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籍臺胞臨終前留尋親遺願

2020-12-16 搜狐網

  本報訊(實習生王娟記者趙秀娟)1949年大陸解放前夕,許多皖籍軍人隨國民黨軍隊前往臺灣,並一直在那定居。近年來,這些老人陸續過世了,但生前他們都有一個魂牽夢縈的心願,就是希望能找到大陸親人。受合肥市臺辦委託,本報1月6日4版刊登了《9合肥籍臺胞留尋親遺願》,眾多讀者打來電話關注此事。

本報今天再次刊登4名己故皖籍臺胞老人的信息,並繼續開通「尋親熱線」0551-2813442,希望熱心讀者和我們一起來完成這些老人們的遺願。

  據悉,這9名合肥籍臺胞和4名皖籍臺胞老人大部分生前沒有找到在大陸的親人,並且大多是去世後有遺產、退伍金等可供大陸親屬繼承。臺灣有關方面為了幫助這些已故臺胞老人完成心願,尋找大陸的親屬,特致電合肥市臺辦。合肥市臺辦特委託本報幫助尋找他們的親屬,希望知情者根據他們的姓名、出生日期等信息,為他們尋找到親人。

  自本報「尋親熱線」開通以來,接到了眾多讀者的電話,很多市民都對臺胞老人尋親表示出極大的關注,但由於這些臺胞都已逝世,加上信息不完整,不少市民想了解到更加詳細的信息。本報將與合肥市臺辦聯繫,為「尋親」提供更加詳細的資料,如果您或您身邊的人知道這些老人親屬的信息,請撥打尋親熱線:0551-2813442,讓我們共同來完成這些老人的遺願。4名皖籍臺胞情況:

  範一統:安徽懷寧人,1923年3月12日出生,2005年1月3日去世,生前住臺灣臺南縣永康市甲頂裡24鄰中正南路110號

  甘世宗:安徽宣城人,1927年2月25日生,2005年6月1日去世,生前住臺灣臺北市信義區黎安裡3鄰臥龍街399號

  江立明:安徽泗縣人,1922年11月6日出生,2005年6月26日去世,生前住臺灣臺北市文山區與豐裡11鄰景豐街79號

  吳長生:安徽休寧人,1915年6月16日出生,2005年6月12日去世,生前住臺灣臺北市文山區萬和裡13鄰溪洲街137巷48號9名合肥籍臺胞情況:

