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訊 10月29日,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推進會在德清縣舉行,會上發布了「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2018年8月,農業農村部和浙江省共同籤署了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合作協議,浙江省成為全國唯一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
為了當好「示範生」,浙江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鄉村振興工作體系、推進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創新實踐,各地湧現一批有思路、有打法、帶動效應強的浙江經驗,形成了「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十大模式」不僅涵蓋了平原、山區、海島等創建模式,還提煉了能人帶動、產村融合、鄉村治理、數字經濟等帶動模式。本報對「鄉村振興十大模式」中的部分案例予以節選刊登,以饗讀者。
空間集聚:
全域規劃,一處美更要全域美
在浙江,美麗鄉村建設告別「單打獨鬥」,突出規劃引領,用「各美其美」打造個體,用「美美與共」連線成片,秀山麗水與村落人家交相輝映,美麗鄉村建設正走向全域規劃、全域提升。
衢州:山水為憑串起詩畫鄉村風光帶
2019年,衢州啟動「衢州有禮」詩畫風光帶建設,總面積1000平方公裡,形成3條風光帶、6大樣板區、18個特色點、18組美麗鄉村群的總體格局。這條從衢州全市層面規劃統籌的鄉村振興示範帶,挖掘沿線特色,形成整體優勢,實現統一規劃、整體推進。
桐廬:勾畫「富春山居新圖」
作為全省村域規劃「多規合一」試點,桐廬以「特色產業帶」為單位編制縣級規劃,改變了傳統的縣鄉村三級規劃體系的固化模式,古風民俗帶、生態養生帶、產業風情帶、詩畫山水帶、運動休閒帶這5條特色產業帶錯位化、特色化發展。桐廬堅持規劃引領,構建覆蓋全縣、統籌兼顧的美麗鄉村規劃體系,全域化、整體性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
綠色崛起:
呵護環境,生態美更要產業興
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精心呵護綠水青山,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實現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好生活有機融合。
安吉餘村:15年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安吉餘村,15年來大念「山水經」,關停礦山、關閉工廠、修復環境,發展鄉村旅遊,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280戶農戶散落在4.86平方公裡的青山綠水間,生活在圖畫中,如世外桃源。
浦江:「沉睡」的生態資本醒了
浦江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膽魄,在全省打響「五水共治」第一槍。近年來,該縣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為抓手,做足生態文章,推進轉型發展,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洞頭:藍色海灣「黃沙」變「金沙」
溫州市洞頭區東屏街道東岙村的海灣沙灘修復後,兩年來該村旅遊業呈現爆發式增長,民宿從13家崛起為64家,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增長100%。
產村融合:
顏值變產值,一時美更要持久美
堅持顏值和產值一起抓,統籌布局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產業發展,既做靚美麗「面子」,又做實產業「裡子」,推動從「一時美」邁向「持久美」,激蕩產業興、村莊美、農民富的強勁律動。
安吉魯家村:「三變」帶來了「三級跳」
2011年以前,安吉魯家村村集體年收入不足2萬元。通過建立整體鄉村經營機制,魯家村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的同時,瞄準家庭農場培育,實施了全國首個家庭農場集聚區和示範區建設,並以此為核心,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2019年底,魯家村農民人均收入達4.27萬元,村級集體資產2.9億元。
瑞安曹村鎮:萬畝農田「種」出美麗經濟
在天井垟萬畝良田間,一座現代化建築吸引眼球,艾米鄉村振興展廳演繹著瑞安曹村鎮傳統種植業的「智變故事」。曹村鎮艾米田園綜合體發展有限公司以生態水稻為核心,致力於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國家級生態農業科技特色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項目。每逢節假日,曹村鎮「水陸空」三棲旅遊日均客流量達到5000餘人次。
品牌引領:
區域公用品牌,促銷售更要增效益
堅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打造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核心競爭力,帶動區域農產品板塊式、差異化發展,提升全域產品形象價值,撬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衢州:「三衢味」香飄九州
自從G20杭州峰會上一炮走紅,衢州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三衢味」成了浙江省打造美麗大花園、振興鄉村產業的標誌品牌。柯城柑橘、江山獼猴桃、開化清水魚、常山胡柚……這些產業通過「三衢味」的聚合作用,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農產品溢價銷售。
麗水:「山」系品牌築託花園鄉村
近年來,麗水市逐步構建以山地特色為內核的「山」系產業體系,目前已創建精品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麗水山耕」、農家樂民宿區域公用品牌「麗水山居」、鄉村旅遊區域公用品牌「麗水山景」等,有力推動了鄉村經濟加快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2019年,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31元,同比增長10.1%。
