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記者 孫駿 通訊員 馮瑤)10月10日上午,首屆「橘泉院士論壇」在江蘇省中醫院隆重開幕,中國科學院陳凱先院士,中國工程院吳以嶺院士、中國工程院王廣基院士、中國工程院顧曉松院士、中國科學院蔣華良院士齊聚這裡,傳經送寶,共話中醫藥發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觀點高屋建瓴精彩紛呈,迎來臺下陣陣掌聲。
本次論壇由江蘇省中醫院主辦,江蘇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譚穎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李昱司長、江蘇省各級中醫院院長、江蘇省中醫院戰略聯盟單位、都市圈醫聯體、教學聯盟單位、江蘇省中醫院醫務教職員工、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共3000餘人分別在主會場、分會場以及門診病區通過網絡視頻共同見證了這場學術盛宴,另外通過手機直播有近萬人現場收看。
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江蘇省中醫院院長方祝元教授主持會議,方院長表示,葉橘泉先生是江蘇省中醫院首任院長,首屆中科院學部委員,傑出的中醫藥學家,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為紀念先生建院之功勳,成就之偉大,品德之高尚,特舉行首屆橘泉院士論壇,旨在學習院士精神,打造學術高峰,發展中醫藥事業,進一步推進研究型醫院建設;並將在今後每年10月院慶之日持續舉辦,努力將橘泉院士論壇,打造為享譽海內外的中醫藥最高級別論壇之一。會上,為了敬仰各位院士崇高的情懷和偉大的學術成就,醫院特聘請五位院士為學術顧問。
全國首屆名中醫劉沈林教授致開幕詞,劉沈林教授指出,江蘇省中醫院成立於1954年10月,著名中醫藥學家、中科院學部委員葉橘泉先生擔任首任院長,江蘇省人民政府主席譚震林為其頒發聘書,郭沫若先生專門題寫了院名以示祝賀。經過數十年的建設發展,醫院擁有2500張病床,門急診病人超過508萬人次,成為全國大型中醫院發展的典範。劉教授表示,醫院全體同仁將隆重紀念並學習葉橘泉先生刻苦鑽研的治學態度,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著書立說、啟迪後學的宗師風範;借院士論壇東風,以學術為引領,傳承好、利用好,發展好中國傳統醫學,在新的起跑線上,再創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新輝煌。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李昱司長在講話中指出,江蘇省中醫院歷史悠久,學術積澱深厚,科研和臨床的整體實力,在全國中醫院中優勢突出。在建院之初醫院就擁有了中科院學部委員,今天在這裡舉辦院士論壇,邀請了全國多位醫學、藥學知名院士來院發表主旨演講,對新時期中醫藥傳承創新獻言建策、貢獻智慧,不僅為江蘇省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注入蓬勃的創新動力,也將對全國中醫藥科技創新帶來積極廣泛的影響。李司長希望大家以院士們對學術孜孜以求的鑽研精神和無私奉獻的品格為榜樣,發揚院士們在科研上崇尚科學、積極探索的可貴精神,在中醫藥傳承創新的徵途上砥礪奮進。江蘇省中醫院要抓住機遇,以院士論壇舉辦為契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江蘇省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以及全國中醫藥科技創新發展探索經驗、引領示範。
江蘇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譚穎主任在講話中指出,江蘇自古人傑地靈,中醫藥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目前,全省的中醫藥在資源總量、醫療經營與服務、科研和教學水平、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各方面持續位居全國前列。今年7月,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要求,委黨組制定出臺了關於推進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工作方案,明確提出了實施中醫藥振興工程,全力建設中醫藥強省的目標任務。江蘇省中醫院作為全省中醫院的龍頭和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中醫院,理應在這個過程中帶好頭,做表率。譚主任希望醫院努力在標誌性學科、標誌性人才、標誌性成果、標誌性項目上實現新突破,鞏固江蘇中醫在全國的領先地位,以醫院的高質量發展,推動江蘇衛生健康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譚主任表示,中醫院興則中醫藥興,中醫院強則中醫藥強,希望江蘇省中醫院建設好橘泉論壇這一平臺,藉助各位院士專家的智慧,勵精圖治,奮發有為,在促進江蘇的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中,在推進健康江蘇的建設進程中再做新的貢獻,再鑄新的輝煌。
當天上午,陳凱先院士作《中醫藥與世界醫學的發展》、吳以嶺院士作《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研究》、王廣基院士作《整合藥學導向的中藥體內代謝與藥效關聯研究的探索》、顧曉松院士作《中醫中藥與神經再生》、蔣華良院士作《中醫藥對中國現代藥物發展的貢獻》的主旨報告,5位院士從各自研究的領域娓娓道來,視角宏達,內容精深,引人入勝,讓聽者有不虛此行、收穫頗豐之感,「聽君一席妙語,如讀一本好書」。
5位院士介紹:
陳凱先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
長期致力於藥物設計和新藥發現研究,是我國藥物分子設計領域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多方面地發展和改進了藥物設計方法和技術,深入開展了藥物設計和新藥發現研究,並將這些研究運用於中藥藥效物質的計算挖掘和中醫藥特色的循證研究中。先後承擔多項國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項目,兩次擔任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九五」和「十五」期間,他曾任「1035工程」和《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科技專項的負責專家之一;2008年至今,先後擔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新藥創製」總體專家組成員和技術副總師,參與組織和推動一系列創新藥物研發和技術平臺體系建設,促進了現代藥學科學、中藥學和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的交叉,也為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做出了貢獻。榮獲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首屆全國科技創新爭先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多項科技獎勵。
吳以嶺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醫絡病學學科創立者和學科帶頭人
