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關注清末海軍的人,認為作為洋務運動的成果,清末海軍還具有一定的規模實力,甚至出現了甲午戰前的清末海軍是世界排名「第六」「第九」以及「遠東第一大海軍」等說法。甲午戰前的清末海軍究竟是什麼水平?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個事兒。
海軍,在中國古稱水師,歷史悠久。但近代化海軍的籌建卻始於鴉片戰爭之後,成熟于洋務運動,甲午戰前清末海軍實力達到了歷史頂峰,用排名「遠東第一」形容也說得過去,因為當時亞洲只有中國、日本和土耳其擁有海軍,在遠東只有中國、日本,中日兩國海軍不是遠東第一就是遠東第二,沒什麼值得誇耀的地方。
至於世界排名,我此查閱了很多資料,中國海軍基本上都沒有進入前十,亞洲國家首先進入前十的是日本,1897年日本海軍以總噸位8.9萬噸進入了前十。至於中國「排名世界第六」的說法,有資料稱最早源於19世紀英國十分著名的海軍年鑑,即布雷塞海軍年鑑。該書介紹各國海軍裝備發展情況時,是以英文第一個字母來排序的,通常英國排列於第一,此後按照ABCD的順序,陸續出場的是阿根廷、奧匈帝國、巴西、智利、中國等,這可能就是中國「第六」的最初來源,基本上等於空穴來風。
目前唯一見到中國海軍排名進入前十的,是英國世界海軍年鑑。據該年鑑顯示,截止1890年,也就是甲午戰前,清末海軍在世界海軍中名列第十,次於荷蘭,高於日本。下面就是這張排名情況,大家可以看看:
第一名英國,艦艇413艘,89萬噸;
第二名法國,艦艇357艘,53萬噸;
第三名俄國,艦艇232艘,25萬噸;
第四名義大利,艦艇188艘,22萬噸;
第五名德國,艦艇179艘,19萬噸;
第六名西班牙,艦艇91艘,12萬噸;
第七名美國,艦艇60艘,12萬噸;
第八名奧匈,艦艇107艘,12萬噸;
第九名荷蘭,艦艇94艘,8.9萬噸;
第十名中國,艦艇97艘,7.8萬噸;
第十一名日本,艦艇30艘,4.4萬噸。
從這個統計看,中國距離「世界第六」還差得遠。
下面我們就說說清末海軍的情況。當時清末海軍編為四大艦隊,即北洋艦隊、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和廣東水師。
北洋艦隊。1888年12月17日成立於山東威海衛劉公島,主要基地威海衛劉公島、旅順,職責是拱衛北京門戶。由於位置特殊,北洋艦隊是清末海軍建設的重中之重,當年清廷從英國、德國進口的先進艦艇多裝備了北洋艦隊。
北洋艦隊旗艦為「定遠」,主要軍艦25艘,包括鐵甲艦「定遠」「鎮遠」,裝甲巡洋艦「來源」「經遠」,穹甲巡洋艦「致遠」「靖遠」「濟遠」,岸防鐵甲艦「平遠」,撞擊巡洋艦「超勇」「揚威」,以及魚雷艇等,此外還有輔助軍艦、運輸船多艘,總噸位45000噸,官兵4000餘人。
北洋艦隊的艦艇當時尚屬先進,7000噸「定遠」「鎮遠」鐵甲艦當時是亞洲第一巨艦,也是很多國人百年來津津樂道的事情。但客觀的說,當時北洋艦隊的各類艦艇,在噸位、航速、火力等方面,距離世界先進水平尚有較大差距。
就噸位而言,當時英法德俄等海軍強國排水量萬噸左右的大型艦艇並不少,早在1860年英國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鐵殼戰列艦「勇士」號,排水量9357噸;1862年又建成米諾陶級「阿金考特」號戰列艦,排水量更是達到了10812噸;「定遠」「鎮遠」是德國「薩克森」級鐵甲艦的出口型,而「薩克森」級則是以英國「英弗來息白」號為參照建造的,「英弗來息白」號的排水量更是高達11880噸。有資料稱「定遠」「鎮遠」是當時世界「頂尖」水平,那是不了解世界海軍發展潮流。當時流行海軍「大艦巨炮」是有原因的,因為噸位不足,不僅影響軍艦的遠洋航行能力,更影響艦載武器的搭載數量。
就航速而言,「定遠」「鎮遠」兩艦航速14.5節,北洋艦隊航速最高的是「致遠」號,最高航速18.5節,其他幾艘主力艦航速也均在15節左右。而1889年11月下水的、排水量9296噸的英國巡洋艦「布萊克」號,航速達19節。有資料顯示,1891年英國海軍裝甲艦航速多在16節以上,有7艘達18節以上。再對比當時處於上升階段的日本海軍,航速優勢更是明顯,「吉野」快速巡洋艦最高航速達23節。
就火力而言,差距也很明顯。當時中國雖在艦炮口徑上佔優勢,但所裝備的艦炮,絕大對數是傳統的袈退式,射速很慢,而在英法等國,高射速的速射炮已經開始推廣。
南洋水師。1875年,兩江總督、南洋大臣沈保禎籌辦南洋海防時組建了南洋水師。1884年,南洋水師已擁有17艘軍艦,總噸位兩萬噸左右。1888年,南洋水師正式成軍,其主要巡防區域是江浙海面。
南洋水師的主要基地是上海、南京,艦船裝備大部分是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製造的國產艦船。
