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評:無人配送能否拯救系統中的騎手?

2020-12-16 汽車之家

  [汽車之家 深評]  「末端物流配送」這一賽道,幾年前就靠著京東、美團無人配送小車的一波波信息攻勢,成為資本口中「自動駕駛落地最快的場景之一」。而最後3公裡,甚至最後幾百米,往往是人力代價最高昂的地方。

  時間臨近2020年年末,一方面外賣、快遞騎手久困於日益壓縮時間的系統裡,另一方面,阿里小蠻驢在雙十一期間達成準點率97%的3萬件包裹配送,美團公布3年1000輛無人配送車的布局規劃,還有廣州車展之際美國Nuro、中國智行者完成新一輪融資的消息,讓行業看到了自動駕駛在商用車物流領域率先落地的曙光。


  如果說L3永不會實現,L5隻會存在於部分場景,無人配送作為最具痛點、又有極大商業價值的模式,何時能成為日常生活的新標配?本文希望系統梳理無人配送賽道的發展背景、企業格局、競爭壁壘、產品圖譜、盈利模式與發展路徑,以窺行業全貌。

1)大勢所趨:高人力成本催生無人配送落地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當前與末端3公裡配送最為密切相關的業務場景,主要包括快遞配送與同城即時配送兩大部分。梳理2010年以來的數據可以發現:近5-10年以來,以上兩大業務的訂單量均呈現高速發展趨勢,預計2020年兩者總和將突破1千億單,並且未來5-10年仍具備高速發展(年複合增長率20%左右)的發展潛力。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龐大且高速增長的業務訂單量產生了大批量配送人員的需求,與此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巨大的人力配送成本。目前騎手平均每天送出25-35單,按照2020年需求業務總量1千億單計,計365天,則需要783-1095萬名全職騎手才能滿足業務需求。根據美團2019年半年報,每單騎手成本約為4.7元,則全年人力成本支出約為4700億元,更何況人力成本還在不斷提升……


『數據來源:車百智庫』

2)企業格局:初創企業與場景需求方深綁定

  正是在以上背景下,企業急需大力發展無人配送來降低自身龐大的運營成本,因此,該部分市場需求催生了一大波自動駕駛初創企業的誕生,大致可分為三類:

  大廠自主孵化:技術研發支撐業務生態圈。該類初創企業的明顯特徵是服務於自身發展戰略,完善自身業務生態圈。如阿里達摩院研發的小蠻驢,主要服務於阿里自有電商配送業務。

  企業野蠻生長:技術研發與場景運營並行。該類初創企業戰略野心較大,既做自動駕駛系統研發,又聯合弱勢場景方展開運營。如白犀牛利用自有無人車,通過與永輝超市合作展開外賣、生鮮配送;又如馭勢科技與一汽、上汽大眾等合作打包提供園區無人物流整體解決方案。

  小廠精耕細作:專注於無人駕駛系統研發。此類企業深耕技術,但不具備實際業務運營的資源與能力。如行深智能、智行者目前專為京東、百度、美團等業務大廠提供自動駕駛系統。

  不管初創企業屬於哪一類,既然無人配送的需求起源於快遞配送、即時配送等具體業務場景,毫無疑問,無人配送產業的終局一定是初創企業與業務場景方深度綁定,而且極大可能由車隊運營方佔據主導地位。

自動駕駛初創企業與場景方的合作關係
企業場景合作方無人配送汽車產品
阿里達摩院阿里巴巴小蠻驢
新石器美團、百度、菜鳥、順豐、郵政、EMS、三通一達、德邦、京東以及唯品會SLV11(快遞型、運輸型)
行深智能京東奔霄8700L、布衣系列、絕地3000H、超影800c
白犀牛永輝超市白犀牛無人車
智行者百度、美團蝸必達
一清創新富士康、華為、順豐一清夸父-I、一清夸父-I-Plus、一清雪獅
馭勢科技一汽、上汽大眾等提供封閉園區整體解決方案(包含技術和運營),暫未公開具體車輛產品
真機智能蘇寧、餓了麼、中通快遞真機小黃馬
制表:汽車之家 行業頻道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3)競爭壁壘:生產製造+研發能力+車隊運營

  無人配送產業鏈的上下遊與Robotaxi相似,都是涉及生產製造、自動駕駛研發與車隊運營三者。自然,衡量一家無人配送企業核心競爭力也得從這三個方面出發:

