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大假期間,李白故居人流如織。 青蓮鎮 供圖
□本報記者 吳璟
1月15日,江油市一家文化傳媒公司的老闆朱裕,帶著新創作的李白詩意蜀繡,登門拜訪江油市青蓮鎮黨委書記田傑,希望藉此「敲」開青蓮文化旅遊產品市場。但田傑心裡另有一番擔憂:「青蓮旅遊發展不足,過多旅遊產品,能否有市場?」
位於綿陽、江油兩城市之間的青蓮鎮,因李白故居而聞名,享有「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四川省級風景名勝區」等美譽。2000年,青蓮鎮天寶山修建了全國首座以李白文化為主題的大型藝術園林──太白碑林;2001年,全市舉行紀念李白誕辰1300周年活動;到2012年,該鎮全年累計接待遊客96萬餘人次,旅遊經營總收入近4000萬元。
「但總覺得發展仍然滯後。」田傑說,青蓮名聲在外,人氣卻不足,小鎮的影響力,與李白的歷史文化價值完全不相稱。當地人戲言:「青蓮,表面光鮮,兜兜裡沒錢。」
打破瓶頸,「李白故居」前路何在?
瓶頸:鄉村旅遊冷熱不均
至今,吳左民還對2002年青蓮鎮迎來的「黃金時期」念念不忘。當時,首屆李白故居文化旅遊節舉辦,遊客蜂擁而至,他的青龍灣農家樂就是當時開起來的。
「就粉刷了幾間水泥房,連吊燈都沒捨得買個漂亮的,就趕著開張。」十塊錢一個人耍一天,每天要接待近700人,生意好得讓吳左民都睡不著覺。十年發展,青蓮鎮以李白文化、觀光農業為核心的鄉村旅遊已經十分興盛,投資上千萬、星級以上的農家樂就有7家。
但在田傑看來,興旺面前依然是「瓶頸」。除了舉辦大型活動或者節慶日,鎮上的遊客仍較少,冷熱不均。一些規模較小的農家樂,特別是桃花山上的十多家家庭式農家樂,往往只在節慶、假日開張,長期經營發展是個難題。
此外,雖然鎮上做了統一的風貌打造,但旅遊「分區」仍很明顯。在綿江路和涪江之間,圍繞太白碑林、太白祠、隴西院等景點形成了李白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綿江路一線的鄉村旅遊帶,則集中了鎮上的多數農家樂。這兩個區域離人口密集的場鎮都有段距離,分區之間缺少互動。
求解:「大旅遊」推著小鎮走
在青蓮的發展思路裡,「大旅遊」是「總綱」。不僅要景區和鄉村旅遊提檔升級,更重要是以旅遊帶動全鎮發展,將青蓮打造成一個「旅遊小城市」。
如何讓遊客走進小鎮?青蓮鎮規劃,在盤江以西,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打造高標準農田示範片,5000畝蔬菜基地正火熱建設,科技觀光休閒農業園區已現雛形。而綿江路和盤江之間,場鎮中心將以800米古街為中心,打造成古鎮旅遊帶。
在已開建兩年的古街,記者看到,青石板道路已鋪成,部分店招已完成仿古風貌打造。按計劃,三年要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兩年要完成商業業態打造。「關鍵是缺資金。」田傑說,除了古街基礎設施是爭取的世行貸款項目外,房屋仿古風格打造都是按照統規自建的思路,住戶自己出錢。
「我們也盼望古街早點建好,有遊客來,我們生意才好得起來。」65歲的高興田一直住在古街,臨街開了一間茶館。按照鎮上統一規劃,老高自己掏了3萬塊為店鋪做了仿古裝修,有點心疼。「但考慮到古街建好後的效益,我們還是願意嘗試。」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此前聞風而來的一位投資者遭到青蓮鎮拒絕,因為對方提出,要讓古街現有居民搬遷出去,對古街全部翻新重建。
「既然是讓文旅帶動全鎮發展,為什麼要把原住居民排除在外?」田傑坦言,調動全鎮人的積極性,都來分享旅遊城鎮打造帶來的紅利,才是青蓮鎮發展文化旅遊的目的,也是政府搞城鎮化的最終目的。
青蓮鎮的堅守能否成功?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