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佛教聖地,名山名寺遍布全國各地,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那麼中國哪個寺廟最靈驗呢?本文為大家盤點一下我國十大最靈驗的寺廟,排名不是絕對的,只作參考,包括五臺山佛光寺、普陀山普濟寺、峨眉山華藏寺、華山化城寺、白馬寺、大昭寺等,如果你想求神拜佛,不知道去哪家寺廟,有機會不妨去這些最靈驗寺廟祈福哦,記住,心誠則靈。
1、佛光寺(五臺山)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臺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裡。因此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於公元 857年建成。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據記載,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年)。唐朝時,法興禪師在寺內興建了高達三十二米的彌勒大閣,僧徒眾多,聲名大振。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 845年),大舉滅佛,佛光寺因此被毀,僅一座祖師塔倖存。公元 847年,唐宣宗李忱繼位,佛教再興,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後,宋、金、明、清,均對佛光寺進行了修葺。1937年 6月,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親赴山西五臺縣對佛光寺進行了考察、測繪。1949年後,政府和人民對佛光寺著意加以保護。如今,佛光寺外青山環抱,寺內古木參天,殿堂巍峨。這裡既是佛教信徒朝拜的聖地,也是旅遊者們觀光的勝地。
2、普濟寺(普陀山)
普濟寺,俗稱前寺,位於舟山市普陀區普陀山白華頂的靈鷲峰南麓,創建於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後屢興屢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時下詔重建寺廟,後又賜題額「普濟群靈」。普濟寺是普陀山的佛教活動中心,一切重大的佛事活動在此舉行。普濟禪寺始建於宋朝,為普陀山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剎。普濟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在規劃布局和建築設計上獨具匠心,是中國寺院建築的典型代表和浙江清代官式建築的重要遺存,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普陀山位於東海之上,相傳為觀世音菩薩的應化道場,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3、上海東林寺
東林寺坐落於上海市金山區朱涇鎮東林街150號,原名觀音堂,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由僧侶妙因創建,距今已近700年的歷史,皇慶二年1313年改為東林寺,為浦南地區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元、明、清建築群,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在700年的風雨中,屢遭戰亂、火災,又屢次重建。1987年,東林寺尚存的一座大殿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重修並擴建,於九月正式對遊人開放。現又經過改造重建,擁有亞洲最大的室內佛像,高約34米。
4、峨眉山華藏寺
華藏寺,全稱為「永明華藏寺」,位於峨眉山金頂主峰,海拔高度3077米。「金頂(金殿)」是華藏寺的其中一殿, 所處位置最高,與華藏寺合二為一,統稱華藏寺,俗稱金頂,其意可各有所表。 華藏寺,始建於東漢,當時稱普光殿,後改名為光相寺。明代在殿後最高處營建普賢殿,俗稱銅殿。殿頂鎏金,又稱金頂。金頂所在的山峰也因此得名。銅殿及華藏寺皆毀於火,新建的金頂華藏寺依山勢而建,中軸線上由低到高分布著三重殿堂。
5、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藏語全稱為:「噶丹夏珠達爾吉扎西益蘇奇具琅」,意思為具喜講修興吉祥右旋寺。簡稱扎西奇寺,一般稱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思為活佛大師的府邸。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譽為「世界藏學府」。鼎盛時期,僧侶達到4000餘人,1980年對外開放旅遊。1982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整個寺廟現存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樣活佛時期所建的佛殿,是位於大經堂旁的下續部學院的佛殿.