  生產製造能力決定了無人配送車隊的大規模量產與交付能力。目前大部分初創企業都是尋找傳統整車廠進行定製與代工,唯有新石器在常州擁有全球首座L4級無人配送車製造基地,具備歐洲L6e車軌級底盤、車軌級VCU、四輪碟剎等生產能力,可以實現低成本量產與大規模交付(目前已與阿拉伯電商企業Noon籤訂5000輛無人車訂單)。

  L4級自動駕駛系統是決定無人配送車能否上路的核心環節。當前所有企業產品的自動駕駛感知方案基本相似,都包含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等;少部分產品如智行者的蝸必達、一清創新的夸父、阿里小蠻驢在導航定位、攝像頭、車載作業系統、車載計算平臺等某些方面具備突出自研優勢;僅有阿里達摩院針對自動駕駛問題1%的長尾效應開發出AutoDrive平臺進行自動化學習。因此,可以說,目前阿里達摩院的研發能力最強。

  面向業務的大規模車隊運營是無人配送商業變現的落腳點。大規模量產交付和自動駕駛系統研發僅僅是從0到1,但大規模車隊運營才是無人配送真正落地,從1到∞的關鍵。長遠來看,所有無人配送企業都會面臨大規模車隊運營落地的挑戰,但目前來看,僅有阿里、美團、新石器、一清創新、馭勢科技已經開發車隊運維調度管理系統,而其中阿里、美團的運營能力又是極為突出。

  因此,可以說阿里達摩院研發的小蠻驢具備最強競爭力,唯一的短板是車隊大規模、低成本量產能力仍需提升。

4)產品圖譜:多種尺寸、低速度、換電為主

  細細梳理當前市場的無人配送車輛產品圖譜,可以總結出五大特點:1.多種尺寸;2.低速行駛;3.換電為主;4.多種續航;5.多類載重。

無人配送車輛產品圖譜的特點
產品特點多種尺寸低速行駛換電為主多種續航多類載重
小蠻驢2.1*0.9*1.2m≤20km/h20s換電102km≤100kg
絕地3000H1.9*1.0*1.8m≤40km/h換電100km≤500kg
一清夸父-I3.2*1.3*1.7m≤30km/h換電/手充100km≤1000kg
真機小黃馬0.7*0.6*0.7m3-10km/h無線充電90km≤40kg
一清夸父Mini1.8*0.9*1.8m≤20km/h換電/手充40km≤250kg
制表:汽車之家 行業頻道

  可見,除了低速行駛為共性特徵(受技術標準限制)外,在無人配送車的整車尺寸、補能、續航、載重等配置方面,目前並沒有統一標準,各家產品仍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態。但這也間接啟示我們,無人配送車未來的產品形態一定是百花齊放,整車尺寸、貨箱尺寸、貨箱布局、續航裡程、最高載重等技術參數必定是基於業務場景進行個性定製化的。

5)盈利模式:賣車、收配送佣金、節省人力

  儘管無人配送落地運營已正式開啟,但無人配送畢竟到目前為止都是燒錢研發、測試和試運營階段,該項業務如何才能掙錢呢?為此,筆者進一步嘗試梳理無人配送企業的三種盈利模式。

  擁有大規模低成本量產能力的企業賣車即可。以新石器為例,即使自身研發能力和運營能力尚處於劣勢,仍可依靠對外售賣無人配送車來養活自身。自2018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以來,截至目前,新石器已交付150臺L4級無人車,若阿拉伯的5000臺無人車訂單能夠順利交付,總營收將達到7.8億元規模(假設以15萬元/輛售價計算),淨利潤估計也能達到1億元規模。

  具備實際業務與運營能力的企業靠佣金掙錢。當前,盒馬每單配送成本是7元,美團每單配送成本是4.9元,若無人配送車的年訂單量果真達到四千萬級別規模,配送佣金收費為4.9-7元/單,配送佣金收入將能達到1.96億至2.8億元/年(以15萬元/輛的單車購買成本計算,1000輛無人車的前期購置成本為1.5億元,不計其他成本費用將實現數千萬元的年度盈利規模)。

  節省日漸增長的人力成本即是間接帶來盈利。四千萬規模的年配送訂單如果由無人配送車完成,只需要一次性購置1000輛車(3年使用周期),算上運維調度費用估摸投入2億元不到(1.5億+1.5億*0.2=1.8億)。但是若由騎手完成,則一個使用周期3年內需要支付人力成本5.88億元(4.9元/單*4000萬單/年*3年=5.88億)。因此,採用無人配送車將在三年內至少節省4億元人力成本。