吳以嶺院士致力於絡病理論及其應用研究近40年,在長期臨床實踐基礎上,繼承創新發展絡病理論,首次形成「絡病證治」體系、「脈絡學說」和「氣絡學說」,創立中醫絡病學新學科,以絡病理論為指導開闢心腦血管疾病治療新途徑。先後主持國家973、863計劃、「十一五」、「十二五」重大專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等國家級課題20餘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及何梁何利獎。主編《絡病學》、《脈絡論》、《氣絡論》等專著,其中《絡病學》、《脈絡論》專著均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一等獎,主編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教材——《絡病學》在國內40餘家高等醫學院校及新加坡仲景醫學院開課,創立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血管脈絡病專委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絡病專委會,建立全國28省市及60餘個地市級絡病專委會,形成了遍布全國的近萬名絡病研究專家隊伍,在臺灣地區、加拿大、歐洲等分別建立絡病學會。創立「理論-臨床-新藥」一體化發展模式,對推動中醫藥學術發展與現代化做出重要貢獻。
王廣基 中國工程院院士 原中國藥科大學副校長
目前從事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創新藥物臨床前藥物代謝動力學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究、中藥複雜體系體內作用物質基礎與整合藥代動力學研究、代謝組學與藥代動力學整合研究等,通過多年的自主創新與開拓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的研究成果,榮獲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排名第1)、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排名第2)、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項(2004年度,排名第1;2006年度,排名第3)、三等獎1項(排名第1);獲中國僑聯第二屆歸僑僑眷「科技創新人才獎」、第九屆吳階平保羅楊森獎二等獎,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學家(第一層次)、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SCI收錄151篇,多篇論文發表在國際藥物代謝動力學相關權威期刊上,在國際藥學界享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知名度。主編專著2部,其中2005年主編出版的《藥物代謝動力學》被國家教育部推薦為全國研究生用書(全國僅151本教材入選),2006年被評為江蘇省精品教材。2003年在中國藥科大學建成了我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博士學位授予點。現已培養博士畢業研究生20餘名,碩士畢業研究生40餘名,其中1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人獲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獎,一人獲得江蘇省優秀碩士論文獎。
顧曉松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三十多年來,他帶領學術團隊在組織工程與神經再生研究方面取得突出創新性研究成果:一、提出「構建生物可降解組織工程神經」的學術觀點,被作為新的理念載入英國劍橋大學新版教科書;二、研製生物力學性好、降解可調控、低免疫原性、有利於血管生長和神經導向生長的組織工程神經,發明了構建組織工程神經的新技術和新工藝;三、發明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經移植物,在國際上率先將殼聚糖人工神經移植物應用於臨床;四、創建了自體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組織工程神經修復長距離神經缺損的新技術方法;五、創新性地研製了新一代細胞基質化絲素組織工程神經,並獲中國發明專利及美國、歐亞、澳大利亞等國際發明專利,為我國組織工程神經的創新與轉化應用進入國際領先地位發揮著重要作用。Science雜誌撰文稱「顧教授是組織工程神經轉化醫學開拓者(Translational Pioneer)」。
主持863項目、973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獲中國發明專利12項,國際發明專利5項;發表SCI學術論文125篇,學術論文被Cell、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Chem Soc Rev等權威期刊引用和評述,他引2300多次;研究成果被載入國際英文專著與教材68部;多次應邀在世界再生醫學峰會、材料科學大會、香山會議、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與發展、醫療器械創新與產業發展等論壇作特邀報告;主編/副主編專著與教材8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排名第一),省部級一、二等成果獎3項。2014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蔣華良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
長期致力藥物科學基礎研究和新藥發現,他通過生物學、化學、數理科學和計算信息科學等多學科的交叉,開展原創藥物研究新策略與新方法、先導化合物發現和優化、藥物靶標調控機制等研究。他發展了一系列靶標發現和藥物設計新方法,被國際同行和製藥公司廣泛應用。他發展了能預測化合物藥效的理論計算方法,部分解決了藥物設計領域的重大難題。他針對多種重要靶標發現了數十個新結構類型的先導化合物,其中4個候選藥物已進入臨床試驗研究,4個新藥獲臨床批件。迄今他在國際學刊上發表論文460餘篇,其中通訊或共同通訊論文作者190餘篇、綜述12篇;合編專著24本,譯著2本,論著被他人引用2萬餘次;申請專利160項,獲授權70餘項(其中國際專利16項),實現成果轉讓4項。
他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國家青年科學家獎、國家青年科技獎、上海市牡丹自然科學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市科技精英等多種獎項。目前擔任J. Med. Chem.副主編和其他5種國際學刊的編委。曾任國家863計劃專家組成員、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蛋白質科學重大基礎研究計劃」專家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於化學小分子探針的信號轉導過程研究」重大研究計劃專家組成員,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生物大學分子動態修飾與化學幹預」 重大研究計劃專家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