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微信也有做不好社交產品的時候?未來的社交新機會在哪裡?

2020-12-19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社交產品是關於什麼的?關於未來的社交產品到底會怎樣發展?社交產品的龍頭還會是微信嗎?看本文逐一分解。

社交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基於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總是能產生很多的可能。

每天都有幾十萬PB(1PB=1024TB)的信息量穿梭在人與人的交流之間,以至於專門有一批社交類的產品在為我們服務著。

它們承載著我們的日常交流,負責傳遞各種各樣的信息。

好的社交產品總是以「不可戰勝」的形象展示在大眾面前:

  • 日常使用頻次極高
  • 用戶遷移成本極高
  • 生活場景覆蓋率廣
  • 元數據採集範圍廣

上面的「兩高兩廣」也意味著更大的可能性和機會,幾乎在每次技術升級的前期,社交產品都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國民的社交應用場景幾乎被微信所壟斷了,那些幾年前與微信正面競爭的對手現在早已銷聲匿跡,不見蹤影。

早年,我們也曾做過社交類和社區類的產品設計;這次,我嘗試從非競爭的角度出發,分享一下自己對於社交產品的看法,給過往的產品設計做一個總結。

關於未來的社交產品到底會怎樣發展?社交產品的龍頭還會是微信嗎?

我們逐一拆解:

一、你得分清什麼是社交?什麼是社區?

社交與社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他們的區別如下:

社交是以人為中心的信息交流,前提是我先認識了你這個人,然後再對你所產生的內容和對話有所關注。

就好像在朋友圈裡,你說你因為打球崴了腳,我看到了可能會對這個內容感興趣,我會去評論會去找你,問你傷得嚴不嚴重。但前提是我認識你這個人,而不是我真的對所有崴了腳的內容都感興趣。

所以社交的產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容易形成網絡效應,多為工具型的產品——微信、陌陌就是典型社交類的產品。

另一方面,社區則是以內容為中心的信息交流,前提是我先對這個內容感興趣,然後再對內容的創作者和傳播者有所關注。

就像在抖音,一條搞笑的視頻吸引了我,我是被內容吸引住了,也許我並不知道這個內容是誰發的,如果我想持續地收到這種類型的搞笑視頻,或許我會關注創作者,並慢慢地去了解他。
社區的產品則強調內容信息從生產到分發再到消費的整個過程,社區很容易形成流量聚合,多為資訊類內容類的產品——知乎、抖音和快手之類的就是社區類產品。

社交和社區是兩個不同的產品維度,社交看中的是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社區則卻取決於所塑造的整體氣氛,內容的生產、分發和消費。

二、微信也會有它做不好、做不到的事

一個社交產品僅對應著一種社交關係,當然這是理想狀況。

人和人之間天然就存在著多種關係,我和他是同事、我和他是朋友、他是我的客戶、他是我的老師,形形色色的關係關聯著不同的使用場景。

現實中,多種的社交關係卻只能對應著一個社交產品,這是因為多出來的這些關係,我們無法找到安放和對應的地方,又或者這些關係本來交流的頻次不高,被單獨安放到某個獨立的產品上,成本就顯得過於高了。

我們以前會把同事都加在自己的微信裡面,很多工作交流的場景都在微信裡面完成,每個項目組都拉一個微信群,裡面全是密密麻麻讀不完的工作信息。

微信的產品定位是熟人社交,內核是用戶身邊的熟人關係,當用戶身邊的工作關係無法安放而必須要用微信來代替時,我們看看會產生什麼問題?

1. 隱私洩露

很多同事其實和我們只有工作的交集,大部分都是對接完一次工作後,便沒有過多深入的交流,私底下也並沒有很熟。

但微信裡面有著大量私人照片和生活狀態,這些信息用戶是不希望被陌生人所觸及和打擾的,如果我們加了很多這種所謂的「同事」,微信再也達不到熟人社交的目的了。

這不僅會降低用戶在微信裡面的活躍程度,也模糊了用戶對微信熟人這個定位的依賴性。

慢慢的不會再有人發朋友圈,表達生活,慢慢地就算在朋友圈裡看到了你的內容,我也想不起來你是誰了。

2. 功能分割

在日常的工作交流下,避免不了對信息的保存、傳輸、預覽以及到達情況的控制,這些在微信裡面是很難去把控的。

再比如考勤打卡、日報周報、會議通知這些功能都需要藉助外部產品來解決,未能統一管理。微信更不可能去迭代這方面的功能,畢竟它不是為了方便工作而去設計的產品。

可以說長期用微信來做工作交流,會造成永久性的功能分割,你怎麼也得用別的產品來解決工作場景下的需求,微信只是個工作交流上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3. 認知模糊