  李瑛:合肥人,1920年2月19日生,2004年2月8日去世,生前住臺灣臺南縣七股鄉三股村三股147號

  方永華:合肥人,1923年12月11日生,2004年7月4日去世,生前住臺灣臺南市東區忠孝裡崇明路190號

  趙長金:合肥人,1910年5月9日生,2003年12月6日去世,生前住臺灣省高雄市鼓山區九如四路1991巷1弄2號12樓之1

  王富銀:合肥人,1918年2月12日生,2004年6月16日去世,生前住臺灣新竹市東區仙水裡14鄰光復路一段355巷10號

  楊德竹:合肥人,1933年6月18日出生,2006年2月6日去世,生前住臺灣花蓮市府前路29號

  陳世清:合肥人,1923年12月12日出生,2004年3月26日去世,生前住臺灣高雄市三民區中華橫路257巷4號

  楊尚敏:合肥人,1928年1月20日出生,2005年4月5日去世

  羅雲堂:合肥人,1921年3月10日出生,2005年3月8日去世程國和:合肥人

相關焦點

  • 9合肥籍臺胞留尋親遺願 開通「尋親熱線」
    「回家」,是那些已故臺胞們魂牽夢縈的心願,但逝者已去,心願卻未了。臺灣有關方面為了幫助9名已故合肥籍臺胞老人完成心願,尋找大陸的親屬,特致電合肥市臺辦。本報獨家受合肥市臺辦委託,開通「尋親熱線」0551—2813442,希望能為這9名已逝的臺胞老人了卻心願。
  • 創臺胞尋親新記錄
    面對媒體的鏡頭,臺胞潘士仲忍不住激動落淚:「沒想到臺辦這麼快就幫我找到了闊別70年的大陸親人,真是太感謝了!」這一幕發生在7月24日上午10點,在南昌縣的南新鄉新洲村,來自寶島臺灣的潘先生終於與失散長達70年的親人接通了聯繫。南昌縣通過24小時的持續接力,開創了為臺胞尋親新記錄。事情得從7月23日說起。
  • 臺灣女孩助力臺胞大陸尋親
    臺灣女孩助力臺胞大陸尋親
  • 浙江籍臺灣老兵離世後留下遺產 "諸暨發布"發微博尋親繼承
    原來,在1949年,5位諸暨籍老兵去了臺灣,如今這些老人均已去世,留下了一筆財產無人繼承。按照臺灣當局的規定,只要是老人的直系親屬且還健在的,就可以繼承這筆遺產。所以臺灣當局通過浙江省臺辦、諸暨市臺辦來諸暨尋親。
  • 湖北仙桃民警接力助臺胞尋親
    11月7日,在湖北仙桃三個派出所民警接力相助下,來仙桃尋親的臺胞姊妹終圓尋親夢。  劉道雲和劉道蓮兩姊妹祖籍仙桃,1948年隨父赴臺,離鄉當年分別才12歲和8歲,而家裡的大哥劉道益因故未能同行,一別就是65載。7日下午1時許,兩姐妹從武漢乘動車前往仙桃。由於少小離鄉,兩位老人已不辨東西,只好求助於火車站附近的三伏潭派出所。
  • 豫魯兩省三縣攜手 共圓臺胞尋親夢
    豫魯兩省三縣攜手 共圓臺胞尋親夢 2013年04月26日 08:5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4月26日濮陽消息  日前,河南省濮陽市臺辦接到一份臺胞鄧助君的陳情書,請求幫助尋找其夫楊崇文在大陸失去聯繫多年的親人。
  • 兩島一水隔 兩岸一家親——臺胞張雪華霞浦海島尋親記
    4月28日,在霞浦縣海島鄉西洋島宮東村親戚家中,當臺胞張雪華通過手機,讓親友們與遠在海峽那一端的母親視頻相會時,不變的鄉音、濃烈的親情,在場者無不動容。點擊播放 GIF 0.1M臺胞張雪華(右一)通過手機,讓母親與親戚視頻連線張雪華今年58歲,在她的印象裡,父親6歲左右時跟隨阿公從福州長樂搬遷到霞浦西洋島
  • 孫將軍卻病逝於臺中寓所,臨終仍有落葉歸根的遺願
    潘德輝於1990年5月25日給廬江縣臺辦來信說:「將軍回鄉之意比任何人都深,他一再同我說,平生幾個大願之首是必須回籍掃祭祖墓。可惜他目前身體狀況實在不能長途旅行,我希望兩岸能直接通航(我想會很快的),只要他老人家身體狀況許可,我必會親自陪他回故鄉。」不料,1990年11月19日孫將軍卻病逝於臺中寓所。臨終仍有落葉歸根的遺願,他囑託子女將自己的骨灰運回大陸,葬於父母身旁。
  • 臺籍人大代表蔡培輝:一系列惠臺政策充分體現了祖國大陸把臺胞當作...
    臺籍全國人大代表蔡培輝(圖片來源:全國臺聯)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馬曉葉):兩會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臺辦等十部門聯合出臺了助力大陸臺企的「11條措施」,引起兩岸臺胞的廣泛關注。身為企業家的臺籍全國人大代表蔡培輝對大陸的一系列惠臺政策深有感觸,他說,從「31條」、「26條」到剛剛出臺的「11條」,既一脈相承,又互為補充,充分體現了祖國大陸把臺胞當作「自家人」,讓臺胞鄉親感受到了「兩岸一家親」,心裡充滿了獲得感和自豪感。 蔡培輝表示,大陸這些惠臺政策的出臺,給臺胞、臺企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利。
  • 臺胞彭啟翔千裡回鄉尋根