數字賦能:
「最強大腦」,美鄉村更要智鄉村
加快物聯網、地理信息、智能設備等現代信息技術與鄉村生產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為鄉村裝上「最強大腦」,用信息化架設鄉村更美好的未來。
德清五四村:探索「數字鄉村一張圖」
2019年9月,德清縣阜溪街道五四村在浙江省率先探索「一圖全面感知」鄉村數位化治理平臺。一張疊加各部門17個圖層232類數據的五四數字鄉村底圖,如同村莊裡的「智慧大腦」,鄉村旅遊和集體經濟發展不斷提檔升級。五四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5萬元。
遂昌:農產品「觸網」迸發鄉村新活力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麗水市遂昌縣,農村人口居住極為分散。2013年成立首家縣域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藉助「趕街」網上平臺,為小農戶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問題。據不完全統計,遂昌縣去年僅土豬肉銷售額便達到43.53萬元,戶均增收4000餘元,而網紅特產長粽的銷售額更是突破5000萬元。
文化深耕:
以文化人,面子美更要「裡子」美
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挖鄉土文化內涵,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充分喚醒村民的鄉愁記憶,不斷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提升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為鄉村發展注入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寧海葛家村:「藝術家駐村」與農民同頻共振
2019年開春,寧海縣葛家村啟動「藝術家駐村」行動,探索了一條與農民融合設計鄉村的藝術振興之路。據統計,葛家村村民建設了40多個共享空間,創作了300多件藝術品,但投入僅60多萬元,這個村子2019年前11個月接待了3萬多名遊客,僅民宿收入就同比增長了3倍。
江山大陳村:村歌文化凝聚「精氣神」
近年來,江山市大陳鄉大陳村以「黨建+文化」為發展總引擎,藉助村歌文化帶來的疊加效應,全力打造農旅融合、主客共享的美麗鄉村,推動文化和經濟融合發展。
要素激活:
改革創新,讓資源要素「動」起來
通過改革打通要素流動通道,讓資源要素「動」起來、沉睡資產「活」起來、外來資本「引」進來、新產業新業態「融」起來,形成「人、地、錢」的良性循環和高度集成。
紹興:讓閒置農房成為撬動鄉土活力的新支點
2018年,紹興市在全國率先探索出一條閒置農房激活利用的新路子,成為該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目前,該市累計引進2965個開發建設項目,激活15839幢閒置農房共308.29萬平方米,帶動農民就業20594人。
溫嶺石塘鎮:老石屋變成「東海好望角」動力源
溫嶺市石塘鎮依山傍海,被譽為「東海好望角」。自2014年以來,石塘鎮通過石屋元素、石屋文化有機嫁接旅遊業態,引導石屋旅遊民宿發展,實現了石屋的保護和增值。
資源盤活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紅利。被譽為「畫中鎮」的石塘鎮2019年接待各地遊客約230萬人,實現旅遊收入約3.5億元。
能人帶動:
「兩進兩回」,託起美麗家園新夢想
近年來,浙江大力實施「兩進兩回」行動,助力廣大青年、鄉賢更好回村創業,讓能人成為產業發展領頭雁、村莊建設築夢人、鄉村治理推動者,託起美麗幸福家園新夢想。
樂清下山頭村:村企共建打造「有趣村莊」
樂清市大荊鎮下山頭村4年前創新「村企共建」模式,通過村黨支部與鄉賢企業結對共建、組織共商、項目共創、難題共解、服務共推、資源共享,走向村集體經濟、村民收入和企業利潤「三豐收」,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4年前的10萬元增加到如今的206萬元。
黃巖烏巖頭村:「布袋教授」與古村的復興實踐
台州市黃巖區寧溪鎮烏巖頭村在俗稱「布袋教授」的同濟大學楊貴慶教授團隊的指導下,以「民國印象、藝術村落、慢生活區」為主題,開展村內古建築修繕、周邊環境整治提升。去年,烏巖頭村將村集體6間房子出租,為村集體增加經營性收入8萬元。
片區聯動:
抱團發展,一村富更要村村富
突出跨村聯合、連片提升,變單打獨鬥為集約共建、變各自為政為優勢互補,共享優勢資源,推動一村富走向村村富,一處美變成一片美。
淳安下姜村:聯合體抱團「綠富美」
近年來,淳安縣下姜村,聯合周邊31個行政村,施行組織共強、規劃共繪、平臺共建、資源共享、產業共興和品牌共塑,共同打造鄉村振興聯合體。2019年,大下姜32個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總收入2076.9萬元、經營性收入931.3萬元,有31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20萬元以上。
奉化滕頭村:片區聯動共繪五村新圖景
5年來,奉化區滕頭區域黨建聯合體通過「五聯五促」,把7個村擰成一股繩,實現區域內經濟發展、規劃建設、公共服務、黨的建設等各項事業聯動推進。
四治融合:
共建共享,全力打造鄉村善治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鄉村善治。突出黨建引領,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強保障、以德治揚正氣、以智治提效能,讓和美生態鑄魂鄉村。
桐鄉越豐村:從「三治」到「四治」的鄉村治理躍遷
嘉興市桐鄉市越豐村在2013年啟動「自治、法治、德治」建設工作試點的基礎上,探索「自治理村、法治護村、德治潤村、智治管村」的鄉村治理經驗,走出了一條鄉村社會治理創新實踐之路。
岱山東沙鎮:「四治融合」讓漁港小鎮美起來
岱山縣東沙鎮成立網格理事會,組建村級調解員隊伍,開發「平安通」APP客戶端,實現村級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推動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四治融合」。
進入新時代,鄉村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浙江將擔當起「三地一窗口」的重要使命,體系化、系統化推進全省鄉村振興,譜寫更加絢麗多彩的新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