微信裡面會有你最近聊天的好友,朋友圈中會有不斷更新的好友狀態,這些都是吞噬用戶注意力和時間的地方,慢慢地你會把聊天當成是工作的一部分,效率一去不復返。

對於對接頻率高,強度大的工作,大量的工作群將會充斥著你的微信,每天都有幾十條未讀的工作信息摺疊起來。

也許你對微信會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在聊天的時候就是工作,工作的時候也像在聊天,你根本不知道生活和工作的邊界在哪裡,慢慢地你對微信的認知也就模糊起來,既不是工作,也不是生活。
一天中有八個小時是屬於工作的,和同事對接工作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頻次極高的場景,但我們無法把這類關係強加在微信上,畢竟這會引起太多的問題。

2015年1月,阿里旗下的一款專門用於工作交流的產品應運而生,解決了用戶另一個八小時內信息交流的問題。

直至現在,微信依然有自己的局限性,阿里亦是。

三、未來社交產品的發展空間在哪裡?

當用戶之間某個特定場景下的交流趨向高頻,這種關係就應該對應著一個線上的社交產品,且無法與其他產品重疊覆蓋,交叉使用。

我們似乎能通過對這種「新關係」的研究,來探索未來社交產品的發展空間:到底人是為了什麼而去社交?

1. 人需要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人天生是害怕孤獨的,生活又是那麼的極度不確定,這導致很多東西都無法準確預估:

你不清楚自己的職業規劃將走向哪裡?你不知道工作上每天瞎忙的意義是什麼?你不知道為什麼我感情上付出了這麼多卻完全沒有什麼收穫?

不知道就是一種不確定,大部分的不確定都是對長期狀態的迷茫。

而確定性十足的東西就包括:這個時候我需要發洩、我需要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我需要一個真正懂我的人、我需要父母的認同。

需要是一種確定性十足的行為,大部分的確定性都建立在短暫的情感滿足上。

人會對不確定的東西存在恐懼,對確定性的東西感到無比嚮往。每當你在確定和不確定的事中做選擇時,人會自然而然地選擇依賴那個確定性十足的東西。

這時候的你需要被認同、被在乎、被關心,需要別人懂你,基於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我們需要去社交,去結識新的朋友。

此時的社交就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是一種情感驅動的行為。

2. 人需要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形象,而你的成本(價值)只能由別人來決定。

這句話怎麼理解?

假如你自認開車的技術十分了得,已經達到了世界的頂尖水平,無意中被法拉利車隊的經理看中,他甚至認為你能為他在下一個世界錦標賽中奪得冠軍。為此,他願意付給你100萬美元的年薪,讓你成為他車隊裡的車手。這個時候你的成本(價值)就是100萬美元。

如果你執意要去做其他的事情而不去當車手,那麼做這些事情的成本就是100萬美元。

但如果你找不到看好你的車隊經理人,只是被某個企業的HR看中,認為你只是適合來這裡為老闆開開車,月薪4500元。這個時候你的成本(價值)就只有4500元。

但這期間,你的能力沒有發生任何的變化,你的成本卻有了巨大的落差。

這是因為你的成本只能由別人來決定,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你需要找到那個看好你的人。

也許在一度的人脈裡,我還只能是個司機,四度甚至更多的人脈裡,我有可能成為一名車手,說白了就是一種簡單的資源配對行為。

此時的社交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更多是一種利益驅動的行為。

四、寫在最後,想在未來

到底人是為了什麼而去社交?從人性出發,在我看來有下面兩個本質的原因:

  1. 情感滿足
  2. 利益追逐

人性是不會變的,變的只是滿足人性的方式。

我們能預測:未來人與人之間所能產生的關係,都將歸屬於這兩種類型,而不是那些被定義為所謂的陌生人、熟人、職場社交等。

針對上面兩個本質的原因,不妨試想一下:

