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5位院士成為江蘇省中醫院學術顧問

2020-12-19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訊 (記者 孫駿 通訊員 馮瑤)10月10日上午,首屆「橘泉院士論壇」在江蘇省中醫院隆重開幕,中國科學院陳凱先院士,中國工程院吳以嶺院士、中國工程院王廣基院士、中國工程院顧曉松院士、中國科學院蔣華良院士齊聚這裡,傳經送寶,共話中醫藥發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觀點高屋建瓴精彩紛呈,迎來臺下陣陣掌聲。

本次論壇由江蘇省中醫院主辦,江蘇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譚穎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李昱司長、江蘇省各級中醫院院長、江蘇省中醫院戰略聯盟單位、都市圈醫聯體、教學聯盟單位、江蘇省中醫院醫務教職員工、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共3000餘人分別在主會場、分會場以及門診病區通過網絡視頻共同見證了這場學術盛宴,另外通過手機直播有近萬人現場收看。

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江蘇省中醫院院長方祝元教授主持會議,方院長表示,葉橘泉先生是江蘇省中醫院首任院長,首屆中科院學部委員,傑出的中醫藥學家,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為紀念先生建院之功勳,成就之偉大,品德之高尚,特舉行首屆橘泉院士論壇,旨在學習院士精神,打造學術高峰,發展中醫藥事業,進一步推進研究型醫院建設;並將在今後每年10月院慶之日持續舉辦,努力將橘泉院士論壇,打造為享譽海內外的中醫藥最高級別論壇之一。會上,為了敬仰各位院士崇高的情懷和偉大的學術成就,醫院特聘請五位院士為學術顧問。

全國首屆名中醫劉沈林教授致開幕詞,劉沈林教授指出,江蘇省中醫院成立於1954年10月,著名中醫藥學家、中科院學部委員葉橘泉先生擔任首任院長,江蘇省人民政府主席譚震林為其頒發聘書,郭沫若先生專門題寫了院名以示祝賀。經過數十年的建設發展,醫院擁有2500張病床,門急診病人超過508萬人次,成為全國大型中醫院發展的典範。劉教授表示,醫院全體同仁將隆重紀念並學習葉橘泉先生刻苦鑽研的治學態度,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著書立說、啟迪後學的宗師風範;借院士論壇東風,以學術為引領,傳承好、利用好,發展好中國傳統醫學,在新的起跑線上,再創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新輝煌。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李昱司長在講話中指出,江蘇省中醫院歷史悠久,學術積澱深厚,科研和臨床的整體實力,在全國中醫院中優勢突出。在建院之初醫院就擁有了中科院學部委員,今天在這裡舉辦院士論壇,邀請了全國多位醫學、藥學知名院士來院發表主旨演講,對新時期中醫藥傳承創新獻言建策、貢獻智慧,不僅為江蘇省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注入蓬勃的創新動力,也將對全國中醫藥科技創新帶來積極廣泛的影響。李司長希望大家以院士們對學術孜孜以求的鑽研精神和無私奉獻的品格為榜樣,發揚院士們在科研上崇尚科學、積極探索的可貴精神,在中醫藥傳承創新的徵途上砥礪奮進。江蘇省中醫院要抓住機遇,以院士論壇舉辦為契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江蘇省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以及全國中醫藥科技創新發展探索經驗、引領示範。

江蘇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譚穎主任在講話中指出,江蘇自古人傑地靈,中醫藥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目前,全省的中醫藥在資源總量、醫療經營與服務、科研和教學水平、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各方面持續位居全國前列。今年7月,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要求,委黨組制定出臺了關於推進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工作方案,明確提出了實施中醫藥振興工程,全力建設中醫藥強省的目標任務。江蘇省中醫院作為全省中醫院的龍頭和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中醫院,理應在這個過程中帶好頭,做表率。譚主任希望醫院努力在標誌性學科、標誌性人才、標誌性成果、標誌性項目上實現新突破,鞏固江蘇中醫在全國的領先地位,以醫院的高質量發展,推動江蘇衛生健康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譚主任表示,中醫院興則中醫藥興,中醫院強則中醫藥強,希望江蘇省中醫院建設好橘泉論壇這一平臺,藉助各位院士專家的智慧,勵精圖治,奮發有為,在促進江蘇的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中,在推進健康江蘇的建設進程中再做新的貢獻,再鑄新的輝煌。