6)率先落地:大學校區快遞、外賣、物料等

  今年雙十一期間,浙江大學成為全球首個純機器人送貨高校,22輛小蠻驢進駐浙大紫金港校區,從菜鳥驛站分送27棟宿舍樓,共完成3萬件包裹的配送(123個包裹/車/天的配送效率),送貨準點率始終保持在97%以上,為同學省下約1萬小時的取件時間。

  在11月12日,2020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美團首席科學家夏華夏表示:自2016年正式開始布局無人配送,到2020年10月份,美團無人配送車在北京順義區的自動駕駛裡程突破10萬公裡,真實訂單量突破1萬次,連續配送天數達到了272天。並計劃在三年內在順義區部署1000臺自動駕駛配送車,實現全區域、全天候的運營。

  由此可見,截至當前,無人配送已經正式進入小批量落地運營階段。可以預見,未來3年內無人配送車隊規模將有可能達1000輛規模,按照123個包裹/車/天的配送效率,屆時車隊的年配送訂單量預計也能達到四千萬級別規模。

  而這1000輛無人配送車的最佳落地場景非大學校區莫屬。截至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高等學校共計有2956所,高校快遞總量突破30億件。無人配送在大學校區內進行展開運營將大有可為!


『數據來源:校園快遞行業發展報告(2019)』

7)商業路徑:鋪開封閉園區,蓄力開放道路

  相比於全國1千億的總訂單需求量,高校30億的業務訂單規模不過是3%的市場份額,冰山一角而已。長期來看,無人配送的一條可行發展路徑是:從大學校區全面切入,逐步進軍工廠園區、大型社區等封閉園區,再蓄力探索公開道路的可能性。

  結合阿里與美團無人配送的現狀和規劃,可以預見,全面鋪開封閉園區估計至少需要3-5年時間,在此期間,L4級無人駕駛技術研發能力、車隊運營能力、政策法規配套可以同步提升與完善。3-5年的積累將能夠為開放道路的業務落地做好全方位的充足準備。

  未來3-5年內,研發、運營同步進行,技術、政策持續完善,車隊規模、業務場景不斷擴大,想必這是投資人喜聞樂見之事。

小結

  未來3-5年內,各大初創公司的產品會紛紛落地進入運營階段,少部分企業會自主拓展封閉園區的快遞、外賣、物料配送業務,而大部分企業將與本地生活服務的相關業務場景方深度綁定。

  至於該條賽道中哪個企業會成為下一個獨角獸,理想情況下應是在基本保證L4級自動駕駛技術基礎上,同時自主掌握大規模量產能力與擅長車隊運營調度的企業。網際網路大廠一定能孵化出一至兩家,如阿里小蠻驢與美團無人配送平臺;零星初創企業或許也能自己闖出一條路,如具備大規模低成本量產能力的新石器。(文/汽車之家評論員 郭家輝)