情感的滿足來源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重點是交流的本身而不是交流的方式;打字、語音、視頻、寫信、見面、眼神和表情,這都是交流的方式而已。

能真實、同步地還原人類情感的交流方式,會是情感類社交產品尋求突破和探索的方向。目前市面上的社交產品僅能起到傳達內容本身的作用,而非情感交流。

在未能真實、同步地還原情感交流場景之前,我們只能追求著內容傳達的高效和便捷,這只是無奈之舉。

而利益的追逐來源於人與人之間共同目標的達成。重點是快速地達成目標,交流只是為了加快達到目標的過程,可以說,交流只是一種催化作用。

這個時候的社交產品=交流+X

X代表的是後續任務的協作流程,可能是工作任務系統、可能是約會系統、可能是教學系統、更有可能是決策系統。

前面的交流都是具有共性的,而後面的各類協作流程,都是具有目的性、個性化的。

趨向高效的交流方式、能支持後續任務協作流程接入的高拓展性,才是利益追逐類社交產品的探索方向。

現在,儘管微信日益強大,但依然是用一種交流方式同時處理著用戶兩種不同的需求,可見在社交日後的發展市場裡,並不能完完全全做到一家獨大。

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

這是它寫在官網上對產品定位的描述,無疑日後的社交產品不應只停留在用戶交流場景下的設計,更重要的是對人類真實社交場景的還原。

 

作者:雅格布,微信公眾號:雅格布(ID:jacoblab)