當天上午,陳凱先院士作《中醫藥與世界醫學的發展》、吳以嶺院士作《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研究》、王廣基院士作《整合藥學導向的中藥體內代謝與藥效關聯研究的探索》、顧曉松院士作《中醫中藥與神經再生》、蔣華良院士作《中醫藥對中國現代藥物發展的貢獻》的主旨報告,5位院士從各自研究的領域娓娓道來,視角宏達,內容精深,引人入勝,讓聽者有不虛此行、收穫頗豐之感,「聽君一席妙語,如讀一本好書」。

5位院士介紹:

陳凱先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

長期致力於藥物設計和新藥發現研究,是我國藥物分子設計領域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多方面地發展和改進了藥物設計方法和技術,深入開展了藥物設計和新藥發現研究,並將這些研究運用於中藥藥效物質的計算挖掘和中醫藥特色的循證研究中。先後承擔多項國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項目,兩次擔任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九五」和「十五」期間,他曾任「1035工程」和《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科技專項的負責專家之一;2008年至今,先後擔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新藥創製」總體專家組成員和技術副總師,參與組織和推動一系列創新藥物研發和技術平臺體系建設,促進了現代藥學科學、中藥學和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的交叉,也為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做出了貢獻。榮獲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首屆全國科技創新爭先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多項科技獎勵。

吳以嶺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醫絡病學學科創立者和學科帶頭人

吳以嶺院士致力於絡病理論及其應用研究近40年,在長期臨床實踐基礎上,繼承創新發展絡病理論,首次形成「絡病證治」體系、「脈絡學說」和「氣絡學說」,創立中醫絡病學新學科,以絡病理論為指導開闢心腦血管疾病治療新途徑。先後主持國家973、863計劃、「十一五」、「十二五」重大專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等國家級課題20餘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及何梁何利獎。主編《絡病學》、《脈絡論》、《氣絡論》等專著,其中《絡病學》、《脈絡論》專著均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一等獎,主編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教材——《絡病學》在國內40餘家高等醫學院校及新加坡仲景醫學院開課,創立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血管脈絡病專委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絡病專委會,建立全國28省市及60餘個地市級絡病專委會,形成了遍布全國的近萬名絡病研究專家隊伍,在臺灣地區、加拿大、歐洲等分別建立絡病學會。創立「理論-臨床-新藥」一體化發展模式,對推動中醫藥學術發展與現代化做出重要貢獻。

王廣基 中國工程院院士 原中國藥科大學副校長

目前從事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創新藥物臨床前藥物代謝動力學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究、中藥複雜體系體內作用物質基礎與整合藥代動力學研究、代謝組學與藥代動力學整合研究等,通過多年的自主創新與開拓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的研究成果,榮獲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排名第1)、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排名第2)、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項(2004年度,排名第1;2006年度,排名第3)、三等獎1項(排名第1);獲中國僑聯第二屆歸僑僑眷「科技創新人才獎」、第九屆吳階平保羅楊森獎二等獎,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學家(第一層次)、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SCI收錄151篇,多篇論文發表在國際藥物代謝動力學相關權威期刊上,在國際藥學界享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知名度。主編專著2部,其中2005年主編出版的《藥物代謝動力學》被國家教育部推薦為全國研究生用書(全國僅151本教材入選),2006年被評為江蘇省精品教材。2003年在中國藥科大學建成了我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博士學位授予點。現已培養博士畢業研究生20餘名,碩士畢業研究生40餘名,其中1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人獲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獎,一人獲得江蘇省優秀碩士論文獎。