拉卜楞寺內珍藏的民族文物和佛教藝術品共計1萬餘件。各殿堂內高8米以上銅製鎏金或檀香木雕的大佛就有十六尊。各種質地多樣的中小型佛、菩薩、佛塔、法器等不勝枚舉。寺內還珍藏有歷代嘉木樣大師的衣物和其它生活用品,又有帝王冊封和贈賜的金敕、印鑑、封誥、大幅匾額、千佛樹、珍珠塔、玉如意、隕石、海馬牙等。
拉卜楞寺擁有世界上最長的轉經長廊,共有一千七百多個轉經桶,環繞整個寺院
拉卜楞寺在歷史上號稱有108屬寺(其實要遠大於此數),是 甘南 地區的政教中心,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國最好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
6、大佛寺(重慶市潼南縣)
潼南大佛寺位於重慶市潼南區城西一公裡的定明山下,始建於唐鹹通年間,初名「定明院」,又名「南禪寺」。後因宋朝在寺內依山鑿一大佛,改稱「大佛寺」。大佛寺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區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厚重。不僅有世界第七、第一大室內裝金摩巖大佛、最早使用全琉璃頂的古建築「七簷佛閣」、我國四大回音建築之一的「石磴琴聲」、全國最大的摩石刻書法頂天「佛」字、罕見的天然回音壁「海潮音」等十八勝景,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2014年9月,重慶潼南大佛寺風景區正式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AA(4A)風景名勝區。潼南大佛寺於唐鹹通年間(860-873年)始建於遂州遂寧縣,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禪寺」。後因宋朝在寺內依山鑿一大佛,改稱「大佛寺」。明朝在大雕像之上覆蓋七重飛閣以蔽風雨,今尚完好,大佛寺歷史上曾重建三次,前兩次(1151年,1278年)分別由鄧利成、馮檝、清暉所建;最後一次是民國十一年重建。 潼南大佛寺今存有大佛閣、觀音殿、玉皇殿、鑑亭四座木結構古建築,多系清末遺物。 玉皇殿始建於民國11年(1922),據說原是當地百姓為求雨祭天而建。玉皇殿和大佛殿之間的觀音殿,建於宋元年間,1946年重建,內塑千手觀音。據說,觀音列於佛祖右側,是潼南大佛寺有別於其他寺院叢林的地方。
7、化城寺(九華山)
九華山化城寺是九華山的開山主寺,歷史最悠久又是地藏菩薩道場,是九華的「總叢林」。 始建於唐,至 德初年(公元756年)當地鄉紳請新羅僧人金喬覺入居,貞元十年 (公元794年)金喬覺99歲圓寂後,僧眾視為地藏菩薩化身,化城寺遂闢為地藏王道場。東晉隆安五年(401年), 僧人杯渡曾在此築室為庵。全國重點寺院,又名地藏寺,位於九華街盆地中心化城峰,東臨東崖,南對芙蓉峰,西接神光嶺,北倚白雲山,四山環拱如城。
人們都知道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但為什麼將九華山作為地藏顯靈之地,為什麼化城寺又成為九華山的開山寺呢?原來這均與九華山佛教的開創者金喬覺密切相關。據典籍記載,金喬覺異人異相,奇骨聳出頭頂,卻面噁心慈,人品聰穎慈祥。無意於二十四歲剃髮為僧,遁入佛門。「棄卻金鑾納布衣,修身浮海到華西」,於八世紀上葉唐開元、天寶年間來到九華山。初時,金喬覺夜則宿於東崖峰峭壁下一個深數米、寬三米多,高二米多的巖洞內,日則端坐於東崖峰頂的一塊巨石之上,刻苦修行悟道。人們將金喬覺修煉之洞稱為地藏洞,將其端坐過的巨石稱為晏坐洞。「東崖晏坐」為九華山十景之一,至今猶存。八世紀中期唐至德年間,山民諸葛節等人上山打柴,見金喬覺閉目蠟足於石室之中,以白土和小米烹而充飢,深為其苫修的德行而感動,伏地號泣,並自發捐款,買下了人家的地基,為金喬覺建寺。倡議發出之後,遠近民眾,應者雲集,就連郡中上首僧勝瑜等也遠道而來,拜金喬覺為師,並幫助他化緣,同建寺院,經數十年經營,寺院初具規模。唐建中二年(七八一年),地方官表奏朝廷,將寺院定名為化城寺。金喬覺在化城寺落成後當了住持,聲名曰盛,信徒日眾。但金喬覺仍一如既往,苦行篤修,其德行深受僧俗各界尊重。人們在他身上賦予了很多故事,顯示佛法的廣大無邊;又因金喬覺生前篤信地藏菩薩,傳說其相貌也酷似地藏,被認為是地藏菩薩轉世,是地藏在人間的化身,故在中國又稱地藏菩薩為金地藏、地藏王。確是菩薩與修行相互印證,真身與法身水乳交融。因此,大雄寶殿楹聯貼切準確地表達了地藏宏願,塑像雖顯奇特,更突出了「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大願」之心。
8、白馬寺(河南省洛陽市)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以東12公裡,洛龍區白馬寺鎮內。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遺址古蹟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1961年,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大昭寺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幹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與這座佛像有關。寺廟起初稱「惹薩」,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並演化成當下的「拉薩」。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比較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較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市局規式。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萬盞酥油燈長明,留下了歲月和朝聖者的痕跡。
10、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於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是孝文帝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佔地面積約57600平方米,現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門釋永信。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漢傳佛教的禪宗祖庭,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
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