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8月24日訊 8月24日,在疫後重振的關鍵時期,中宣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採訪團走進武漢市,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央廣等10多家中央媒體記者來到武昌區水果湖街東亭社區、青山區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區等基層一線,聚焦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武漢實踐,集中採訪社區治理的創新探索和發展成效。
胡昇正在為記者們講述工人村從棚戶區變成現代化小區的故事。記者覃柳瑋 攝
當日上午,50多位央媒記者首先來到東亭社區,實地參觀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智慧頤養中心、老年食堂、書畫工作室等公共空間。在社區老年食堂,居民們正在這裡過早,熱乾麵的芝麻香味飄滿屋子,讓在場記者感受到滿滿的煙火氣。「我們社區雖然是地處中心城區的老社區,但各項功能設施齊全,居民生活在這裡幸福指數高,老年人住在這裡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東亭社區黨委書記王學麗說。
近年來,東亭社區充分利用各類平臺陣地,以「班長議事會」為載體,孵化延伸「七寶巡邏隊」,開展志願服務,並培育34個社會組織,探索出社區治理居民自治的新模式,服務轄區4600多戶、1.5萬居民,解決了社區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
隨後,央媒記者來到青和居社區,採訪華中地區最大棚戶區的「華麗變身」,感受搬進樓房後居民們的幸福生活。在青山綠水紅鋼城新時代展館,原樣還原的棚戶區舊景吸引了記者們的注意。一間單身宿舍被隔成兩間,裡面的睡覺,外面用作廚房。73歲的居民胡昇親眼見證了工人村地區居民生活的改善,從單身宿舍到團結戶,從單位分的福利房到如今住上商品房,物質生活的改變天翻地覆。他說,現在的工人村,周邊配套齊全。年紀大的老人吃飯有「社區好味到」大食堂,雙職工家庭的小孩課後有「四點半學校」託管,「天天敲門組」每天都要上門關心獨居高齡老人,「我們的小康生活是有品質的小康」。
「胡昇家三代人都是武鋼或一冶的工人,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小康生活的實現,是靠一代又一代人拼搏努力得來的。如今,個人的奮鬥加上社會治理的創新,讓居民小康生活變得更美好。」隨行採訪的工人日報記者安彥璟說。(記者譚德磊 覃柳瑋 通訊員劉金峰 彭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