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的瑰寶,與唐詩並稱「雙絕」,代表了宋代最高文學成就,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眾所周知,宋詞的流派分為兩派——婉約派和豪放派,其中,蘇軾是豪放派的開山祖師,很多人認為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就是宋詞史上第一首豪放詞,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宋代第一首豪放詞是《漁家傲·秋思》,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諡號「文正」,後人尊稱為「范文正公」,通過諡號,很容易看出範仲淹在當時的地位之高,畢竟,整個歷史上能諡號「文正」的人是寥寥無幾的。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範仲淹的這首豪放詞——《漁家傲·秋思》,全詞如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秋風蕭瑟,塞外的分光和江南截然不同,大雁飛回了衡陽,沒有一點兒想要留下的意思。黃昏時分,號角爭鳴,邊塞的風聲、馬撕聲、羌笛聲不斷地從四面八方湧來,充斥在連綿不斷的群山之中,夕陽的餘暉灑落下來,青煙直上重霄,一座城池在這雄渾遼闊的邊塞靜靜地矗立著。
斟一杯濁酒,心思不覺飛到了萬裡之外的親人身邊,如今,邊關不寧,自己也沒有像東漢大將竇憲一樣「燕然勒石」,好男兒當以國家為重,要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回家,這時還不是自己應該考慮的事。邊塞上,最怕悠悠的羌管聲傳來了,在這悽寒之地,滿目冰霜,戍邊的將士啊,全都青絲染了白霜,淚水打溼了衣襟。
這是範仲淹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詞,也是其愛國精神的集中體現。這首詞作於1040年——1043年間,當時詞人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奉旨鎮守西北,與西夏對峙。它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裡,真是大氣魄。從宋詞發展史上來說,這首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後來的蘇軾、辛棄疾等豪放派詞人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地點(當時是指延州), 「秋來」,點明了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同時,一個「異」字總領全篇。「衡陽雁去無留意」,這一句化用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中的「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無留意」,通過大雁對此地毫不留戀,寫出了邊塞的生活悽苦,環境悽涼,襯託了詞人及戍邊將士偉大的愛國之情。「四面邊聲連角起」,環境描寫,繼續渲染悲涼的氛圍。「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此句與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異曲同工,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
「濁酒一杯家萬裡」與「燕然未勒歸無計」形成對比,一方面是思鄉情,一方面愛國情,當二者衝突的時候,「燕然」二字的出現暗示了答案,那就是國家為重。「羌管悠悠霜滿地」,環境描寫,給人以悽清、悲涼之感。 「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由自己到士兵,收束全篇。愛國激情,濃重鄉思,構成了將軍與士兵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含蓄地傳達了出來,格調蒼涼而悲壯。