南洋水師的旗艦是「寰泰」巡洋艦,同型艦還有「開濟」「鏡清」兩艘,排水量均為2200噸。巡洋艦「南琛」 「南瑞」也是同型艦,排水量1905噸,德國霍華德造船廠建造。「保民」號鐵質撞擊巡洋艦,排水量1477噸等,整體實力僅次於北洋艦隊。
中法戰爭爆發後,清廷下令南北洋水師支援臺灣,但因朝鮮政局不穩,北洋艦隊計劃援臺的「超勇」「揚威」兩艦緊急北上,只剩下南洋水師「開濟」「南琛」「南瑞」「澄慶」「馭遠」五艦援臺,其中「馭遠」「澄慶」二艦因管帶畏戰而自沉。「開濟」等三艦在前往海防重鎮鎮海途中,與法國艦隊遭遇,法軍一艦受重創,其餘三艦後退。至第三日,法軍又有一艦被「南琛」「南瑞」聯手擊傷。南陽分水不僅獲得了鎮海保衛戰的勝利,而且促進了中法戰爭的勝利。
福建水師。1866年時任閩浙總督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建成了當時國內最大的馬尾造船廠。後左宗棠調任陝西,沈葆楨接任船政大臣。
沈葆禎對發展造船業十分積極,曾言就「局勢而言,借不如僱,僱不如買,買不如自造」,主張以引進為輔,以自造為主。1869年,福州船政局建成第一艘排水量1450噸的「萬年青」號軍艦,該船最大航速12節,裝備10門火炮。至甲午戰前,福建船政馬尾造船廠共建造各種軍民用艦船34艘,包括木殼軍艦、鐵協木殼軍艦、鋼甲鋼殼軍艦等,噸位多在300噸至1400噸之間,還設計製造了中國第一艘全鋼甲軍艦、滿載排水量2650噸的「平遠」號。
福州船政造的船除提供福建水師使用外,裝備北洋、南洋、廣東水師也不少,其中北洋艦隊就達11艘。1879年7月4日,經沈葆禎奏請批准,福州船政局所屬艦船編練成福建水師,也稱福建海軍。
福建水師裝備艦船多為福建船政局自造,包括「揚武」「萬年清」「湄雲」「福星」「伏波」「安瀾」「鎮海」、「飛雲」「超武」「靖遠」等,以及從國外購買的「海東雲」「長勝」「建威」等,總噸位2萬噸左右。
在中法戰爭中,福建水師損失慘重。據記載,1884年8月23日,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軍艦8艘、魚雷艇兩艘侵入福建馬尾港,停泊地點相距福建水師不遠。當天下午13時45分,法國艦隊突然向近在咫尺的福建水師發起攻擊。
由於福建水師戰前沒有準備,加上裝備落後,海戰不到30分鐘,11艘軍艦,即「揚武」「濟安」「飛雲」「福星」「福勝」「建勝」「振威」「永保」「琛航」9艦被擊毀,另有「伏波」「藝新」兩艦自沉,官兵殉國760人,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戰後雖經恢復,但已難成軍。
廣東水師。前身是1664年成立的綠營廣東水師,1668年因承平日久被裁撤,1809年重新設置。至1890年擁有各式軍艦37艘,多系小型艦艇,總噸位1.1萬噸,是清末四支艦隊中噸位最小的艦隊。
廣東水師裝備的軍艦,既有進口的,也有國產的。1866年,廣東水師從英國、法國購入的「安瀾」「鎮濤」「澄清」「綏靖」「飛龍」「鎮海」6艘蒸汽火炮艦船,主要用於巡海、緝私、捕盜。1882-1884年間又從德國購入11艘魚雷艇,並向黃埔船局訂購「廣元」「廣亨」「廣利」「廣貞」「廣金」「廣玉」6艘炮艦。1884年張之洞出任兩廣總督後,廣東水師又向福州船政先訂購了一艘千噸級巡洋艦「廣甲」號,結束了廣東水師為千噸級軍艦的歷史,後又追加了「廣乙」「廣丙」兩艘魚雷巡洋艦和排水量316噸的鋼脅木殼兵船「廣庚」。
在中法戰爭中,防衛中國南大門的廣東水師因實力太弱,只能留在港口依靠炮臺保護,而法軍也派出軍艦對其進行封鎖和監視,但雙方沒有爆發衝突。
後來,1891年、1894年「廣甲」 「廣乙」和「廣丙」先後北上參加南北海軍會操,1894年中日因朝鮮問題關係緊張,這3艘廣東水師軍艦也暫時留在北洋助戰。
甲午戰爭爆發後,「廣乙」在豐島海戰遭日艦偷襲受重創,在朝鮮西海岸十八家島擱淺後自行焚毀。「廣甲」 「廣丙」都參加了黃海海戰,其中「廣甲」在海戰中跟隨「濟遠」逃竄,在大連灣外三山島附近觸礁,因施救無效,在拆除武備後自行炸毀。「廣丙」後來參加了威海保衛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後被日軍俘虜,編入日本艦隊,保留其艦名,最終在1895年被派往臺灣執行任務時觸礁沉沒。
甲午戰後,也就是1909年,清政府將福建水師與廣東水師、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合併重編為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原四大艦隊就此解散。(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