顧曉松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三十多年來,他帶領學術團隊在組織工程與神經再生研究方面取得突出創新性研究成果:一、提出「構建生物可降解組織工程神經」的學術觀點,被作為新的理念載入英國劍橋大學新版教科書;二、研製生物力學性好、降解可調控、低免疫原性、有利於血管生長和神經導向生長的組織工程神經,發明了構建組織工程神經的新技術和新工藝;三、發明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經移植物,在國際上率先將殼聚糖人工神經移植物應用於臨床;四、創建了自體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組織工程神經修復長距離神經缺損的新技術方法;五、創新性地研製了新一代細胞基質化絲素組織工程神經,並獲中國發明專利及美國、歐亞、澳大利亞等國際發明專利,為我國組織工程神經的創新與轉化應用進入國際領先地位發揮著重要作用。Science雜誌撰文稱「顧教授是組織工程神經轉化醫學開拓者(Translational Pioneer)」。

主持863項目、973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獲中國發明專利12項,國際發明專利5項;發表SCI學術論文125篇,學術論文被Cell、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Chem Soc Rev等權威期刊引用和評述,他引2300多次;研究成果被載入國際英文專著與教材68部;多次應邀在世界再生醫學峰會、材料科學大會、香山會議、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與發展、醫療器械創新與產業發展等論壇作特邀報告;主編/副主編專著與教材8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排名第一),省部級一、二等成果獎3項。2014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蔣華良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

長期致力藥物科學基礎研究和新藥發現,他通過生物學、化學、數理科學和計算信息科學等多學科的交叉,開展原創藥物研究新策略與新方法、先導化合物發現和優化、藥物靶標調控機制等研究。他發展了一系列靶標發現和藥物設計新方法,被國際同行和製藥公司廣泛應用。他發展了能預測化合物藥效的理論計算方法,部分解決了藥物設計領域的重大難題。他針對多種重要靶標發現了數十個新結構類型的先導化合物,其中4個候選藥物已進入臨床試驗研究,4個新藥獲臨床批件。迄今他在國際學刊上發表論文460餘篇,其中通訊或共同通訊論文作者190餘篇、綜述12篇;合編專著24本,譯著2本,論著被他人引用2萬餘次;申請專利160項,獲授權70餘項(其中國際專利16項),實現成果轉讓4項。

他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國家青年科學家獎、國家青年科技獎、上海市牡丹自然科學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市科技精英等多種獎項。目前擔任J. Med. Chem.副主編和其他5種國際學刊的編委。曾任國家863計劃專家組成員、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蛋白質科學重大基礎研究計劃」專家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於化學小分子探針的信號轉導過程研究」重大研究計劃專家組成員,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生物大學分子動態修飾與化學幹預」 重大研究計劃專家組組長。