本文由 @雅格布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我想,這應該是微信之後的下一個社交產品了!
    甚至就連現在微信也沒法直接順延過來。Genie當時離職微信,恰恰也是因為看到了這個新空白。在畫音上線的第 6 天,見實CEO和畫音創始人Genie坐在一起長聊。其中說到新機會的思考和判斷、社交下一步、視頻+IM的可能、用戶在這類新玩法中的表現,乃至於微信對這個新賽道的影響,等等等等。
  • 社交媒體的未來機會在哪裡?
    社交媒體的未來機會在哪裡?我們在聊體育行業的時候就說過,彼得·德魯克說了一句名言:「對創新的最大讚美,莫過於人們說——這太顯而易見了,為什麼我沒想到呢?」社交媒體的未來機會今天的最後,我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展望一下社交媒體的未來機會。 第一,從內容角度上看 周二的時候我們就說過,機器人寫稿子效率極高,未來如果你只會複製粘貼,或者只做一些簡單的編輯工作,那你恐怕要失業了。
  • 對話畫音APP創始人:未來的社交產品定是新物種 視頻簡訊或是更大的...
    這也是畫音所指向的機會所在: 視頻簡訊或是一個未來的、更大的機會。甚至就連現在微信也沒法直接順延過來。 在畫音上線的第6天,見實CEO和畫音創始人Genie坐在一起長聊。其中說到新機會的思考和判斷、社交下一步、視頻+IM的可能、用戶在這類新玩法中的表現,乃至於微信對這個新賽道的影響,等等等等。
  • 產品分析報告 | 微信讀書:社交閱讀的未來趨勢
    主打社交閱讀的微信讀書,到底靠什麼從移動閱讀市場中站穩腳跟?又low又無聊的社區推薦內容如何整改?每天送你無限卡的微信讀書距離商業化還有多遠?本文將結合微信讀書的現狀及未來發展進行全面解析。
  • 陌陌7.0產品評審大賽精選|陌生人的社交場景——生活即時場景
    群的LBS屬性,這時陌陌群組和別的普通的微信,QQ群不一樣的地方。基於位置的群。能夠更好的舉辦一些線的活動。(如球友,牌友,驢友的線下的聚會)。而陌陌以上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建立好群組。但是,就其本質而言這只是一種弱關係。想要謀求更好的發展,還是需要想辦法發展一對一關係。2、陌生人社交軟體為什麼要如此執著希望用戶完成個人信息的補充?
  • 抖音推出首款視頻社交產品多閃 否認做IM與微信競爭
    儘管在不久前召開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公布的微信各項數據令人昨舌,但有些用戶還是多少感覺到,朋友圈的更新量開始減少,公眾號的打開率越來越低。對於敏感的產品經理而言,新的機會也許到來了。今天的90後已經不甘於70後、80後告訴他們應該如何社交了。「我們希望多閃是一個無壓力且有溫度的熟人社交產品,幫助用戶緩解日益沉重的社交壓力,找回日漸疏遠的親密關係」,徐璐冉表示。這是抖音首次推出獨立社交產品,在業界看來,這也意味著抖音正式進軍社交領域。隨著5G時代的到來以及視頻表達的普及,視頻和社交的結合將產生更多可能性。
  • 抖音社交產品多閃安卓版體驗後感 微信什麼時候有視頻發紅包
    1月15日,今日頭條、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發布了基於抖短視頻生態而誕生的社交產品——多閃。但萬萬沒想到的是,產品在發布會過程中,微信便直接屏蔽了多閃的二維碼分享連結,甚至連多閃的網址域名都被微信拉黑了。那麼,多閃是一款怎樣的社交產品,才會讓微信這般「恐慌」,而不惜做出這種有點掉身價的事情呢?
  • 快手的社交帝國夢,微信知道嗎?
    在四五線城市以及被遺忘的鄉村,團圓飯、全家嗨歌甚至老少爺們看社戲這些原本封閉的線下場景都被快手社交化了,甚至微信也只能作為傳播載體,被管道化了。今年春節期間,移動網際網路消耗了84.9TB的流量,背後就是視頻社交的風生水起。想當年,微信幹掉了簡訊和電話拜年,支付寶全民集五福,曾經的巨頭遊戲,如今快手也翩然入場。 視頻社交為什麼紅而不火?
  • 支付寶社交之心堅定,又砸9億普及群聊,為什麼支付寶要做社交?
    其實支付寶也曾嘗試和騰訊的微信展開較量,一次次的為產品增加社交屬性,但最後都是以失敗告終,但是支付寶還是不願放棄對於社交領域的嘗試,又砸下9億看似是到店付款瓜分,實則是邀請好友加入自己戰隊能提升獎金的倍數,並且支付寶還自動為戰隊創建屬於自己的「群聊」,打算強化支付寶的社交屬性。那麼作為行動支付的領頭羊,支付寶做好自己的支付功能和理財功能不就好了嗎?為什麼非要和微信在社交領域硬碰硬呢?
  • 光速中國韓彥:社交流量下半場暗藏著無限潛能
    除了這樣全民參與的社交場景,在過去幾年,依託微信生態,一批新型電商黑馬也快速湧現,他們通過社交和高性價比產品,切中不同場景,快速獲取並抓牢了海量用戶。我們很難想像5年前要做社交電商,當時沒有微信群,沒有行動支付,無法迅速拿到商品,但今天社交電商已經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 社交、模式、產品:咖啡「三寶」的同與不同
