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網站10月16日發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戰略與政策研究系教授詹姆斯·霍姆斯的文章稱,到2020年時中國服役潛艇將達到70艘,其中63艘為核或柴電攻擊潛艇,而且這些潛艇集中部署在中國海域。雖然美國海軍現役73艘潛艇,但其中包括18艘不適合當作海上指揮戰鬥平臺使用的18艘「俄亥俄級」潛艇,在其餘55艘核動力攻擊潛艇中,雖然有33艘被部署在亞太地區,但卻非常分散。如果美國潛艇全部集中在東亞,就會忽視包括印度洋和東太平洋在內的大片海域。而且,中美兩國潛艇數量差距還有可能會繼續拉大,造艦預算不增,但造船成本卻持續提高。受此影響,到本世紀二十年代時,美國海軍潛艇艦隊就會縮小至42艘。
文章稱,波士頓學院教授羅伯特·羅斯認為中國海軍還不能在東亞海域挑戰美國,但事實在這些年來,包括解放軍海軍在內的中國武裝部隊一直在挑戰美國海軍。現在可能中國海上力量無法在激戰中打贏部署到亞洲的美國海軍隊伍——這裡的中國海上力量不僅包括解放軍海軍,還包括中國海上戰略的岸基部份,即其陸基反艦飛彈和從岸上機場起飛的戰術飛機,但這部分並不是重點。四十年前,戰略學者愛德華·魯特沃克曾指出,在和平時間,「海上勸服力」不僅僅是與敵軍艦隊一決勝負,而是通過展示船舶、戰機和武器的方式來說服觀察者觀眾,令其認為某一方在公海上的戰鬥中贏得勝利。
因此,文章解釋說,武裝說服力就是經營感知。物理手段是對政治話語的貫徹。換句話說,魯特沃克指出,大量觀察人士認為會在實際戰鬥中獲得勝利的一方,就會在和平時期的較量中贏得勝利,儘管雙方事實上並未交戰。所以,要以一種或另外一種方式影響觀察人士。由此可見,感知是至關重要的。表面上令觀察人士印象深刻的艦船、飛機和武器系統,在和平時期,可能會讓一場較量的天平向較小者傾斜,換言方,也就是中國。
文章認為,中國海軍應該與美國海軍擺好作戰的姿態,甚至會威脅製造大規模破壞來獲勝——即便是面臨必敗之局。如今,華盛頓已經發現自己很難保持美國海軍的規模——即便是在軍艦不會被打殘或擊沉的和平時期。那麼,如果美國海軍艦隊在戰鬥中遭受嚴重損失,被迫補在戰鬥中損失的艦船、飛機以及彈藥,又當如何呢?美國海軍能夠損失多少?是否能夠維持超級大國的地位?美國海軍重整力量的速度有多快?多餘的資金從何而來?如果美國領導人問自己這些問題,那麼在關鍵時間他們就有可能會優柔寡斷,或完全放棄努力。這是威懾,一個較弱的敵人可以成功挑戰強者。這麼多的解放軍完全趕不上在海上。這就是威懾,是一種以弱勝強的一辦。
因此,文章告誡美國海軍, 在面對中國海軍時不能驕傲自大。至少戰術及兵力結構,兩個世紀前,普魯士軍事戰略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曾指出,完美的戰術成功會產生徹底的戰略成功。相反,如果出現硬體與戰術錯誤,那麼就會招致戰略和地緣政治失敗。
就技術維度而言,波士頓學院教授羅伯特·羅斯堅持認為,目前中國尚未發展出反艦彈道飛彈能力,而且最終也有可能做不到這一點。那麼,解放軍真的沒有發展出反艦彈道飛彈能力嗎?文章指出,這種說法存在問題。事實上,解放軍的反艦彈道飛彈已經具備了初始作戰能力,但解放軍是否會在戰爭中使用這種武器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至少可以說,反艦彈彈道飛彈尚未經歷過作戰考驗。這種缺點的確令人懷疑它的有效性。不過,直接排除解放軍的反艦彈道飛彈能力還為時過早——這正是五角大樓的年度中國軍力報告經常關注它的原因,也是美國海軍官兵擔心這種武器系統的原因。