相關焦點

  • 仁心行醫 薪火相傳——記江蘇省國醫館太乙堂中醫院名醫梁世界
    梁世界主任:江蘇省國醫館?太乙堂中醫院名譽院長、呂氏中醫學術傳承人、江蘇省人民醫院老科協專家會診中心特需專家、中國抗癌協會傳統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梁世界主任師承中華醫林傑出人物、《傷寒論新解》開創者呂長善,呂氏中醫學術傳承人,具有多年中醫臨床實踐經驗。
  • 百年傳承,中醫抗癌典範—江蘇省國醫館·太乙堂中醫院
    百年抗癌組方 標本兼治江蘇省國醫館·太乙堂中醫院坐落於紫金山下,地處繁華市區瑞金路27號,為弘揚中醫國粹,江蘇省國醫館·太乙堂中醫院雲集了一大批由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省中醫院、省人民醫院、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南大鼓樓醫院、東大中大醫院、南京市中醫院等單位的國內、省內外知名中醫藥專家、博導、教授、全國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
  • ...夏桂成、鄒燕勤三位國醫大師當選中國中醫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
    中國江蘇網訊 (記者 孫駿 通訊員 馮瑤)2020年12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成立暨院慶65周年大會上傳來喜訊:江蘇省中醫院(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國醫大師周仲瑛教授、夏桂成教授、鄒燕勤教授當選中國中醫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
  • 「洛陽春壽堂心腦血管病中醫院開業儀式及與石學敏院士合作籤約...
    中國網訊  「河南省洛陽春壽堂心腦血管病中醫院開業儀式及與石學敏院士合作籤約儀式」於4月3日在河南省洛陽市舉辦。總後衛生部原部長、中國生命關懷協會名譽理事長李建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石學敏,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姚建銓,北京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中華臨床醫學會會長車念聰,中共中央辦公廳老幹部局巡視員慄蘭苔,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原巡視員唐振興
  • 江蘇省醫院協會血液淨化中心分會2020學術年會暨南京腎臟病論壇在...
    會議由江蘇省醫院協會主辦,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東南大學腎臟病研究所承辦,來自國內多地的腎臟病學、血液淨化技術專家及省內外眾多醫院腎臟科醫護專家、代表近300人參加了此次學術大會。江蘇省醫院協會血液淨化中心分會副主任委員、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尹忠誠教授主持開幕式。東南大學醫學院院長、東南大學腎臟病研究所所長劉必成教授致開幕辭大會主席劉必成教授在致辭中介紹,隨著人口老齡化,慢性腎臟病已經成為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常見病。
  • 洛陽春壽堂心腦血管病中醫院開業儀式及石學敏院士籤約合作儀式舉辦
    「河南省洛陽春壽堂心腦血管病中醫院開業儀式及石學敏院士籤約合作儀式」於2019年4月3日在河南省洛陽市舉辦。會議旨在貫徹落實十九大報告 「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精神;肩負起專科醫院為健康中國戰略發揮助推作用;打造集臨床醫療、教學、科研、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性和創新性的地方龍頭中醫醫院,更好地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 ...針灸學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20年學術交流會在郟縣中醫院召開
    12月5日,由平頂山市針灸學會主辦、郟縣中醫院承辦的平頂山市針灸學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20年學術交流會在郟縣中醫院隆重舉行。在歷時一天的學術交流會議上,陳秀華、周友龍、傅傑英、莊志剛等9位應邀出席會議的針灸專家,分別在論壇上作了《 「嶺南陳氏針法」學術流派的傳承創新與推廣應用 》《 疼痛與針刺鎮痛機制》《慢病的體質針灸調理 》《中醫四聯療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臍針療法的臨床應用 》等針灸學術報告,分享了各自在針灸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臨床治療經驗,並就如何傳承發展針灸醫學進行了廣泛探討和學術交流
  • 3名中國科學家當選院士的「歐洲科學院」,是李逵還是李鬼?
    根據維基百科 [3]:「歐洲科學院(英語:Academia Europaea)是一個獨立的學術組織和歐洲聯盟的人文和科學院。由皇家學會和其它歐洲國家的科學院共同發起,歐洲科學院作為代表整體歐洲的科學院於1988年成立,它包含所有的學術領域。歐洲科學院從歐洲理事會的47個成員國根據學術成就選舉院士。每年選舉結果公布時,眾多組織均作為重大的榮譽予以慶祝。
  • 江蘇省第二中醫院聯手阿里打造智慧中醫院;百信銀行正式開業,將...