相關焦點

  • 業界圓桌|誰讓外賣騎手爭分奪秒?智能配送系統的邏輯是什麼
    近日,《人物》雜誌一篇有關外賣騎手工作狀況的報導引發廣泛關注,展示了在不斷加速的算法控制下,外賣騎手如何被迫與時間賽跑。外賣智能配送系統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是算法迫使外賣騎手們頂著超速風險高速飛馳嗎?算法世界與人類的關係又是如何?
  • 騎手意外獲得配送費用高達1590多萬又被撤銷 餓了麼:系統出現故障...
    7 月 26 日消息央視新聞報導,近日南京 「餓了麼」平臺外賣騎手謝先生接到一單偏遠地區的訂單,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訂單加價配送費用高達 1590 多萬,而當他將外賣配送到了目的地後,這筆配送費巨款也的確被匯入到他的帳戶裡。不過 1 小時後這筆費用卻「不見」了,基礎配送費也沒有了,對此謝先生認為餓了麼平臺方面應該給出相應的補償。
  • 外賣配送能否有新模式?
    3)專送專送是有自己的配送範圍,在這個配送範圍內,是「站長派單+系統派單」的模式。這張圖片,藍色線的範圍,就是專送的配送範圍,騎手在固定的區域送餐。根據地方性質的不同,可能有些地方大部分訂單由系統自動分配,少部分由站長分配,有些地方則反之。
  • 美團騎手集體罷工,商家接單無人配送,外賣小哥:手裡捧著窩窩頭
    美團騎手集體罷工,商家接單無人配送,外賣小哥:手裡捧著窩窩頭如今的社會是網際網路的社會,網絡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現在,我們不想做飯的時候,不想出門的時候,大家就可以在網絡上叫外賣來解決。可是,前段時間,紹興市有群眾反映,他們在美團上訂餐之後,都沒有一個騎手去取餐,並且表示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一周了。這讓當地的商家們非常擔憂。那麼到底是發生了什麼呢?據了解,原來,除了美團外賣這個平臺,其他平臺都還是正常接單的狀態。只是美團的騎手都不接單了。更有商家掛出公示,表示今天騎手罷工。這樣一來,讓很多商家都損失了不少錢。
  • 美團高級副總裁王莆中:營銷不能只靠補貼 未來五年更多機器人配送...
    鳳凰網科技訊 (作者/花子健)1月10日消息,在第52屆國際消費性電子展(以下簡稱「CES」)上,美團攜無人配送全家族成員、智能調度系統、美團大腦等亮相,這也是美團首次參加CES。在極客公園的極客之夜上,美團高級副總裁王莆中與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王莆中認為,是技術與場景的結合讓外賣從一天幾十萬單的小生意成為日訂單量數千萬單的大產業。而在未來,無人配送與美團末端配送場景的結合,將是技術去改變整個商業模式的機會」。同時,王莆中還表示,在未來五年,美團將會提出更多地無人配送和機器人配送,具備更強的全天候配送能力。
  • 商家出餐較慢是影響外賣騎手配送時間主要因素
    不久前,外賣騎手因安全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他們在城市大街小巷中來回奔波,為你送去了可口的飯菜、美味的甜點、新鮮的水果……如今外賣騎手已經成為數位化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但與此同時,他們卻因為城市的交通、惡劣的天氣以及其他種種因素,而成為容易受到危險的人群。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交通安全問題呢?
  • 美團無人車落地順義海澱!3天完成優化,單次配送降至28分鐘內
    在餐箱部分體現得最為直觀:過去外賣配送主要是標準餐盒,但疫情期間主要配送的是果蔬生鮮,且採買囤貨需求大,因此緊急改裝了餐箱等部分。實際配送中,一車能夠接下3-5單,幫騎手承擔了較重及較遠的部分訂單。由於部分訂單集中,美團買菜站點的分揀、打包人員及騎手都較為緊缺。以順義為例,2個站點就要服務周邊86個社區、近10萬用戶。為了兼顧配送速度和效率,緩解外賣小哥的配送壓力,無人配送勢在必行。在無人配送環節中,後臺調度主要通過算法進行。
  • ...騎手,電瓶車,韓峰,蜂鳥,超時,配送,直營,餐盒,訂單,外賣員...
    在交流經驗時,一些騎手就說經常順手幫客戶帶走垃圾、應客戶請求幫忙更換水龍頭,只要不耽誤送餐,要求儘量滿足。  第一單:為灑了湯水鞠躬道歉  11:05,記者收到美團平臺系統派來的第一單,商戶是位於中山公園的豐收日,配送地址是知音苑小區,兩者距離2.5公裡,按規定收到派單後必須在一分鐘內點擊「收到」鍵。
  • 美團配送CTO孫致釗:外賣的人工智慧是一點點超越人類的
    配送網絡的運行效率是決定用戶體驗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項非常困難的挑戰,作為全球領先的分鐘級配送網絡,美團配送憑藉著自主研發的「超腦」即時配送系統,有效地解決了運力網絡規劃調度問題。5月6日,美團在北京召開發布會,正式推出新品牌「美團配送」,並升級配送開放平臺,同時表示將開放「超腦」即時配送系統,幫助生態夥伴提高效率,降低社會化物流成本。