羅斯教授還認為,解放軍海軍的潛艇力量規模與美國海軍相比「相當小」。事情果真如此嗎?羅斯教授是以何為標準得出這種結論的?海上力量平衡是相對的,對手就是衡量這種力量的標尺。美國「全球安全」網站曾預測稱,到2020時中國服役潛艇將達到70艘,其中63艘為核或柴電攻擊潛艇。文章指出,如果最近的歷史能夠提供一些提示,那麼這個預測數字還會更多。隨著軍事現代化的向前推進,解放軍海軍正在迅速淘汰其冷戰時期研製的嘈雜而過時的潛艇。相比之下,美國海軍現役73艘潛艇。這個數字意味著美國海軍潛艇部隊氣勢雄偉嗎?在這73艘潛艇中,18艘是「俄亥俄級」潛艇,其中 14艘是構成美國「核三位一體」威懾力量的彈道飛彈潛艇,其餘四艘已經配備了大量「戰斧」巡航飛彈,主要用於執行陸攻任務。「俄亥俄級」潛艇不適合當作海上指揮戰鬥平臺使用。
把「俄亥俄級」潛艇去除在外後,美國海軍還有55艘核動力攻擊潛艇。不過,在歐巴馬向亞洲轉移「重心」的戰略下,其中僅有約33艘潛艇(或美國海軍潛艇艦隊的60%)部署在亞太地區。相比之下,解放軍海軍的整個潛艇艦隊都集中在該地區(目前在印度洋活動的一艘柴電潛艇除外)。這些潛艇主要集中在中國海域。由此可見,在亞太水域,解放軍海軍潛艇艦隊規模已經大幅超過了美國太平洋艦隊。而且,二者之間的數量差還會繼續拉大。美國海軍造艦預算不增,但造船成本卻持續提高。受此影響,到本世紀二十年代時,美國海軍潛艇艦隊就會縮小至42艘。事情會變得更加糟糕。在本世紀二十年代這十年裡,彈道飛彈潛艇——俄亥俄級替代艇——建造項目會遭到排擠,這裡指的不僅是攻擊型核潛艇,還包括所有其他海軍造船項目。
文章認為,攻擊型核潛艇的數量能夠迅速恢復的說法值得懷疑。得出這個結論很簡單:假設向亞太轉移重心的戰略依然奏效,美國海軍會把60%艦艇分配給太平洋艦隊,那麼到2025年左右,美國海軍將會部署25艘或26艘潛艇,對峙60艘解放軍海軍柴電或核攻擊潛艇。不過,即便是這個預測數字都是對水下平衡的樂觀估計,因為這種結論以華盛頓會把部署在亞太地區的潛艇全部集中在東亞的假設條件為前提,而這樣做就忽視了大片海域,如印度洋和東太平洋。在數字上的差距有可能會持續拉大。
至於有關美國攻擊型核潛艇是無所不能的說法,文章指出,這種說法可以說是正確的,也可以說是錯誤的。除非美國核潛艇必須進入中國武器射程範圍內,美國核潛艇就是無敵的。不過,美國核潛艇必須進入中國武器系統的打擊範圍。美國海軍潛艇依靠魚雷攻擊敵軍艦船。這就意味著美國核潛艇與其獵物之間的距離必須在約10海裡以內。以假想潛艇位置為圓心副一個直徑為20英裡的圓圈,就會發現每艘潛艇覆蓋的海域並沒有多大。美國核潛艇的確能夠發射巡航飛彈,但其「戰斧」飛彈設計用於攻擊岸上目標,而不是敵軍水面艦艇。
2020年中國潛艇將達70艘 質量低劣但數量多
相比之下,文章指出,中國潛艇不僅武裝有魚雷,還武裝有反艦巡航飛彈——能夠打擊距離潛艇數十英裡遠的水面艦艇。而且,雖然北京潛艇質量較劣,但卻勝在數量更多,而且整個潛艇艦隊都集結在中國海域及西太平洋,而美國潛艇則分散在七大洋——即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極洋。因此,文章得出結論稱,與一個只能發揮部分實力的競爭對手相比,能夠發揮全部實力的一方明顯存在優勢。而就中美而言,優勢的一方是中國。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不應該忽視地緣政治因素,在潛艇戰——或任何其他戰鬥領域——方面存在必勝心理。中國是一個擁有強大實力的強大的競爭對手。
文章指出,中國有打贏戰爭的方式。克勞塞維茨列出了可以在戰爭中獲勝的三種方式。其中包括:粉碎敵人,將之淘汰出局,再聆聽敵方婦孺慟哭!其他兩種方法都適用於和平時期的戰略競爭。它們包括與競爭對手玩「智力遊戲」。北京擅長智力遊戲。如果好鬥的舉動能夠讓敵對者氣餒——比如說在特定地方和特定時間,進行令人印象深刻的武力展示——那麼弱勢的一方就能夠不戰而勝。或者,弱勢的一方能夠把敵方勝利的代價提高對其不願意付出的程度——通過威脅重創敵人,或其他方式削弱敵方資源——就能夠利用成本/效益邏輯迫使敵對者放手。利用兩種辦法,都能夠達到以弱勝強的目標。歷史上,中國曾多次以弱勝強。其無需以測試武器來證明其戰力。而且,中國有更多的選擇,在戰爭中獲得成功的機率要比羅斯教授所認為的高的多。美國應該以應有的態度監督中國軍事及其政治。(知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