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鄭歡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同時也是殘疾人增加收入、融入社會的途徑之一。據統計,我市共有持證殘疾人18.72萬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2.74%,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6.64萬人。為了讓殘疾人生活更有「奔頭」,近年來,市殘聯探索保姆式服務、造血式扶持,助力打通殘疾人就業創業路上的「毛細血管」。如今在上饒,殘疾人依託政策幫扶,通過就業創業詮釋夢想的努力,每天都在上演。
殘聯助力,他們生活更有奔頭了
「我今年40多歲,天生患有脆骨病,稍有不慎就會骨折,屬二級肢體殘疾,我的愛人也是患有小兒麻痺症的殘疾人。」家住東都花園小區的張子燕(化名)對記者說,殘疾人出門難,找工作更是難上加難。2002年,她和丈夫在殘聯的幫助下,有了一份停車收費的工作。「在這之前,我真是想都不敢想掙錢的事兒!」 張子燕高興地對記者說,如今她和丈夫每人有兩三千元的工資收入,公司還為他們辦理了失業、醫療、養老等保險,「現在我們幹得高興,心裡踏實,生活也更有奔頭了。」
「由於女兒出生時腦缺氧,導致智力受到影響。」今年53歲的王載福說,20年來,他一直陪在女兒身邊,也希望女兒能學一些簡單的東西,可惜一直沒有明顯變化。孩子整天躲在房間裡,不說一句話。」終有一天我們會老去,女兒沒人照顧該怎麼辦?」 王載福告訴記者,幾年前他聽說家附近有一家助殘服務中心,給殘疾人提供輔助就業。於是他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前往該中心,沒想到第一天就得到驚喜——女兒有了一份做手工活的工作。這之後,孩子的點滴改變,這位父親全看在眼裡。「以前女兒吃飯都要人哄,而現在不僅能自己把飯吃完,還會幫我們洗碗,感覺女兒一下子長大了。」王載福笑著說。
按需培訓,讓殘疾人就業有底氣
「殘疾人需要多鼓勵、多接觸社會,而不是關在狹小的屋子,這是我們成立輔助性就業機構的初衷。」市福佑助殘中心主任周建華向記者介紹,2018年6月,他們在市殘聯的大力支持下,正式成立。「因為我本身有肢體殘疾,所以我明白殘疾人渴望融入社會、自食其力的感受。」為了滿足不同類型的殘疾人就業需求,周建華和同事四處尋找就業項目。
「我們現在主要有兩大就業項目,按需進行培訓,讓殘疾人有一技之長,就業時有底氣。一是簡易的手工加工類,如串珠、餐巾紙盒包裝、麥秸稈畫等,這主要針對一些智力殘疾的人士;二是電商「雲」客服。這個只需一條寬帶、一臺電腦,會打字,就能上崗,非常適合肢體殘疾人就業。就拿張大軍(化名)來說,他今年40多歲。十幾年前,他突遭交通事故,導致脊髓損傷、肢體重度一級殘疾,僅靠低保過日子。後來聽朋友介紹來到這裡,在老師的培訓、指導下,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掌握了「雲」客服的所有知識。現在每個月有近8000元的工資,不僅買了房,還考了C5駕照,買了新車,撐起了整個家。」周建華介紹,截至目前,他們已吸納數百名不同類型的殘疾人就業,「殘疾人實現就業,既是增加收入,同時也是穩就業、穩社會的重要法寶。我們不僅要幫助殘疾人樹立自信,更要通過培訓讓他們掌握技能、提高就業能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保姆式服務 優化就業創業環境
「殘疾人能否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最根本的出路在於充分就業。為此,幫扶殘疾人就業、創業既是我們的重點工作,也是一項特色工作。」市殘聯副理事長楊大勝向記者介紹,近年來,市殘聯用保姆式服務,造血式扶持,助力打通殘疾人就業路上的「毛細血管」。
主要有以下措施及成效:一、強力推進殘疾人「一村一基地」建設。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投入各種扶持資金2600多萬元,創建了殘疾人就業創業基地1684個,安置殘疾人就業和輻射帶動殘疾人就業達2.6萬人次。二、推進殘疾人電商+就業工程。目前已有1390餘名殘疾人培訓學成後,在遍布全市鄉村開起「淘寶」網店,在家中實現了就業。三、出臺了《上饒市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機構扶持實施辦法》,並通過政府公開招標,設立了市本級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機構,並向市區11個保障性住房小區的低收入殘疾人家庭,開展殘疾人手工來料加工和電商客服等免費就業幫助。四、以就業為導向,對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意願的殘疾人採取了「殘聯買單、殘疾人免費」的方式,組織開展了盲人按摩、手工製作、種養殖加工等基本技能培訓,確保貧困殘疾家庭勞動力至少掌握一門致富技能。五、積極開展就業援助月系列活動。2016年以來,組織殘疾人專場招聘會135場,全市共幫助殘疾人實現就業3162人。六、利用優惠政策,幫助殘疾人多形式就業。如鉛山縣殘聯以鄉村兩級殘疾人專職委員為帶頭人,成立以鄉鎮為單位的紅芽芋種植小組,帶領100多名農村殘疾人從事紅芽芋種植,人均年增收6000餘元。
楊大勝表示,下一步,他們將繼續加強殘疾人就業創業保障,拓寬殘疾人就業創業渠道;進一步優化殘疾人就業創業環境,整合部門力量,建設培訓、就業、創業支持服務平臺,撬動更多社會力量幫助殘疾人就業創業;充分發揮「代表、服務、管理」職能,打造更多先進典型,發揮引領示範作用,激勵更多的殘疾人為實現就業創業夢想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