    祖籍廣東梅州興寧市的臺胞彭啟翔先生,年屆六旬不忘祖地,攜其年邁父親,跨越臺灣海峽,不遠千裡來到大陸尋根尋親。在梅州市臺辦、興寧市臺辦的協作努力下,完成了幾十年來的夢想,尋找到了祖地親屬。2015年5月21日,臺胞彭啟翔攜姐彭靜儀、弟彭啟禎一同陪伴86周歲的父親彭志忠從臺灣回到了廣東興寧市東興圍彭屋,見到了至親的兄弟叔侄。
  • 遼寧大連籍臺胞投資創辦企業回報家鄉
    中國臺灣網7月7日大連消息 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部分原籍遼寧大連的臺胞陸續回家鄉投資,先後創辦企業近20家,投資額超過2億美元,為家鄉建設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早在1989年8月,臺胞安熹浦先生率先回家鄉瓦房店投資,設立了大連龍城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當地出產的辣根製品,出口日本,從而帶動了當地辣根加工企業走向國際市場。  90年代以來,大連市政府及臺辦等相關部門,先後在大連和香港、臺灣等地多次召開大連籍臺胞懇談會,從而使大連籍臺胞回家鄉投資掀起了熱潮。
  • 臺胞尋親贈家書:一段兩岸間的「紙短情長」
    幾天前,來自臺灣的範植明先生與其在大陸的舅舅李子和一起,將一批珍藏多年的家書捐贈給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對此,沈文鋒12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批家書不僅述盡「紙短情長」,也蘊含著真實、生動的歷史回憶。家書述盡「紙短情長」,也蘊含著真實、生動的歷史回憶。(受訪者供圖)臺胞範植明與其在大陸的舅舅李子和把珍藏多年的家書捐贈給中國閩臺緣博物館。
  • 川籍臺灣老兵後代大陸尋親 了卻父親「回家」遺願
    而今年3月15日從鄒岱庭透過今日頭條「兩岸尋親」欄目發布信息到成功尋親,時間不超過2天,這在鄒燕蓉看來,堪比電影劇情,「從未想過事情能這麼順利。」讓人感動的是,此次返回仁壽老家,鄒如敏還帶回了父親身前一些珍貴遺物,「父親的遺願,就是回到家鄉。」父親去世多年,她希望能以這種方式,代替父親重回故土,滿足其生前願望。
  • 紹興諸暨籍臺灣老兵留下遺產 急尋親屬認領
    這是一群有「魂」但沒找到根的人,他們臨終的遺願:渴盼有一日能夠落葉歸根、財產後「繼」有人。如果你認識或就是他們的親人,請儘快轉告或前來認領。日前,諸暨當地媒體接到了一條特別的尋親請求,替五位已在臺灣去世的諸暨籍國民黨老兵找親屬。
  • 六十餘載尋親路 賀蘭山下祭忠骨
    這還得從幾天前說起。4月4日,在阿左旗巴彥浩特烈士陵園,年近古稀的唐秀英、徐元超歷經半個多世紀的尋親之路終於在這裡畫上了句號。在唐連明烈士的墓前,兩位老人一遍又一遍地撫摸著墓碑,傾訴著49年來無盡的思念。
  • 江陰籍臺胞江蘇太倉起錨追尋鄭和足跡下西洋
    600年後的這一天,一位名叫徐海鵬的江陰籍臺胞在中國首個「航海日」之際從江蘇太倉起錨,將花3年的時間循跡航海,追尋古代航海家鄭和的航海足跡,沿途登陸探訪各地風土人情,搜尋鄭和當年的英雄事跡。  地處江尾海頭的江陰,曾經在古代為鄭和的航海事業作出過巨大的歷史貢獻。
  • 「伯伯到死都哭著說想回家」頭條尋人幫廣西籍赴臺老兵找到親人
    3月20日,頭條尋人收到來自臺灣網友彭維秋的求助,她想替去世33年的吳志輝老人尋回廣西家鄉親人,「我現能做的希望找到他的女兒或侄子,把老人的骨灰帶回家鄉完成他落葉歸根的遺願。」1949年,吳志輝不得不離開家鄉的妻子和女兒,隨部隊前往海峽另一端的臺灣,他孓然一生從未再娶,對家人所有的思念,都寄托在一張老家妻女的照片裡,每拿出來看一次,就哭一次。
  • 北大臺籍博士生:臺胞應如何回饋祖國
    作者:王裕慶,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臺籍博士生從兩會的開始到結束,筆者發現到臺灣同胞都一直關注,大陸是否會在這次兩會中,提出「居民待遇」相關的提案與講話,並且他們更擔心的是,大陸會不會因現今兩岸關係出現嚴重的不確定性,而出現取消或減少優惠待遇而損失自己利益的事情。
  • 曾偉權遺願中感謝古天樂等好友,惦記流浪貓狗,網友:老派的體面
    11月15日,媒體在社交平臺上公布了曾偉權的乾妹妹代曾偉權發布的遺願。據曾偉權乾妹妹的表述,曾偉權不喜歡熱鬧,所以在遺願中表示不需公開設靈堂,而且希望大家能夠繼續為流浪貓狗爭取更多的權益,並對古天樂在內的一些圈內好友表示了感謝。
  • 臺青李京機:服務臺胞的日子裡
    作為福州市民服務中心臺胞服務專窗的臺籍辦事員,他熟知福州的各項惠臺利民政策,成為在榕臺胞與市民服務中心各服務窗口之間的聯絡人——服務臺胞的日子裡李京機(右)正在協助臺胞辦理「e福州」線下實名認證備案。臺籍專員上崗,「一站式」服務提速「由於工作單位變動,我的醫保、社保、公積金都要從市保轉入省保,該如何辦理?」「我的臺胞證即將到期,要攜帶哪些材料換證?」「如果想開通『e福州』,如何進行實名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