    百度集團總裁兼營運長陸奇表示,人工智慧在智慧金融時代將成為基礎設施和核心驅動力,百信銀行的成立恰逢其時。百度將把AI技術輸出給百信銀行,將其打造成最懂用戶、最懂金融產品的智慧金融服務平臺。開業當天,百信銀行宣布推出三大類業務以及代表產品,分別為消費金融的「百分貸」、小微企業融資的「百興貸」、財富管理的「智惠寶」。江蘇省第二中醫院聯手阿里打造智慧中醫院11月17日下午,江蘇省第二中醫院(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阿里健康、螞蟻金服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 山侖院士向中國科協捐贈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
    11月26日,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2018年度捐贈儀式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舉行,山侖院士家屬代表應邀參加了捐贈儀式並向中國科協捐贈有關資料。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徐延豪等出席捐贈儀式。  此次活動是採集工程實施以來的第三次集中捐贈,9位老科學家及家屬共捐贈資料4500餘件。
  • 湖大研究生科技學術文化節開幕 俞汝勤院士開講學術誠信
    湖大研究生科技學術文化節開幕 俞汝勤院士開講學術誠信 來源:紅網 作者:歐陽一鵬 梁蓓 張珍 編輯:何冰 2015-05-12 23:05:28
  • 【學會通知】第四屆長三角脾胃病學術論壇暨浙江省中醫藥學會2019...
    浙中會〔2019〕39號第四屆長三角脾胃病學術論壇暨浙江省中醫藥學會2019年脾胃病分會學術年會的通 知有關單位、有關人員:由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和杭州市中醫院聯合主辦,脾胃病分會承辦的「第四屆長三角脾胃病學術論壇暨浙江省中醫藥學會2019年脾胃病分會學術年會」於10月24日-2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辦
  • 【學術報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Chennupati Jagadish院士學術講座
    報告題目:Semiconductor Nanowires for Optoelectronics and Energy Applications報告人:Chennupati Jagadish 院士報告時間:2019年9月2日(星期一)上午10:00報告地點:長安校區啟翔樓233會議室邀請人:黃維 院士承辦學院
  • 7位中國學者入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名單公布
    近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新增選院士名單,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37位科學家入圍,其中有7位來自中國大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成立於1983年11月,是非政府、非政治和非營利性的國際科學組織,致力於支持和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科學研究。
  • 國醫大師石學敏院士蒞臨江津,「醒腦開竅」針刺法造福廣大患者
    12月25日,石學敏院士工作站「醒腦開竅」針刺法培訓中心第一期培訓會在重慶江津大酒店舉行。培訓會分為兩個階段進行,上午舉行《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腦血管疾病的臨床研究》學術講座,下午,石學敏院士、卞金玲教授將在江津區中醫院進行「醒腦開竅」針刺法演示及實訓指導。
  • 江蘇省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活動在梅嶺小學舉行
    5月17日、18日,由江蘇省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的2018年學術年會活動在揚州市梅嶺小學舉辦。出席本次年會開幕式的江蘇省教育學會會長楊九俊先生、江蘇省教育廳基教處副處長顧春明先生、江蘇省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南京市教育局副巡視員楊林國先生、揚州市教育局局長周應華先生、揚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昌明先生、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黨工委副書記劉馬根先生、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社會事業局局長王娟萍女士。
  • 學術頭條:新冠病毒可氣溶膠傳播,18位院士落戶烏鎮,北郵-華為學院...
    大部分的推測性研究都是基於計算模型,因此,在諮詢了多位專家後,bioRxiv決定禁止發表這些論文。「有些研究應該經過同行的審查,而不是立即作為預印本傳播。」中國團隊發現新蝙蝠冠狀病毒,力證新冠病毒起源於自然!
  • 南京21位耄耋名醫仍坐診 來看看他們的養生經
    在江蘇省中醫院的針灸科,83歲老專家盛燦若一周要上5次門診,每次門診都要給數十個病人針灸,忙忙碌碌也習慣了。如今盛老耳不聾、眼不花,行動自如,身體健康程度令很多年輕人都羨慕。他的保養身體的方法也是「非典型」,無肉不歡,平時不喜歡做運動,也從來不吃什麼藥。「工作的運動量就很大,不需要再鍛鍊了。」盛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