  • 美團推出面向外賣騎手的「同舟計劃」:推動配送路線高效合規
    「同舟計劃」主要包括四方面內容:工作保障層面,將進一步加大智能頭盔產能,2021年開始批量投放,幫助騎手更加安全地騎行;為了增強騎手的安全意識,增加交通安全培訓頻次,目前安全培訓已經累計覆蓋千萬人次;還將加大研發投入,推動配送路線高效合規。
  • 美團將給騎手留出8分鐘彈性時間保障安全
    【美團將給騎手留出8分鐘彈性時間】9月8日,有媒體發布文章題為《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刷屏網絡,文章指出:在外賣系統的算法與數據驅動下,外賣騎手疲於奔命,導致他們違反交規、與死神賽跑,外賣員成了高危職業。
  • 撰寫外賣騎手生存記:想靠美團和餓了麼來賺錢,卻失色於配送時間
    美團和餓了麼「平分」外賣大市場下的「利益」之後,外賣騎手的「配送時間」也就成為雙方戰略相持階段的一部分「勝算」。在輿論爭議下,美團和餓了麼難得實現「統一口徑」,將「配送時間」這個關鍵詞解說的簡直「有理有據」。
  • 最後一公裡的新戰場:宅配物流車孕育新風口,無人配送加速量產
    不獨快遞員們忙,生鮮電商配送也活躍起來,各平臺訂單量都增長了兩三倍。運力緊張成為當下的常態,商超、平臺共用騎手的現象也越發常見。在小區門口,不乏蘇寧小店騎手的電動摩託車上帶著美團保溫箱,美團騎手也給物美旗下的多點便利店送貨。
  • 美團外賣騎手的配送費為什麼越來越低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美團今非昔比言歸正傳,美團騎手配送費越來越低,甚至出現五公裡直線距離才7元,看清是直線距離請看下圖美團對外宣稱虧損,錢到底賠到哪裡,不為人知,也許只有王興本人清楚。顧客為什麼總是說配送慢,那是因為單價低了,沒騎手接單,導致配送到手時超過了顧客期望的配送時間。有的單掛在平臺很久都無人接單,遇到商家打賞才有人接單。
  • 佣金都花在配送上,但騎手也不賺錢:美團的錢去哪兒了?
    從美團的財報也能看到,2019年外賣佣金收入496.47億,餐飲騎手成本410.42億,佔到佣金收入的83%。二、佣金83%都花到配送上,為什麼騎手卻沒賺到錢?可明明我們每次點外賣都是單獨付配送費,有減免也是商家出錢,即使有補貼,平臺方也不可能支出這麼多吧?
  • 梁正|外賣配送系統的算法缺陷和治理路徑
    算法缺陷及其產生的問題以外賣配送系統為例,外賣平臺利用大數據分析計算最優配送路徑,極大縮短了騎手的配送時間,提高了配送效率。但也存在諸多問題,有些問題是算法本身缺陷所導致的,有些則是因其他社會問題與算法相伴而產生。
  • 地鐵口秒取早餐 自提櫃模式能否解決算法和騎手矛盾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地鐵口秒取早餐,自提櫃模式能否解決算法和騎手矛盾一日之計在於晨。按照中國人的老話,要想身體健康,早餐一定要吃好。據盒馬介紹,整個系統手機下單10秒鐘,取餐最快5秒鐘。上海市副市長許昆林考察體驗盒小馬掃碼取餐上班路上帶走想要吃的早餐,不浪費時間,又能吃到自己想吃的,這樣的操作背後是算法和調度系統發揮了作用。
  • 無人配送成「疫情防控兵」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旨在解決「最後一公裡」末端配送問題的無人配送承載著眾人的期待,成為關注的焦點。無人消毒車、無人配送車、無人巡邏車、無人售賣車、配送機器人輪番上陣,在疫情最危險的地方代替人工解決疫情中面臨的種種問題,成為末端配送理想的解決方案。
  • 美團騎手集體罷工,商戶接了單也沒人配送,騎手:只有出此下策
    美團騎手集體罷工,商戶接了單也沒人配送,騎手:只有出此下策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外面行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般來說,我們在上班的時候或者在家裡不想做飯的時候,都可以選擇點外賣來解決掉。大家都知道,一般我們在平臺下單之後,這些餐都是由外賣小哥來配送,那如果說外賣小哥沒有接單,那麼我們的用餐肯定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最近在紹興柯橋,有市民反映到,他們點了美團外賣,卻發現根本就沒有騎手過來接單,這種情況將近持續了一個星期的時間,這一點讓當地的美團商戶非常焦慮不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餓了麼解「騎手之困」:推出七個異常配送場景優化舉措
    而作為外賣生態圈中另一重要組成——外賣小哥也一直成為整個社會備受關注的一個群體。如今,隨著這一群體的快速擴大,外賣小哥們的聲音也越來越被平臺所重視。12月17日,在第三屆藍騎士節上,餓了麼推出外賣配送過程中七大異常配送場景的相應解決辦法,優化配送場景提升配送效率和騎手體驗。這也是今年有關「騎手之困」等有關外賣配送的爭議發生後,餓了麼公開提出相應的優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