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塊玉,也是一個好聽的街名。中國數字嵌進詩中和話中,都是有講究的。如果叫三塊玉,就差了點兒;叫五塊玉,聽著也彆扭;要是叫兩塊玉,更顯得有些「二兒」(北京土話:傻)。叫一塊玉,就更不著調,只有叫一枝花、一剪梅的,沒聽說叫一塊玉的。還是四塊玉聽著舒服,穩重妥帖,端莊蘊藉;而且,四塊玉還是元曲的一個曲牌名,便更透著那麼一點韻味。
四塊玉是一條彎彎曲曲的胡同,從現在紅橋市場開始,一直往南延伸到現在的天壇東路。建紅橋市場時,佔了它的一塊地。現在找四塊玉,都跑在體育館路的南邊了。
四塊玉,這麼好聽的名字,一定有來歷的。有兩種版本:一是相傳明永樂十八年修天壇時剩下了四大塊漢白玉,放在天壇東門外,正好是這裡,後來運到東單刻成「公理戰勝」的牌坊(就是現在中山公園裡的「保衛和平」的牌坊);一是清代這裡原來有一眼井,井臺是用四塊漢白玉圍砌成的。這兩種說法似乎都不可信,前者太誇張,哪裡會有那麼大的漢白玉扔在一條根本不起眼的小胡同裡?後者,我查《京師坊巷志稿》,那裡根本沒有井的記載,漢白玉的井臺就無從說起。
不過,那裡確實有玉,並非謬傳。我的一個同學從小就住在四塊玉,他告訴我胡同裡有挺大的玉石板,是不是四塊,記不清了,那時,他和小夥伴們常常跑到上面去當滑冰玩。後來玉到哪兒去了,就不知道了。
我對這條胡同很有感情。小時候到體育館看比賽,或者到跳傘塔、射擊場玩,都要坐有軌電車到它邊上的電車總站下車,那是那時惟一的選擇。記得那年看蘇聯迪納摩籃球隊來華比賽,為的是看當時世界最高的中鋒克魯明。去的時候還好,散場時候,人多得根本擠不上車,只好順著四塊玉往前走回家。那年摩託車運動隊選人,學校推薦了我,到跳傘塔考試,第一關就是騎自行車,那時,我還不會騎,只好怎麼來的再怎麼回去,順著四塊玉彎彎曲曲的胡同,灰溜溜地走回到電車總站。
我的孩子上小學在光明小學,每天騎車必須穿過四塊玉到天壇東路上。那時,他剛剛學會騎車,騎得還飛快。那天在西四塊玉的拐彎的地方,撞上了一個老太太,老太太手裡提著一籃子剛買的雞蛋,一下子撞碎了好幾個。趕緊下車向老太太道不是,老太太一看是個孩子,沒說什麼,笑著囑咐他小心點兒,讓他走了。孩子回家說起來,非常感動。這件事對他影響很大,讓他和人相處時對善良和寬容格外的注意。我一直在想,如果當初老太太不是這樣,而是拽著他不放他走,就是沒訛他,起碼得讓他賠雞蛋,一個剛剛上小學的小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會是不一樣的。以至於以後孩子只要一走到這條胡同,都會忍不住想起那位老太太。四塊玉,一個普通的街名,對於我竟然幾十年來綿綿延延串聯起這麼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