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常相信「緣分」這個說法。起初我覺得是自己迷信,但又覺得似乎現實裡常發生。
當年,他在學校教書,她是剛入學新生,兩人互看一眼便留下美好印象。只一眼,就一生,這樣浪漫的愛情故事主角,就是黃磊和孫莉;
朋友的聚會上,兩個人相遇,她看到他便認定對方會是對的那個人,一個月後便訂婚,婚後生育一兒一女,大S和汪小菲的愛情十分美好;
她是一名模特,活動中遇到他,相視一眼緣分就到了,婚後養育了三個兒子,陳若儀和林志穎的愛情更像是一集偶像劇。
張愛玲在《愛》一書裡,這樣說到;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輕輕地說一句:「哦,你也在這裡嗎?」看吧,「一見鍾情」是真實存在的。
心理學上,對「一見鍾情」的解釋很有意思:
「緣分的確是在過去修下的,但過去不是前世,而是我們的童年,主要是在與父母的關係中修下的。」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在五歲前就已基本塑造成型。不只人格,情感基礎也是童年形成。
父母給予足夠愛與安全感,潛意識裡會將父母當愛情原型,按父母的樣子找另一半;
反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很少,同樣也會容易按父母原型找,只是後者情況更複雜。
《女兒們的戀愛》綜藝一經播出,「流量小花」鄭爽和男友的戀情就遭到網友「著急」。
節目裡,鄭爽顯得太卑微,把自己放在弱勢地位,一直用遷就的方式經營愛情,尤其是節目中,鄭爽挑選衣服、慘遭張恆冷暴力時,看著讓人十分心疼。
但就是這樣,在鏡頭前她被問到「是否想過要分手?」她都肯定的回答「從未想過要分手」。
心理學上,將愛情中的「緣分」總結了一個公式: 緣分=戀上「爸爸」或愛上「媽媽」
從小的家庭環境,讓鄭爽的性格缺乏安全感,而張恆的「大男子主義」恰恰給了她依賴的感覺。
同樣《女兒們的戀愛》中,徐璐、張銘恩這一對就狂撒糖。
而昨天,徐璐發布動態「新的開始,每個人的人生都要經歷很多次的分別,而這些也讓我們學會了成長,只想說感恩,我會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瞬間網友不淡定了。
這是分手?後來徐璐澄清了,自己剛拍完《良辰美景好時光》,只是和自己的角色告別。
現實裡,一見鍾情的戲碼每天都會發生。而分析這些「一見鍾情」,都逃不過這2種:
第一種: 完美的一見鍾情
一方符合另一方的所有期待,倆人互相「對上眼」,也就成了偶像劇裡的「浪漫邂逅」。這樣的一見鍾情往往還會有後續故事發生。
只要童年時候,家庭幸福,就會成為完美愛情;相反,童年不幸福的話,在一起也會有許多阻礙。
第二種: 虛幻的一見鍾情
這樣的一見鍾情最常見。走在人來人往的路上,去往充滿音樂的咖啡店,或靜靜地待在書店裡,都會出現一見鍾情。
因為女人,都有一個模子,關於自己的理想戀人的樣子。可能是帥氣歐巴,也可能是冷麵型男,只要遇著一個男人中了自己的模子,就會立刻「一見鍾情」。
而實際上,可能只是像戀人樣子,真實骨子裡並不一定。同樣,男人對女人也是這樣。
儘管,我們在刻意尋找與父母不同的人。但這一類的緣分,往往只是「有緣無分」,就剩下一方單相思。
《2019Q1單身人群調查報告》中顯示,中國單身人口已達2.4億,年輕的單身群體數量龐大。
相親成為社交常態:38%的單身男女首次相親年齡不足23歲,24%的單身男女首次相親年齡為23歲至25歲。
單身男女首次相親年齡不到23歲;平均相親5次能遇見愛情;「90後」戀愛經歷平均不足2次;2個月為追愛黃金時間;婚姻「兩年之癢」來臨;近五成「90後」為「日光族」。
很多人,乾脆扔給了「隨緣」,碰上了就談,沒碰上也不將就。
女人都願意相信緣分,不過,所謂的「一見鍾情」真的靠譜嗎?各有利弊吧。
心理學家認為,靠著「一見鍾情」找戀人的人,容易執著於父母原型的戀人。用這個模子去挑選異性,但真得相處了,你就會發現性格、愛好、人生觀都有不同。
並不是你心裡想要的那樣子。
對那些家庭美滿、童年幸福的人,按照父母原型找另一半,也是能得到「幸福」。
「一見鍾情」不管信與不信,我們都需要接受的,就是先會愛自己,然後把父母、戀人當成自己一樣去愛。
戀愛關係中,只有雙方都能得到成長,才會真正的成熟,將執著父母原型的愛情,化為真正的對情侶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