    而隨著連咖啡也計劃開設形象店,未來一年咖啡行業的競爭還會充滿新變數。社交新零售,怎麼玩從社交中來到社交中去,這是咖啡市場在微信時代一個新的玩法。像星巴克早就推出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和小程序,但是或是礙於其落地執行能力或者說對微信生態不怎麼看重,一直以來處在不溫不火的狀態,並未在社交新零售上形成氣候。
  • 微信是什麼?既是「超級入口」也是社交網絡
    微信獲得成功的第二個原則,或許可以被理解為「堅守溝通,遠離概念」。微信在社交概念的最熱的這幾年,其實一直沒在社交的路上跑得太遠。「我們從一開始,就從來沒有做過好友和關係鏈的批量導入,你通訊錄裡的人都是一個個互相添加成微信好友的。這麼做是因為每個人最主要的聯繫對象其實就那麼一些,朋友不是越多越好,精力也有其極限。」
  • 年輕人的社交,在微信表情裡
    我也加入了其中,而我自己做的表情,也有其他人出於喜愛拿去使用,相當於我也擁有了自己的「粉絲」。慢慢地,我的自定義表情包庫裡也充滿了乖巧寶寶。為了乖巧寶寶,我只能把其他表情包都刪掉。  群友們圍繞著乖巧寶寶,用各種形式互相支持。在群裡,我還認識了一個來自澳門的粉絲,經常組織乖巧寶寶粉絲的線下聚會;有群友去澳門時,他有時間也會接待。
  • 小程序「引爆」、拼多多「崛起」、花生日記「上天」,社交電商到底...
    在移動網際網路用戶增長觸頂的今天,微信已是你使用時間最長、最高頻的APP。 即便如此,為什麼我們認為微信裡將繁榮起威脅淘寶的電商生態?創業者在微信裡又看到了什麼新機會? 微信能觸及可能不會用淘寶的 50、60 後人群,也更能觸及 00 後的微信原生代。拼多多、雲集等平臺,以及思埠等微商集團就是利用微信做了下沉。 自帶社交關係鏈,包括朋友圈強社交,以及自媒體和粉絲的弱社交。社交關係鏈解決了電商的信任問題,並能進行用戶裂變,淘寶流量則無法裂變。 蓄水池特點。
  • 社交產品的大日子:張一鳴、羅永浩、王欣今天扎堆發布社交app
    今天,你應該關注的大新聞有:張一鳴、羅永浩、王欣今日將分別發布三款社交產品張一鳴的字節跳動、羅永浩站臺的快如科技,以及原快播創始人王欣創辦的「雲歌」,三家處境各異的公司,都認為今日是個好日子,從上午到傍晚的三場發布會,將分別發布他們新的社交產品。
  • 微信之夜:張小龍談社交7個重點助你創業!
    1、「微信能夠有十億用戶,本質上是因為它是社交工具。」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場,何況在微信擁有10億用戶。產品-商家-客戶是生意的連結,商家及客戶產生了通訊工具可以電話、郵件、簡訊等,而微信卻通訊工具的一種社交工具。目前國內市場基本生意離不開微信作為一種溝通。
  • 微信和星巴克合作社交禮品體驗 不只是品牌營銷那麼簡單
    從表面來看,似乎這只是一個星巴克在微信上的營銷活動,但其實蘊含的價值值得探討。是雙贏嗎?肯定是。可以說,在連接線上用戶、支付和線下門店的路徑上,微信和星巴克探索出了一條新的路子,也能感受到,社交向商業化變現的路上,微信這款高頻社交工具展示出的平衡的藝術。一、為什麼說不是簡單的營銷活動?
  • 一場關於社交的戰役:多閃、馬桶MT、聊天寶「群毆」微信?
    今日頭條CEO陳林在現場稱,「社交肯定是我們的重點,我在微頭條上說自己對社交有想法,這(多閃)只是一個想法,春節後可能還有另一個想法」。這或許暗示字節跳動未來還將在社交領域有大動作。把「微信之父」張小龍叫做「張大叔」的多閃產品負責人徐璐冉現場稱,做多閃的原因有兩個:經常想發一條狀態前思後想之後放棄了,因為朋友圈變成了工作場,給用戶帶來了很大的社交壓力;由於好友列表的不斷增長,總是會錯過最關心的人的動態,有了越來越多的點讚之交。
  • 小遊戲市場被微信點燃,社交平臺蜂擁而至誰能分到蛋糕?
    小遊戲不需要下載安裝註冊,部分小遊戲可以在信號不好時離線玩兒,遊戲類型目前都以輕量級、簡單化和短時間為主,門檻十分低,而且微信有高達9.8億月活的用戶基數,因此小遊戲爆發在意料之中。正是因為此,微信遊戲總監孫春光還自信地表示:未來微信小遊戲的用戶空間甚至可以達到微信的月活9.8億。 跳一跳、小遊戲不是微信的第一次嘗試,幾年前微信就在5.0版本中引入「打飛機」遊戲以此推廣「微信遊戲中心」。
  • 主打群組社交,BAND 能否奪掉微信的光環?
    BAND 是一款主打群組社交功能的應用。我們經常在微信建立一些群組,像我就有「TechNode 大家庭」、「TN 內容」等各類群組。這樣的設置可以幫助我們在不同的群組間自由遊弋。但你們懂得,除了發視頻、圖片、語音、文字外,微信沒有任何有助於「團隊建設」層面的功能設計。再來說已經糾結了很多人的「發狀態」:「曉鋒,昨天又去吃烤肉了?不是說稿子沒時間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