爭大哥草數據,就目前來看,情況喜人。超級話題從昨天的22人到現在2萬4千多人籤到,而且還在不斷上漲中。同時明星勢力榜已經安排上了,目前排名10,竟然在鹿晗吳亦凡等前面喲,天了嚕。總之這一系列在徐崢身上從來沒有發生過,但是在當代飯圈習以為常的行為,到底是個什麼騷操作。
  • 如何理解飯圈文化:是「圈地自萌」的孤島嗎
    這樣的瘋狂行徑已經超出了正常人所能理解的範圍,人們的話題也從蔡徐坤的粉絲擴大為對飯圈文化的討論和反思。我們究竟該如何理解飯圈文化?飯圈的本質:粉絲對偶像的集體佔有何為飯圈?它其實就是粉絲圈子、粉絲群體的簡稱,某明星的粉絲在一起組成一個團體就是一個飯圈。在這個圈子裡,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每個人各司其職。
  • 曾一果|社交媒介環境下「飯圈」文化的自我突破
    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粉絲雖已結成了具有共同興趣的亞文化社群,但其活動遠離公眾視野,無法得到社會大多數人的認可。網際網路則讓粉絲們有了更自由、平等和便捷的聚集平臺,粉絲既可在其中圍繞偶像明星結成隱蔽的趣緣群體,也可組成公開的粉絲組織:「網絡為內容共享提供了新平臺,隨著更多了解他們的行為,發現他們的價值,粉絲人群也會大量增加。」
  • 飯圈粉絲說的pb是什麼意思 微博飯圈用語大全
    專屬於追星族的飯圈是個充滿著有趣故事的地方,各家藝人的粉絲們總是出其不意地發明一些飯圈用語。在諸多的飯圈用語裡,首字母縮寫是飯圈文化裡最為閃亮的一抹風景。  繼「xswl」、「dbq」等縮寫之後,飯圈最近又出現了「PB」,微博上的網友們在提到自家藝人時總會說到「pb」。那究竟「pb」是什麼意思?
  • 「飯圈專用詞」層出不窮,「吃瓜」變得越來越難了?
    共青團中央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飯圈群體的由來近些年來,由於社會結構的不斷變遷、移動網際網路等新興媒介文化的持續滲透等原因,青少年群體的文化娛樂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在今天的粉絲文化、粉絲經濟中,偶像與個體成長的參與性、伴生性更加明顯,粉絲們對於明星的相貌、演技、道德等方面並沒有嚴格的要求,明星與受眾之間的關係也更為平等,海量的粉絲也以飯圈的形態,史無前例地參與到偶像形象運營中。因此,在這種新的明星文化結構下,偶像和粉絲正日益結成一榮俱榮的利益、情感共同體。
  • 肖戰事件後飯圈依舊畸形,黃明昊大粉惡毒造謠範冰冰掀起粉絲大戰
    肖戰粉絲舉報某網站一事在網上掀起了空前的討論度和熱度,讓不少路人對飯圈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本來是小眾文化群體的圈地自萌,卻被受畸形飯圈文化影響的瘋狂粉絲毀了分享創作的基地,甚至部分始作俑者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究竟錯在何處。
  • 孟威丨「飯圈」文化的成長與省思
    在這一階段,粉絲團隊作用顯現,粉絲團會有意識、有組織、有計劃地策劃活動為偶像站臺,但活動大多局限於線下,其行為的利與弊引發了主流文化界的激烈爭論,粉絲捧紅「庸俗藝術」的觀點頗具主導性。粉絲群正式以合理合法姿態傲然於主流文化視野,得益於中國網際網路普及20年之後。偶像養成類綜藝節目爆紅後,粉絲團擁有了一個更具親和力的名字——飯圈。
  • 飯圈2.0:粉絲的自我修養
    粉絲的能力不亞於一家廣告公司 Gino第一次聽說粉絲經濟,是從現在的老闆那裡。這位老闆出生在臺灣,2005年,寶島剛經歷了一場金融危機,尚未恢復,與經濟受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偶像文化的強勢輸出,俊男美女組合、唯美浪漫的劇情,點燃了全亞洲的少女心。
  • 從肖戰粉絲說起,聊聊飯圈文化中的心理學
    從肖戰粉絲說起,聊聊飯圈文化中的心理學 2020-06-02 09: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